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库观点(No.2)(中国外部经济环境研究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读◀◀

吸引外资并鼓励出口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政策,但这其中包含着大量出口补贴,也多次因此招致其他国家的抗议。本文分析认为,中国的出口补贴和传统补贴不同,更倾向于补贴纯出口商,也就是将大部分产品销往海外的企业。这一政策在鼓励出口的同时,也变相保护了国内的低效企业。

中国的纯出口商补贴:出口导向型保护主义

Fabrice Defever and Alejandro Riaño 编译 陈博

在过去的10年里,尽管美国、欧盟、加拿大和其他国家一再对中国的出口补贴提出质疑,但总体而言,外界对整个补贴体系的认识依然不甚清晰。特别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补贴往往是和公司的性质挂钩的。不少补贴只专门针对那些大部分产品都用来出口的企业。这类补贴可以被称为纯出口商补贴。

纯出口商补贴

这样的政策使得不少中国制造业公司将它们大部分甚至全部产品出口到国外。2000~2006年,超过1/3的中国制造业出口公司将它们90%或以上的产品出口。相比之下,从图1可见,不到2%的法国出口企业有这样的出口强度。根据Bernard等人在2003年的测算,美国的这个数字仅为0.7%。

图1 中国和法国企业的出口强度对比

纯出口商补贴的影响

这类补贴不但鼓励出口,同时,它还保护了中国的国内企业,使之免于国际竞争。这和传统的出口补贴不同。

在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鼓励出口的同时保护国内市场,使之免受国际竞争的影响一直是中国政策的基石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一直被认为实行了贸易双轨制。在这个制度下,出口导向型企业和高度受保护的国内市场并行。Feenstra在1998年的论文中将其描述为经济上的“一国两制”。

从根本上来说,这个体制使得中国国内消费者面临更高的商品价格,而海外消费者则能够享受到便宜的受补贴产品。我们的研究显示,取消这些补贴能使中国的福利提升3%,而其他国家则下降1%。

哪些企业受益于这类补贴?

由于这类补贴为数众多,而且其中一些为期短暂,使得我们很难描绘出整个补贴体系。但我们确定了三种公司类型。根据中国2000~2006年实行的法律法规,这三类公司是最有可能受到优惠待遇的。但这要求它们必须出口自己所生产的大部分商品。它们包括外商投资企业、专业出口公司(比如加工贸易企业)和自由贸易区内的私营企业。

表1是1991~2008年各类企业的营业税水平。可以看到税收体系明显有利于纯出口商。对于境内的中国企业,法律上规定的营业税率是30%。但外商投资企业只要出口超过70%的产品,就能享受到15%的低税率。如果这些企业坐落在自由贸易区内,它们的税率更是低至10%。甚至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只要出口强度大于70%,同时位于自由贸易区内,它们就能享受到10%的低税率,无论它们的产权结构是怎样的。

表1 中国企业营业税(1991~2008年)

另一个例子是出口加工企业。它们的国内销售面临严格限制。它们能够从海外进口零关税产品,只要这些原材料是用来加工并出口的。一旦这些产品在国内销售的话,它们就要缴纳关税以及增值税。更重要的是,它们必须从省级商业主管部门和海关获取进口许可证。如果不成功的话,它们很可能将面临产品价格30%~100%的罚款。

公司层面的证据

在我们的数据中,上述三种受益企业的出口量占所有企业出口的90%。图2显示了这三种企业的出口强度分布,以及除它们以外其他企业(不在自由贸易区内,也不属于外商投资或加工企业)的情况。纯出口商在加工贸易企业中最为多见。而对于外商投资和自由贸易区内的企业来说,出口和内销的比例相对平衡。而这三类之外的企业和其他国家所观察到的情况类似,只出口很小一部分产品。

图2 各类企业的出口强度

新形式的保护主义

通过吸引跨国企业落地并鼓励它们出口,中国保护了国内的低效率企业并且促进了出口。鼓励出口加工企业和设立自由贸易区也是为了同样的目的。

相比之下,传统的出口补贴形式会使国内企业在出口企业扩张的时候受到威胁。例如,后者中效率最低的企业会退出出口市场,转向内销市场。

而纯出口商补贴在促进出口的同时也保护了效率低下的内销企业。另外,中国的消费者在这个政策之下受到了负面影响。为了提供补贴,消费者的总体支出下降了,并面临着更少的选择和更高的价格。而其他国家的消费者能够选择更多更便宜的商品。取消这些补贴有助于提高中国消费者的福利,但会使海外消费者面临更高的价格。

“十二五”规划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提振内需。而取消纯出口补贴将会是这个转型重要的第一步。


本文原题名为“China's pure exporter subsidies: Protectionism by exporting”。作者为诺丁汉大学学者,该文章于2013年1月4日刊于VOX经济评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