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现代空间规划学对新人文主义思潮的关注
当今诸学科的研究焦点是如何运用自己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或者相关交叉学科的观点来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尤其在城市学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后期至今学术界研究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方面。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城乡规划学主要探讨城乡空间发展的“环境形态设计”“功能主义”“能源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层面,20世纪70年代以后城乡规划学界开始关注空间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策略方面,并且深入城市形态设计与人的社会、文化空间尊严价值方面,如“文脉主义”“参与(协作)式规划”“精明增长”“新城市主义”等,在研究方法上也从对物质功能空间形态的关注转向对微观结构的探讨。尤其是近年来,新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已经不仅是传统社会科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在建筑与城乡规划学科领域也已经开始逐渐得到深化,完全“实用工科主义”的思维方法逐渐走向了科学、工程设计与人本主义相耦合的方向,城乡规划学不再是纯粹的“工科主义”或“泛科学主义”。城乡规划学不能再只注重物质空间形态的设计,而应该融合科学理性、工程思维与社会价值,应该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地点表达”进行耦合分析,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一种空间的综合体,亦是由若干“地点”构成的经验空间(环境),因此,它们都存在着垂直和水平两种关系,垂直表达的是相同地点的不同因素通过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要素耦合起来,而水平关系表达的是把不同“地点”的多种要素(物质的、形态的、社会的、经济的)联结起来,形成一种结构。
一 新人居环境视野下的城乡规划学本质论
城乡规划学的主体被当作一门人居环境科学,而人居环境科学的本质就是关注“人的地点价值及其环境的表达”,受到新人文主义思潮的渗透和影响,在工程理性的基础上强化了对空间社会尊严与文化价值的思考,实质是研究人与地点、人与环境之间的空间逻辑关系,而这本身也增强了城乡规划学的理论性和科学性。因此,新人居环境视角下的空间诸学科应该关注不同地点中的不同空间特性,应关心如何将社会价值和人的尊严理性反映在城市或乡村物质空间形体的设计中,也就是说,当代城乡空间规划应在哲学基础上多元化,应在人本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实证主义、工程主义、经验主义等多维研究方法中寻求融合,应充分认识人文的重要性,还应充分分析人文情感因素如何在城市和乡村的联动机制中创造价值。这种认识的核心就是人对地点构成的认知、感知、意象能力(即地点感),以及环境的改造或设计如何表达一个地点独有的特性能力(即地点性)。这样从认识到行为,从文化理性到空间实践,伴随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城市空间就由不同进程的地点文化空间所建构着。
总结上述观点认为,新人居环境科学视角下的城乡空间研究诸学科的本质就是研究人作为有思想的生灵,创造环境并不断在空间(环境)中表达人的情感与价值。现在的人居环境科学应该走向“科学的人本主义、人本的科学主义、人本的工程主义和工程的人本主义”,没有人文关怀的科学主义和工程主义不是一个学科所能长久的,也是盲目和莽撞的。新人居环境科学视角下的城乡规划学不但要对各类城乡物质空间形态(社区空间、商业空间、娱乐空间、消费空间、遗址公园空间、旅游空间等)进行解析,还应该对各类空间蕴含的人文时空内涵进行深度解析。
二 新人本主义解构视角下的城乡空间规划
新人本主义认为,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对城市空间或环境的认知体验,逐渐向城市空间的社会公平、自由、机会均等维度过渡,并探究如何更好地满足城市空间发展的社会公正需求、文化尊严需求以及价值保护需求(王兴中,2012)。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城市规划学界中的新马克思主义观点、新生态主义观点等大多是针对城市空间发展的社会公平、公正观点所展开的(朵琳·马西著,王爱松译,2013)。新马克思主义的城市观认为,城市空间规划应建立公正保障机制(如协作式规划、公共参与规划等),保障空间的机会均等,并提出城市的“时空”唯物再造(张京祥,2005);新生态主义提出用文化价值保护的方法切入城市研究(如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的观点),尤其是新城市主义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空间生活环境氛围设计理念,避免在城市空间营造中破坏或剥夺城市的文化生态(曹杰勇,2011)。总之,以上分析都关注城市空间发展的社会公平、公正问题,但只在城市空间研究的宏观层面,还没有真正深入最小的空间单元层面,即所谓的“地点”结构层面,以及由地点观所建构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结构体系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