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与家庭:人口发展新形势下的考察(21世纪人口学研究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丛书总序

1662年,英国人约翰·格兰特出版专著《关于死亡表的自然的和政治的考察》,标志着现代人口学的诞生。迄今为止,世界人口学的发展历史已有300多年。

1974年,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创建,是国内创办最早、学术力量最为雄厚、人才培养层次最全的人口与发展领域的专门教学和科研单位。从此以后,国内第一个人口学专业硕士点、国内第一个人口学专业博士点、国内唯一的人口学重点学科点、国内唯一的人口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相继在此诞生。

2011年10月31日,联合国人口基金宣布全世界人口达到70亿。这一天,距1999年的“60亿人口日”不过12年。

2010年11月1日,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揭示中国总人口超过13.7亿。相比较1953年7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6亿,在这块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人口数量已经翻了一番还要多。

人类生活在愈来愈拥挤的地球上,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由不断出生、死亡和迁移流动着的人群所决定,这也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

以人类人口作为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尽管发展了300多年,依然疑惑着人类的发展空间、好奇着人口的变化因果、争论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探索着人口未来的走向。也许,正如对人类的终极考问“你是谁?”“来自何方?”“去向何处?”一样,生命不息,对于人、人群及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探索就会没有止境。

在人口形势和人口问题上,全世界各个国家既有共同语言,又各怀难言之隐。“婴儿潮”的一代人刚刚淡出视野,“低生育率”的焦虑又跃上心头;正无奈于失业率的居高不下,劳动力短缺的号角却已吹响;更不用说“银发浪潮”铺天盖地,国际移民四处奔走。“生存还是死亡?”在人类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似乎早已不是问题,但如何提升生命素质、提高生活质量却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追求。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的人口转变遵循了世界的一般规律,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模式已转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模式。然而,庞大的人口基数、迅速的转变过程、独特的中国国情也带来了非同一般的人口现实和无先例可循的人口问题。

21世纪,一个新的起点。对于人口的过去和未来,我们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正如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翟振武教授所指出的:“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中,地域差距极大,人口状况千差万别,人口问题更是复杂多样。实践呼唤理论,实践呼唤人口科学的发展。正是这种复杂的人口国情,为中国人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因此,中国的人口学没有理由不出经典巨著,没有理由不出大师级人物,没有理由不站在国际人口学学术前沿。”

受此鼓舞和启发,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学系人口学教研室酝酿策划了这套丛书,希望用我们的眼光和视角关注21世纪的人口学,用我们的智慧为人口学研究添砖加瓦。在此要特别感谢教研室的各位同仁:人口学系系主任段成荣教授、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爽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口学博士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博士陈卫教授、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博士杨菊华教授和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巫锡炜讲师。特别感谢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经费的资助,以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精心编辑,使这套丛书得以面世。

我们希望,以这套研究丛书为契机,中国的学者站在21世纪,纵观人口的过去,展望人类的未来;立足于中国,通过中国的人口现实折射世界的人口形势,以中国的人口经验充实世界人口学的宝库。

人口学教研室主任 宋健

2012年4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