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走向全面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机制问题及对策

张平 王宏淼 张自然张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研究员;王宏淼,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张自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

摘要:从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取得了很大进展,“十三五”经济增长年均达到6.5%就能实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总量目标,但趋势性、结构性、机制性三大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一是经济效率低下,如投资边际效率下降,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积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均出现放缓,从而引起经济增长速度趋势性下滑。二是结构性的问题,长期赶超造成的“结构性扭曲”带来了诸如消费率持续疲软,初次分配中劳动者份额低位徘徊,“空气质量”“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引起较大的民生关切。三是“机制”上的问题,如收入分配中的GINI系数、城乡收入分配差异、区域不平衡虽然在缩小,但很多是靠政府的转移支付来实现的,没有完成太多的机制性变革,特别是贫困问题依然难以消除;城市化率不稳定,城乡一体化的机制不完善;全面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仍在推进中,很多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体制仍是短板。上述挑战已经成为“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直接风险,如果经济失速与失业率上升过快,与机制不完善导致的分配差距再次拉大,以及金融的过快膨胀和外部冲击交织在一起,很可能会激化经济社会矛盾甚至引发危机。因此未来五年政策的核心是防止经济增长趋势下滑和外部冲击带来的总量风险,同时应注重消除结构扭曲带来的初次分配偏低、非农就业率低引起的消费不足、空气污染等常年积累下来的弊端,积极按新千年目标中的每天1.25美元的标准彻底消除贫困,通过体制建设来保证机制性地克服短板问题,从根本上建立一个自主决策、风险分散、有序竞争、普遍分享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十三五”小康 短板 经济增长


小康社会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能绕开的必经发展阶段。这一重要目标具有动态探索的特点。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确立21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这看作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2012年中共十八大又做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准备开启“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一年。评测“十二五”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情况,检视其中的机制和风险问题,才能未雨绸缪找寻对策以按预定进程实现国家的小康社会伟大战略。

从总体上看,“十二五”期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十三五”经济增长打下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十三五”经济增长年均达到6.5%就能实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总量目标。国家统计局和《小康》杂志社公布的“十二五”各类综合指标,都取得了长足进展,污染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问题也有了重大转机。但从经济增速趋势以及金融债务压力来看,风险仍较高,特别是中国将更全面地融入世界,也存在着受到外部冲击的风险。“十二五”期间虽然在短板上出现转机,但收入分配、污染问题更多的是政策平抑的结果,不是制度机制保障下的趋势必然改变。展望“十三五”,核心是防止经济增长趋势下滑和外部冲击带来的总量风险,更应该注重体制机制建设,才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中央《建议》把“构建发展新体制”作为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一项要求。这既是达到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也是能够实现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体制机制保障。本文分析“十二五”时期的机制体制问题,揭示“十三五”的相应挑战,提出防范风险、完善体制机制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