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里程碑式的好书
郑师渠、史革新教授主编的《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这部大书的出版,是我们学习和认识中华民族精神这个具有极重要意义课题的里程碑式的好书。拜读这部大书后,很是感慨,很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生成体系而自豪,也为中华民族精神历经雨雪风霜的考验,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感动。现在谈几点我的粗浅体会,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首先,《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一书体系完备,气势宏大。六十多万字的大书,既有鸟瞰式的纵论,又有细致深入的剖析,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民族精神,虽然十分重要,但却是不大容易讲清楚的话题。陈其泰、李帆教授所撰写的总论第一章,综合了黑格尔及中国近代以来学界对于民族精神的定义与认识,提出了民族精神的三个内涵,即民族特质、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我觉得这个总结是全面而深刻的。这个总结抓住了要领,可以说是要言不烦。这样的总结非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而不能得出。在这部大书的“总论”部分,郑师渠教授还提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即“和”的精神、重德、自强不息、爱国精神这四项。学者过去曾经从各个方面对于中华民族精神进行探讨、概括,我以为郑师渠这里的总结更为得体和深刻,郑师渠教授说:“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与特质,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深沉的理性与崇高的德性。”(见《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第35页)正是掌握了“理性”与“德性”这两个核心线索,这部大书才能够开阖有序、纵横万姿地展现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风貌。
其次,深刻的理论分析是这部大书的一大特色。例如,如何认识古代的“忠君”观念与爱国思想的关系就是一个颇为困难的问题。史革新教授在这部大书中指出,“古人对‘国’的理解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等同于君主。……‘忠君报国’的爱国观一方面反映了古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热爱的精神寄托,凝聚了本国、本民族的民心,哺育出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勇于为捍卫祖国的利益而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另一方面它又存在着‘君’国不分、过分看重君主个人权威的弊端。”(见《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第328页)这个分析,没有对古代的忠君观念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具体缕析其合理的因素与其一定的弊端。分析恰如其分,令人信服。此章对于近代爱国主义观念的形成也做了很好的分析,还引用了近代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梁启超的话来谈“国家思想”与“忠君”思想的不同。梁启超说:“两者性质不同,而其大小轻重,自不可以相越,故法王路易第十四‘朕即国家也’一语,至今以为大逆不道,欧美五尺童子闻之莫不唾骂焉。”(见《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第330页)。再联系到近代以来鼓舞人心的“国魂”“民魂”“国民元气”等近代风行的语词,本书就深入说明了近代爱国主义的思想特质。
在这里,我要多说几句我很熟悉的本书主编之一的史革新教授。他治学勤谨,充满热情。在新年联欢会上,革新的京剧唱段总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他最后一次,在联欢会上唱的是《十八棵青松》,高亢的歌声至今还会在我耳畔回响。他住院的时候,我去看望他,只见大大的病床上靠里面的一半都堆满了书。他只躺在病床外面的一半。我劝他养病要紧,不要用功了。他说,治病不耽误看书,每天看点书,写点东西,对治病有好处,再说,民族精神这部书稿还等着写呢。这部大书的第十五、十六两章就是他在病中的作品,可以说他是呕心沥血来参与完成这项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的工程的。
最后,一部贯通古今的大书,犹如一座巍峨的大厦,要顺利完成,其总设计规划至关重要。郑师渠教授做了许多非常具体到位的工作,除了拟定大纲之外,他还多次主持召开研讨会,先是研究指导思想和线索,再是讨论和研究各编、章、节的具体安排。我记得每次研讨会上郑师渠教授都会提出关于全书线索、关键问题、章节安排的许多指导性的意见。这部大书,在各部分负责人提出初稿的基础上,郑师渠教授还召集和主持多次集体讨论,逐章逐节进行修改研究,还提供样稿进行规范。这些具体的工作保证了多位撰稿人共同编撰时统一的思路和前后章节内容的贯通及主题的一致。师渠教授不做挂名主编,他不仅提出和研究大纲,而且在各部分初稿逐渐完成的时候,还亲自审阅,看稿子、改错讹、通篇章,尽量使各章节前后保持一致,能够贯通联系。现在我们看近年涌现的许多大部头的集体编撰的书,不少主编是挂名而不做具体工作的。像师渠教授这样认真负责、精心组织、全力投入的主编还不多见。
每念及中华民族精神,我们大家往往会热血沸腾、精神焕发。它是我们爱国主义力量的不竭源泉,是我们中华文化理念的基石。过去人们常常提到这个话题,论及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及内容,但是从广阔的历史视野的角度对于它进行全面研究和总结的宏大著作,郑师渠和史革新教授主编的这部大书还是第一部,说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的里程碑式的好书,我觉得是不过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