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益协同增长——三论生态农业发展阶段
一 生态农业系统发展水平与三效益
生态农业系统的不同发展水平会显示出不同强度的功能。同样,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各具特征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生态农业初级发展阶段的三效益特征
生态农业初级发展阶段的基础生态建设,目的在于为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基础。此阶段表现出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下列特征。
1.生态效益增长速度快于经济效益增长速度
由于此阶段的重点是生态建设,且以提高绿色植被覆盖和治水保土工程为突破口,因此,生态效益提高很快。
生态效益的增长从表面上反映在以下方面:一是绿色植物覆盖尤其是森林覆盖得到恢复和发展,乱砍滥伐现象基本被杜绝。二是水土流失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实现得到基本控制。三是农业污染程度不再加深。而生态效益的快速增长从本质上反映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得以恢复,自然机制开始有效运行,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控制机能正常发挥。
从图1可以看出第一阶段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投资费用之间的关系,尽管Y1和Y2都呈上升趋势,但>,即生态效益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效益的增长速度。
图1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投资费用曲线
2.效益发挥的滞后性
任何投资,都不是马上就见效的。无论从生态还是从经济角度而言,都是存在滞后现象的。如图1所示,在第一阶段的(O, a)期间,投资水平的提高速度呈指数型增长,即>1,而此时,投资的效益表现为潜在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投资速度由快于生态效益增长速度转为慢于生态效益增长速度
经过一个时滞后,投资的效益开始发挥,潜在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转变为实在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增长速度在(a, b)期间呈指数型增长,生态效益增长速度由(O, a)期间慢于投资速度转变为(a, b)期间快于投资速度,此时投资以递减的速度进行。
在(a, b)期间,>1,而<1(指第一阶段后期),0<<1,表明生态效益经过一个时滞后明显地快于经济效益和投资水平的增长速度。
可见,生态效益的提高也会带来经济效益的适当增长。这在生态农业的初级发展阶段表现为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基础。
(二)生态农业迅速成长阶段的三效益特征
生态农业迅速成长预示着生态农业系统发展水平进入一个新的层次,生态上的恶性循环得到控制,开始了良性循环的运转。生态环境的改善,自然生态机能的恢复,为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在此阶段,需要大量投资的环境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所以生态上的重点,是进行生态系统的重新组建,通过一定的量比关系和相互作用机理配备系统,提高物能转化率和改善食物链加环减环的工艺流程,其重点是实现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要使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成较大规模的商品经济。在此阶段,投资的方向主要在于经济效益的提高,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
通过生态经济大回路循环达到经济增值,注重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物能反馈成为此阶段的工作重心。此阶段的三效益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经济效益的迅速提高。由图1可知,在(a, b)期间,<1,而在第二阶段的(b, c)期间,>1,高于生态效益和投资水平的增长速度。此时,0<<1,而<<,表明生态效益稳步提高,这里投资水平的再一次快速增长主要作用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是经济效益的迅速增长是以生态效益的前一期(第一阶段)的快速增长和现期(第二阶段)的稳定提高为基础的。
三是社会效益作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互补作用的综合表现已具备了初步的有效性。
(三)生态农业稳定发展阶段的三效益特征
通过第一、第二阶段的生态和经济转化工作,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已基本实现,生态农业第三阶段的最大特色是保持三效益持续、稳定地提高。
此时投资的功能表现为协调三效益的量比关系,而获得最佳总体效益,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是经济效益由指数增长进入常规增长。此阶段经济效益由第二阶段的指数增长速度>1,转变为0<<1的常规速度增长。系统显现持续的福利。
二是生态效益仍以常规增长速度发挥出来。
三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协调,使社会效益达到最佳,系统的投资也根据系统效益发挥状况而进入了平稳状态。
二 三效益是生态农业发展辩证统一的三个方面
生态效益是指生态系统及其影响所及范围内对人类有益的全部价值,它包括生命系统提供的效益、环境系统提供的效益、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统一的整体效益,也包括由上述客体提供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效益。经济效益是指生态系统的全部生态效益中被人们开发利用的、已表现为经济形式的那部分效益。社会效益则是指从根本上对人类社会有利的各种效益。
我们认为,三效益的综合和统一就是生态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三效益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生态效益是三效益的基础,而社会效益是三效益的归宿。
(一)生态经济效益是三效益的综合和统一
人类为了生存要从自然界取走一些物质和能量,并以不同形式将物质和能量返还给自然界即生态系统。可见,在“取”与“还”的过程中,不管人类认识与否,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以及由此牵动社会全体的社会效益是同时产生,同时存在的。正因为三效益的共生性、相伴性,使人们在考察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避免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或反过来只重视生态效益而不顾经济效益,或只注重局部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而忽视全面的整体社会效益,于是生态经济学提出了生态经济效益。
所谓生态经济效益,就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同时产生的一定的经济效益和一定的生态效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定的社会效益的综合和统一。因而,我们在总体上应该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能在单方面的发展上片面追求某个效益目标。正确的做法是,在提高经济效益中求生态效益,在提高生态效益中争取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并达到社会效益的有效提高,从而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在生态农业实践中,我们必须把单纯地追求提高经济效益或生态效益转化为追求提高生态经济效益,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互相促进,同步提高,并由此提高社会效益。
(二)生态效益的基础作用
生态农业系统为了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最佳统一基础上的有序发展,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必须坚持生态效益的基础作用原理。
生态效益的基础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的物质承担者
由于生态系统是各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及两者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所组成的有机体系,因此,其效益往往通过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能量和物质转化效率及维持生态环境稳定的功能而表现出来,可见生态效益之本质特征就在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有效流转。不难想象,如果没有生态系统的物能组成,没有体现生态效益的物能转化,而要获得人类物质生产和物质文明存在基础的经济物质是不可能的,没有经济系统的物能投入也就不可能产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作为经济效益的物质承担者突出地反映在以下方面:其一,作为社会再生产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首先表现为一种资源。它的各种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和不同的程度上被人类的劳动转化为使用价值和价值。所以,自然生态资源的多寡是社会经济发展有效与否的物质基础。其二,生态系统的物能转化是经济系统价值运转的基础。这是因为,第一,生态物流是经济物流产生的基础。离开了生态系统的物流,就没有经济系统的物流。第二,经济产品首先作为自然物,然后才是经济物,经济系统之价值运转是以生态系统物能转化为载体的。没有生态系统物能的实体转化,也就没有经济系统价值的形态转化。第三,生态农业系统的经济输入,只有首先转变为自然物能才能参加生态系统的流转,才能首先在生态系统中实现自然增值后再回到经济系统中实现价值增值。第四,生态系统的物能转化率高才能有高的经济价值转化率。在一般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下,生态效果好,经济效果也好,因为生态效果意味着农业生物的物质、能量的转化效率好。同等社会条件,同样劳动消耗,高效率的生态系统,可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
2.生态效益的滞后性是经济效益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决定机制
生态效益的发挥都存在滞后性。但实践告诉我们,生态效益的滞后性强于经济效益的滞后性,也就是说,生态效益相对经济效益而言来得慢。
生态效益发挥的滞后性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当生态效益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时,表现为“正效应”;而当其限制和阻挠经济效益的提高时,生态效益则表现为“负效应”。正是因为生态效益发挥的“正效应”与“负效应”,造成了经济效益发挥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特征。
(三)社会效益是三效益提高的归宿
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出发,我们可以看出,生态农业就是人们为了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保持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以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物质基础的前提下,合理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这就是我们曾经提出的生态农业广义生产原则。所以,我们认为,促进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社会效益是生态农业建设三效益的归宿。
生态效益的提高,一方面,表现为经济效益提高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和生产劳动等社会活动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可见,生态效益的目的既体现为经济效益的提高,又体现为社会效益的提高,但最终还是在于为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高质量的自然基础,从而提高社会效益。因此,各效益提高的归宿还是在于社会效益的提高。
三 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是三效益协同增长的核心
协同作用是系统自发地对其子系统进行组织和协调的固有能力,是系统由无序状态转为有序状态的动力,是系统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方式,是一切不同系统普遍具有的自然机理。
协同保证系统的整体性,即保持系统具有整体大于局部之总和的放大功能。所以,生态农业要获得三效益的最佳统一,必须保持三效益协同增长,其最终目的就在于促使农业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一)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特征
持续稳定发展的农业系统是生态农业发展的稳定形态,有极大的抗逆力(对不良影响的抵抗力)、伸缩力(对系统内外反馈的适应协调能力)以及自生力(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它具有下列特征。
1.系统产出力最大
持续稳定发展的农业系统具有最大的物质产出力、能量产出力和价值产出力(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一是劳动生产率高;二是物能转化率高。三是价值输出率高。四是时间效率高。
2.系统持续性最优
其表现为:一是资源优化度大;二是能量自给度大;三是结构自调度大;四是功能稳定度大。
3.抗逆调节力最强
生态农业系统的有效成长,具有强大抵抗力、回归力(自我改造与自我恢复的能力)以及强大的协合力(内外一致的调节作用力)和冲击力(对相邻系统的促进力)。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功能替代力强;二是要素转化力强;三是系统适应性强;四是系统感染力强;五是系统同化力强。
(二)强化三效益协同,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原则
为了不断促进三效益的协同增长,使生态农业实现农业高效而持续稳定发展的总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下列基本原则。
1.优先增长与协调同步相结合的原则
为了提高生态农业系统运转的总体效益,必须坚持优先增长,扶持重点的原则。因为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三效益并不是以同等效应体现的,这就是说,在生态农业的“效益集”中,存在相对的关键效益。如在一个经济比较发达却正面临生态危机的或者是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正受到生态效益不够的限制的农业系统中,显然现实的重点是优先增长生态效益,加强生态建设,提高环境功能。同样对一个生态环境较好、资源条件丰富但经济发展速度欠佳的农业系统,当务之急理应是加强经济投资,加强技术投资,以提高系统经济实力,此时经济效益成了优先增长的重点。因此,在发展速度上通过某些制约子效益的优先增长,可促进总体生态经济效益的提高。
在发展比例上则必须做到协调同步。这里的协调,是指三效益提高的过程中,既要彼此促进,又要在这个协同作用的过程中有效地调整比例关系,以达到各效益的协调统一。
2.渐变的原则
生态农业的有效成长,三效益协调统一并持续稳定的提高,要尽量避免各子效益过大的波动,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有机进化,达到农业系统的稳定发展。
3.总体平衡的原则
不仅讲求生态平衡、经济平衡,从根本上要讲求生态经济的总体动态平衡。不仅要强调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运转,还要强调人力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流转。
4.适度规模原则
为充分利用时空资源,必须讲究生态农业的适度规模,过多的物力、财力的投入显然是一种浪费,而过少的人力、技术投入定会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自然力和时间的浪费,影响农业的持续发展。
5.战略性原则
为了保证生态农业永久的生命力,不仅要取得眼前利益,更要注重长远利益的获取。
生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从长远战略意义出发,既注重近期三效益的提高,也要致力于三效益的长期协调发展。
四 结束语
我们认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只是从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的总体上勾画出一个基本的演替规律。在生态农业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这三个阶段业不是绝对分割的,而是呈犬牙交错的态势,甚至也可能是同步或跳跃地发展的。
这里,我们不是研究某个具体的生态农业系统。我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揭示生态农业系统由简至繁的演替过程,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有序发展的规律,并由此提出在生态农业实践中我们认为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与罗必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