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民族县域和边境县域:年度典型分析
与往年报告有所不同,《广西县域竞争力报告(2014)》没有再对工业县域和农业县域进行类型研究,而是将重点集中于有关民族县域和边境县域的比较评价。民族县域的发展是广西县域发展的重要构成,广西作为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之一,共有12个民族县域(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富川瑶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隆林各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和大化瑶族自治县)。西南和中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的聚集区域。为了更好地进行县域发展的综合比较分析,本报告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12个)、四川省(4个)、云南省(29个)、贵州省(11个)、重庆市(4个)、湖南省(7个)六省(区、市)共67个民族自治县进行民族县域的对比分析。目前,广西民族县域土地面积共35189平方公里,年末总人口达到447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500亿元,行政面积占全区的14.87%,总人口约占全区的8.53%,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区的3.62%。2013年,广西民族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11600元/人。总体来看,广西民族县域的平均发展水平在西南、中南六省(区、市)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有关边境县域的比较研究是本年度报告在以往年度报告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广西县域竞争力报告(2014)》不仅仅对广西边境县域进行了分析研究,更进一步对全国边境县域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边境县域是我国实施陆海开放战略的重要构成,也是边境省份实施开放战略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县域发展中具有独特的、战略性的地位。就全国而言,边境县域是边疆之边疆,其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于内地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有关边境县域发展的研究正在成为国内学术界新的“兴奋点”。我国同14个国家毗邻,陆路边境总长2.28万公里,沿边139个县级行政区国土面积合计约200万平方公里,居住着45个少数民族。根据初步统计,2012年,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内的9省(区)共有139个边境县域,年末总人口为2603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56.1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6.6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86.1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0.37亿元。9省(区)边境县域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在全国的占比分别为:行政面积占全国的22.85%,总人口占全国的1.769%,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43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国的0.83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0.6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0.878%。目前,广西8个边境县总面积为17971.42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60.5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1.66亿元,分别约占全区的7.59%、4.97%和4.1%。总体来看,广西边境县域发展在全国边境县域中处于平均水平,今后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紧抓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等重大机遇,加快沿边开放开发进程,设立边境经济合作区,促进边境县域区域合作,积极开展边境贸易,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新兴城市。初步研究表明,就国土面积与经济总量在全国的占比来说,我国边境县域与沿海县域可能存在显著的“倒挂”现象,有关沿海县域的比较研究,将是2015年县域竞争力报告的一个新的研究点。
值得注意的是,民族县域和边境县域往往属于传统的资源富集区和生态敏感区或生态维护区,其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初期或中前期阶段,商品经济不活跃,居民点自给自足特征明显,城镇的产生和发展速度缓慢,人均经济指标落后,县域财力非常有限,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此类县域可以被称为“减负发展型”县域。在人口数量增长和经济发展提速的同时,人口素质没有得到同步提高,往往只关注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公共利益的维护,导致此类县域以“资源消耗型”和“环境破坏型”的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发展,这也是其人地矛盾突出的关键所在。因此,作为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关键性构成的边境县域和民族县域,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要以资源保护为重点,注重资源减负和人口减负;以经济发展为重点,注重特色经济增长点;以园区和城镇建设为重点,注重要素集聚发展;以人口发展为重点,注重提高人口素质,努力实现人口发展与县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