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与中国改革开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不会停留在此刻

孟航

惯性,是自然界当中发生的规律,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惯性。如果没有一种力量让其改变方向,社会就具有朝着原来某个轨道行驶的倾向,但是如果有一种力量足够强大,则能使社会改变前进的方向。

自秦始皇称帝,皇帝制度在中国维持了长达2000多年,到了清朝被推翻,竟然还有复辟的闹剧,可见帝制的顽固。不过,由于中国社会已经转向新的方向,故此即便是经历了军阀混战、外敌入侵以及内部不同党派之间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之后,中国依然没有回到老路上去。

1949年之后的中国在探索中前行,如何让一个农业社会,通过工业化,进而实现现代化是摆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的历史课题。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中国在发展当中也遭受到了一定挫折。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国倘若不能富强起来,不能创造出新的文明,那么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之时,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又该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呢?

时光荏苒,1978年前后的中国,有一种力量让这个饱经沧桑的古老国家在经历了近代以来的一系列变革之后再次改变方向。正是这个被称为“改革开放”的新历史进程,让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30多年之后的今天,一方面,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有所增强;另一方面,中国社会还存在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等方面的问题。

不过,时间并不会停留在这一刻。历史的车轮仍然在不断向前进。中国在改革开放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仍然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去解决。

既然要改革,就不能抱残守缺。当初启动改革开放,针对的是改革开放之前的一套体制;今天再谈改革,就要直面现实,因为今天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不同于当时。在体制转变过程中可能会形成各种不合理的利益格局,比如在权力和金钱之间复杂的关系网当中,少数人通过不合法的、非正常的手段获得了远远比其余大多人更多的利益。改革的目标是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因此,在深化改革当中既要应对少数人结成联盟,形成集团之后,力图维持现状,从而对继续深化改革形成阻力;也要避免把改革朝着对少数人有利的方向推进,从而使改革误入歧途。

有人说中国的改革到了攻坚阶段,那么到底攻的是什么“坚”呢?改革当中难免要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除了某些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可能进行的阻挠或干扰之外,还有不少影响改革的重要因素,其中之一就是思想僵化。有些人得过且过,贪图眼前的一点安逸;有些人崇洋媚外,认为改革就是“西化”;有些人教条主义,不接受新思想……这些都是不能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表现。总而言之,缺乏的不仅是继续深化改革的勇气,更是一种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改革思路。

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是提出深化改革思路的前提。认识改革开放有几个基本点需要注意:一个是中国十几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再一个是中华文化能够延续和发展并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还有一个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促进以及对国际公平正义的推动。要看改革开放能否在这几个方面发挥作用,怎样发挥作用,发挥的是什么作用。

在各种困难和阻力面前,改革开放当中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有足够的动力,那么过去引领改革开放的动力都有哪些,下一个引领改革开放的动力又是什么,这是深化改革的设计者要思考的。

本书尝试选取一个视角来进行这样一种探索:什么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关系何在?中国该如何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在探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也会引发出来。如果能把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组合起来,或许就可以描绘出改革开放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如果能用一种新的理论去剖析这些问题,或许中国深化改革的思路就会渐渐清晰。

不管人们是否留恋过去,旧的事物总要被新的事物所代替。不过这个过程当中会有不少曲折。当年,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进入古老的中国农业社会之时,作为一种新的事物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和争议,不过后来中国也选择了工业化的道路。虽如此,工业化给人类带来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如巨大破坏力的战争、生态环境的恶化、人被更严重的异化等。也就是说,粗放型工业化的道路在今天已经成为了旧的事物。同样的道理,中国在过去的改革开放当中所采取的一些做法和方式,也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从新变旧的过程,那么提出新的改革开放的思路迫在眉睫,不仅国内各界的目光注视于此,世界的目光也聚焦于此。面对这样的期待,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不能通过自身的文化实践来取得开创性的成果,从而带给这个地球一份惊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