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14年卷《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将在延续和承继前面各卷学风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遵循既定办刊方针,力求突出本卷的特色,体现新的学术和时代风貌。
首先,本刊站在史学发展的前沿领域,把握当前国内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北京师范大学。在参观“尊师重教、筑梦未来”的展览时,发表了极为重要的讲话。其核心思想,就是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当习总书记看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瞿林东教授主编的五卷本《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时,他拿起其中的一本仔细翻看,认为这部书很好。接着,他又听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刘川生书记对郑师渠、史革新教授主编的《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一书的介绍,并再次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这个民族,一个是不侵略,不扩张,我们是防御型的;第二个是我们内敛、包容,把从各方面进来的文化全都交汇、融合在一起了。他强调:对于中华民族精神,“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更深刻一些”。为了更好地学习和贯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本卷发表杨共乐、瞿林东、陈其泰、晁福林四位教授的文章,进一步阐述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历史研究应该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资源,自觉总结历史的经验,并主动地把从历史中揭示出来的经验和知识向民众与世界讲清楚,使之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次,本刊继续加强特色栏目的力度,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史学与经学的关系。经学是关于儒家经典的学问。因为儒家经典被认为出于圣人之手,而圣人是具有最高智慧的哲人,能够给社会制定政治主张和行为准则,其内涵具体体现在经典之中。研究经学必须阐释圣人之义,否则就不属于经学范畴。史学研究的任务是客观地记载和阐释已经发生的各种社会历史现象,评判其功过得失,为后世提供以资借鉴的经验教训。在中国历史上,经学和史学尽管在不同时期此消彼长,但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共同构成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主体。经学对史学的影响,是应当深入研究和考察的问题。本卷发表汪高鑫教授等三人的文章,探讨汉代经学与司马迁史学、《春秋》学与汉代经学和当代学者对经史关系问题研究的成就及其利弊得失,这对于认识中国传统学术中的经史关系,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本刊一贯重视史学评论,积极倡导健康的史学批评学风。本卷的书评栏目分量较重,就是为了突出这一宗旨。其中陈凤姑、杨共乐撰文评价著名史学家齐世荣先生的《史料五讲》,认为该书以一流学者对史料的认识与看法作为论述的起点,并对各位学者从自身的经验中得出的结论进行具体的点评,话虽不多,但语语中的,发人深省,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出版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史学著作。齐先生的《史料五讲》给后学提供了解读史料的重要途径,可谓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教科书,对于指导历史研究者尤其是青年学生步入学术殿堂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朱炯撰文介绍和评价了新发现的清人年谱,不仅是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的重大发现,也表明后人勤奋搜集史料对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上述两篇书评分别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展示出史料工作的重要性,可谓珠联璧合。其余几篇书评,虽然是具体评价一部专著,但也都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学风,评价既不夸大溢美,又不回避不足,相信对于读者会有启发和帮助。
今后,希望学界同人一如既往地对本刊给予关注和支持,让我们共同努力,真正把刊物办成展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工作者研究成果的平台,为学科建设和史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