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库观点(No.2)(中国外部经济环境研究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读◀◀

本文从中美外交关系入手,分析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美国的对华态度。本文认为中国虽是第二大经济体,但从政治、军事、战略和文化等方面考量,绝非能领导世界的超级强国。

中国不是超级强国

Fareed Zakaria 编译 李想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并结束了中美两国长达23年的敌对状态。在那次访华行程中,尼克松与周恩来多次会面,讨论对两国关系有指导意义的战略框架。本周末当地时间2013年6月8日。——译者注奥巴马与习近平会晤的历史意义有望与之媲美,但有重要的一点需要注意。

中国一直都很精明地扮演着弱势角色,当毛泽东和周恩来会见尼克松和基辛格时,中国正处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混乱之中,人均GDP比乌干达和塞拉利昂还要低,然而在谈判当中北京方面仿佛占据了制高点。如今,中国有了巨大规模的资产,但它仍称不上超级强国,我们也不应这样认为。

正如各个部门继任者的政策方向都与前任分道扬镳,美国的对外政策因混乱和前后矛盾而备受指责。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尤其是就对华政策而言。自从尼克松和基辛格以来,美国的对华政策在40多年8任总统任期内保持了高度一致:华盛顿致力于使中国从政治和经济上都融入世界当中。这一政策有利于美国和世界,对中国更是大有裨益。

但是,推动中美合作的诸多因素都在衰弱。在两国关系的第一个20年里,华盛顿与北京结盟有其战略考虑:美国要集合力量对抗苏联,而中国在其早年发展阶段也急需美国的资本、技术和政治支持。今天的中国比过去强大了太多,并且从网络安全到非洲政策各方面都与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唱反调。美国过去的亚洲盟友都因中国的崛起而万分紧张。因此,华盛顿必须对亚洲的现实做出应对。

所以说,奥巴马和习近平的会面非常重要。两国都需要认真审视双边关系,并找到一条能够明确未来合作框架的路线,就如尼克松和周恩来在1972年所做的那样。中美两国最需要做的,并不是一份详细的日程表,而是努力建立互信的环境。

有些人希望看到像G2这样的世界最大经济体之间的联盟。但实际上,这既不能服务于美国的利益,也对全球的稳定和协作不利。

中国是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并且终有一天成为领头羊(从人均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中等收入国家,并且可能永远都无法超越美国)。但是“力量”的定义是多维度的,而从政治、军事、战略和文化等方面考量,中国尚可称得上大国,但绝非能领导世界的超级力量。目前来看,中国缺乏主宰全球进程的知识野心(intellectual ambition)。

北京希望能与美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并维持外部环境的稳定,这部分是因为其面临着巨大的内部挑战。中国的领导人希望着手内部的改革(称作“整风”),并且努力为共产党的执政创造更强的合法性。为此,他们借助于毛泽东式的修辞和国家主义的复兴。北京不希望在亚洲其他力量中造成强大的反华冲击力,并在此条件下实现崛起。

美国应寻求与中国建立良好而深入的关系,这将意味着世界更加稳定、繁荣、和平。更进一步,中国融入开放的全球体系也有助于维持这一系统以及建立在这一系统基础上的世界经济。但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条件就是中国必须认识并尊重这一体系,并且作为全球力量之一,而不是作为一个小心眼的只求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国家来采取行动。

换言之,当中国开始像超级强国一样行事时,我们就应该以超级强国的待遇对待它。


本文原题名为“China is not the world's other superpower”。本文作者为《华盛顿邮报》的评论员。本文于2013年6月6日刊于华盛顿邮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