第一节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受现代文明的影响,人类历史进入了非宗教的发展时期。一方面,由于工业机械化的发展,人类获得更多的空间自由和权利;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化所带来的机械统一化和扁平化趋势,人类日益发现现代化的景观正在对传统的景观进行袭夺,空间支离破碎,赖以生存的家园被工厂、环境污染等破坏,人类缺乏自我归属感,认为自己是整个群体中的“外乡人”。当人类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来解构自身的异化感受的时候,存在主义就此产生了。
一 思想特征
存在主义一般有两种特质指向,即“人创造自己”和“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与现象学的差异在于其不相信有一般性的本质、纯粹的意识、终极知识等,没有先于或超越人类存在的本质(没有上帝,因此没有单一的人类本质),人类的价值源自人类的存在,现实是人类通过自由的行动而创造的(魏金声,2014)。
人类的精神属性来自个人和外界事物之间的价值归属感,以及个人和他人世界的关联机制。就个人与事物外界的关系而论,其会引发一种意识,即个人警觉到他孤身一人来到世界,是如此荒谬而毫无道理,并将世界从混乱中创造出秩序,从虚无之中创造一个世界,而这世界又如此摇摇欲坠,我在他人的眼光之下,成为一个客体,而非由自己造成,这会引发一种恐惧感和羞耻感,进而会形成一种对抗心理(李天英,2015)。
存在主义预设了原子论式的个人主义,这导致了个人对物理与他人世界的某些态度,存在主义的目的就是探索这些态度,尤其是其荒谬与悲剧的一面。存在主义的重要性在于它对现代社会的许多方面提出抗议,试图提高自我意识,并向个人指出他们是自主的道德作用者。存在主义强调的是自由、决定和责任。一方面,强调人只有在能自由选择时才是真正的自己;另一方面,指出人身为社会和群众的一部分,阻碍选择,产生了绝望和异化(迈尔森著,巫和雄译,2015)。
二 研究方法
存在主义者接受某些现象学的方法,但是他们不关心本质的现象学,而停留在存在的层次。他们的方法是要使个人脱离群众,脱离服从社会的压力,并且促进自己。这种方式导向了个人主义(MacCannell, 1973)。存在主义的目标是实现自我,运用各种手段(诸如精神分析、教育、文学、视觉艺术等),向人展示人的不真实性(inauthenticity)。如表3-1所示,真实性(authenticity)是地点的基本本质特征,真实性研究通常用于分析一个地点或区域的本质特征,进而根据地点的真实性规律来制定地点发展的规划和对策(Ram, Björk, Weidenfeld, 2016)。
表3-1 地点的真实性应用
资料来源:参见文献(Gilmore,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