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建设与效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高速公路建设效益评价的理论与指标

一 高速公路建设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

高速公路系统作为公路交通系统、社会运输系统的动脉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速公路的路线分布、运输工具使用等都具有公共性、社会性特征。高速公路本身已经成为日常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交通方式从最初的人力、畜力、机械化到高速公路,不仅反映了公路交通的变迁历史,也反映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历程。

1.高速公路发展理论需求

高速公路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但从理论上对高速公路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高速公路综合效益的研究起步较晚,已有的一些研究主要散见于工业理论、地理学、经济学理论、环境科学、生态学等方面。[1]这使得高速公路建设的效益研究缺少系统性和学科性。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高速公路建设与综合效益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使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更加科学化、人性化、现代化,使其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高速公路发展理论产生的需求背景。

马克思说:“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2]各种社会层次、社会因素有机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社会整体。高速公路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仅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还影响着公路沿线工业布局、城镇化等宏观方面,更是将其影响渗透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工作、求学、货物运输、旅游、信息传递等都因为高速公路的建设而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同时,高速公路建设还涉及许多关系,如高速公路与农村发展、高速公路与环境保护、高速公路与城镇化建设、高速公路与经济发展、高速公路与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等关系。各种关系组成了一个有机的高速公路系统,各种关系协调,才能充分体现出高速公路的价值。

在理论研究领域,高速公路建设综合效益研究属于交通社会学的重要内容,是“探索社会交通行为、交通现象以及交通行业良性运行和整个交通系统与社会协调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交通社会学将“交通”看成社会要素之一,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如社会变迁理论、社会有机体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古典人类生态学理论、新正统生态学理论、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后工业社会理论、全球化社会理论等。

2.社会学理论在高速公路发展理论中的应用

(1)社会变迁理论

“社会变迁是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变迁包括人口变迁、经济变迁、自然环境变迁、社会制度和结构变迁、生活方式变迁、文化变迁、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科学技术变迁,等等。变迁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主要有社会整体和局部的变迁、社会渐变与突变、社会的进步与退步等。

人口变迁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质量、人口流动和分布的变化。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主要通过人们的行为和思想观念表现出来。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声。文化变迁涵盖了文化的积累、传播,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以及新文化的增长和旧文化的改变等内容。科学技术变迁一方面直接引起社会、经济、政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另一方面促使现代社会变迁过程加速。社会制度和结构变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各种经济、政治、组织、制度等结构要素的分化和组合;二是社会成员由于其经济地位、职业、教育水平、权力、社会声望等变化所造成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关系的变化。生活方式变迁受生产方式变迁的影响。生活方式由活动条件、活动主体和活动形式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分为宏观社会环境因素和微观社会环境因素。人们的劳动条件、经济收入、消费水平、人际关系、教育程度、家庭结构、闲暇时间占有量、住宅和社会服务等的差别,使同一社会中不同的阶级、阶层、职业群体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生活方式的主体分个人、群体、社会三个层面。生活方式是区分阶级、阶层和其他社会群体的一个重要标志。

社会体系的各个组成要素都具有自我组织和不断完善的特性,为了适应新的需要和各要素间不平衡关系的出现,原有的结构关系就要不断调整。这种适应和调整首先是局部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导致原有体系结构的整体改组。高速公路建设对公路沿线居民的经济、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旧的平衡被打破,特别是乡村社会,人与人之间原有的经济、社会地位也会随之变迁;新的平衡建立之前,各个社会要素都可能会出现许多变动。高速公路建设效益评价就是为了及时发现和反映种种变化及趋势。

(2)工业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理论认为,运费、聚集和工资三者是工业企业寻求最优区位的重要因素。市场圈,运输成本都受到交通因素的影响,交通作为重要的区位因素影响到工业区位的选择,进而影响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3)古典人类生态学理论

该理论关注交通变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各种影响。在以航运为主要交通方式的时期,货物的运进、运出和远距离旅行都借助于航道,而日常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这决定了人们主要居住在航道附近。

铁路的出现使人们摆脱了码头、港口、航道的限制,还推进了城市化进程,人们主要居住于那些易于进行产品交易的地方。但汽车尤其是高速公路出现后,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周边乡村之间建立了更为密切的联系,城市与乡村的分界线逐渐消失了,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继续向纵深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人们的出行和日常生活更加依赖于汽车。

(4)新正统生态学理论

该理论将自然、生物、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称为“生态系统”,有人口、组织、环境、技术四个变量。从交通技术与人类社会生活关系的角度看,汽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扩展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但汽车的普遍使用也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

(5)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和后工业社会理论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和后工业社会理论强调对公共政策和以下问题的关注,如弱势群体的就业、人类对社会与环境承担的义务,等等。建设高速公路,要占用部分耕地,村民生产经营方式和交通出行方式发生转变,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交通环境产生影响,公路沿线服务业发展,以及就业方式变化,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方面。

(6)全球化社会理论

该理论一方面揭示了经济、技术的相互依赖关系,另一方面揭示了全球性的文化分裂和政治分歧。另外,还有贫困、饥饿、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核武器威胁等社会问题的出现。该理论主张克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倡导一种全球伦理和相互受益的共生、共存模式。高速公路建设使城乡交流方便快捷,生活方式相互影响,另外城乡差别、收入差别、贫富差距也会引起观念、文化、经济利益上的冲突,需要引起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