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民间道教科仪音乐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二

在华北乡村采访,无论从体力或智力来说,都是一项相当艰苦的挑战。在南方(虽然地处经济发展发达地区)坚持保护和研究当地各种丰富地方文化传统的背景之下,对一位生长于福建的年轻学者来说,华北乡村民俗原本并不见得有多大的吸引力。但北上跟随袁静芳先生学习后,陈瑜很快就发现该区域蕴含的丰富文化,全身心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最终成为中国音乐学研究中继曹安和、袁静芳、萧梅到齐琨、吴凡等新一代学者之后的又一位女性学者优秀谱系新成员。

对晋北民间音乐的研究已有相当丰硕的成果,从陈克秀、景蔚岗到张振涛、我和吴凡,都把阳高县作为各自研究的据点。我对阳高地区民间火居道士的研究目前仍在持续中,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说也是受到陈瑜的影响。我们需要不停地转换视角,游移于国家、地区和乡村三者之间观察审视。尽管对个别农村的个案研究也极具价值,但我们亟须对该地区的整体面貌进行全景式勾勒。陈瑜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该区域民间道教的宏观背景,更揭示了以往研究中不曾提到的重要发现,如祖传火居全真道士在晋北地区的普遍存在。

这并非仅仅是地理上的问题。在研究观念上,她也不拘泥于学术界对古老笙管乐研究的传统理解,即所谓“音乐活化石”的简单看法。和她的导师袁静芳先生一样,她清晰地看到笙管乐在整个仪式表演中的位置,器乐演奏(晋北民间道士所掌握的所谓的“吹打写念看”的“吹”这一部分)总是仪式表演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陈瑜的研究除了提供该地域的器乐曲牌和谱例外,还记载了大量民间道士的经书内容(当然这仅仅是第一步,还有待道教学者的参与以及进一步研究),这有助于帮助我们超脱诸如“道教音乐”之类的思想,从充满怀古的唐宋遗音之梦中醒来,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清代以来地方文化变迁的实际情况中去。

这项研究也有助于修正历代南方道教研究的主导地位。除音乐学者外,很少有道教学者愿意到华北地方民间进行田野工作,这也是我写《华北民间道士与法事》Jones, Stephen. In search of the folk Daoists in north China. Burlington, VT: Ashgate Pub., 2010.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在这片中国早期文明发源地上发现的地方民间道教,跟南方地区有很大不同,但这也是道教,亟待引起学术界重视和深入研究。

因此,我热情地推荐这本书,并对陈瑜的努力和认真表示赞赏。

钟思第作者系中国音乐研究基金会欧洲分会主席,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民族音乐系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2015年于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