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陆学艺先生纪念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部重要的“三农”文化遗产

——评陆学艺著《“三农”续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

郭书田郭书田,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

著名社会学家和“三农”问题专家陆学艺教授于2013年5月13日因突发心脏病在北京不幸逝世,使社会学界失去了一位领军人物,“三农”战线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5月19日,社会各界人士和他的学生上千人怀着悲痛的心情含泪向他的遗体告别,祈他在九泉下安息。就在这时,重庆出版社高度重视陆学艺教授有关“三农”问题的著作,经过精心努力,从2005年以来他发表的文稿中选出一部分,编辑出版了《“三农”续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这是陆学艺教授有关“三农”的第五本论文集,是前四本论文集的延续与发展,收编的40篇文章,是在2005~2013年期间写的。其中《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他最后的遗作,作为该书的“前言”。这篇文章写好后曾发给我征求意见,我看后表示赞同,并说,是切中要害之说,与有人认为“推进城镇化是解决 ‘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形成了鲜明而立意不同的对比,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这本文集与前四本文集共同的特点是,陆学艺教授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和“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态度。他始终认为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也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根本问题,这是贯穿全部文集的一条红线。

该书的开篇是2009年即农村改革30年后写的《农村第一步改革的回顾与思考》,以他的亲身经历详细论述了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作为突破口发展起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纵观农村改革与发展,大体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至2002年党的十六大。也就是陆学艺教授讲的农村第一步改革。这一阶段改革的特点是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指引下,解放思想,自下而上突破一个又一个“禁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包括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包干到户)、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民主政治建设的村民自治、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以及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派购制度等,都经历了解放思想—群众创造—专家总结—领导认可—政府规范的过程,陆学艺教授是亲身经历和参与者,特别是土地制度改革,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的“两个不许”(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到1979年四中全会的“一个不许”(不许分田单干), “一个不要”(不要包产到户);从1980年75号文件的“可以也可以”(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到1982~1986年的五个一号文件,从包干到户是一种生产责任形式到马克思主义合作化理论的发展与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从这一制度15年不变到30年不变到永远不变和长久不变。陆学艺教授开始以学者的身份到安徽调查研究,后又以中国社科院农村改革试验县调研组组长和山东省陵县县委副书记的身份亲自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重要材料和农民的强烈愿望,从“顺气丸”到“定心丸”到“长效丸”到“跌打丸”到“樟脑丸”……完整地准确地记录了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推行与发展过程。陆学艺旗帜鲜明地支持农民的这一创举,系统地论述了包产到户的由来和遇到的严重挫折,并把联产的包产到户与不联产的包干到户进行对照,从本质上区分了两者的差别,他的文章在当时的中央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1989年之后,粮食生产出现连年的产量徘徊,一些同志认为1985年以来粮食生产出现的徘徊是方向道路问题,甚至提出在农村要开展新的社会主义教育。陆学艺教授明确指出,1985年出现粮食产量比1984年减少6.9%,是由于对1984年粮食丰收估计过高而过于乐观,采取了降低粮食合同收购价格和取消超购加价的政策,使种粮农民特别是无定购基数的农民大幅度减少收入,从而严重挫伤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既不是由于天气,也不是由于调整结构,更不是由包干到户造成的。这个历史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值得高度重视和吸取。

农村改革进入第二个阶段是由党的十六大开始的,其基本特征与第一阶段不同,是自上而下推进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把“三农”工作列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认为中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取消农业税费、九年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推行合作医疗、对粮食实行四项补贴、增加对“三农”的投入等,受到农民的欢迎。但是正如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判断:城乡二元结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日益扩大。陆学艺教授在文集中,围绕这些热点问题,继续深入农村第一线调查研究,获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对调整“三农”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他在“前言”中论述了二元结构的由来及其本质特征,提出改变二元结构的举措。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除了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经济二元结构外,还有由于长期以来实行两种不同的户籍制度形成的社会二元结构,这两种二元结构叠加在一起构成根深蒂固的二元结构,使农民成为“世袭农民”,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农民为了生存,除了离土不离乡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就地“农转非”外,还冒着极大的风险,离土又离乡,进城市务工经商,形成城市中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成为城市建设与服务的主力军,这两项合计已达到2.6亿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以上,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但是,由于其身份仍为农民,由“世袭农民”变为“两栖农民”,不能享受与城市原有居民均等的国民待遇,仍处于弱势状态。陆学艺教授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情感,以极大的心血,深入研究扭转二元结构的问题。他在《解决好“三农”问题亟须农村第二步改革》中,在分析了“三农”的严峻形势之后,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农村第二步改革的九条措施:一是户籍制度改革;二是土地制度的改革;三是农民工体制的改革;四是农产品价格机制的改革;五是财政体制的改革;六是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七是农村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体制的改革;八是县级体制的改革;九是新农村建设领导体制的改革。指出户籍、土地、财政三项制度改革是重点。

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他一如既往,深入农村第一线调查研究,总结基层与地方创造的经验,研究出现的问题,提出改善的对策,受到地方的欢迎。本书选编了一部分地方的经验,包括四川成都、浙江宁波江东区、福建晋江、江苏太仓和昆山以及贵州安顺等。

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要求。这是因为,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过程中,不但未能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反而出现了“农业副业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提出“由谁来种地?”的问题,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陆学艺教授对此十分重视,他指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保证18亿亩耕地的红线是维护农民利益与确保粮食和国家安全的需要,不能动摇。他主张,把土地的经营和承包权交给农民,不要把土地集体所有变成村干部所有。为解决土地集体所有的产权问题,是否需要把集体所有变为国家所有,值得商榷,而在各地为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创造了股份合作制,农民既是劳动者,又是有产者,可以增加财产收入,这个经验值得重视。在促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使农民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创造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务农农民的收入,为确保粮食安全做出贡献。陆学艺教授在文集中特意编入一篇题为《把东北平原区建设成为未来的大粮仓》的调查报告,主要介绍了黑龙江农垦总局的经验。黑龙江省的粮食总产量已超过河南省,位居全国之首,其中农垦系统国有农场耕地面积占全省的1/5,而产量占1/3,商品率达到95%,在一年一熟地区种植玉米、水稻、小麦、大豆,全部实行大马力机械化,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大样板,通过“场县共建”,带动农民与垦区面积相同的机械化,创造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陆学艺教授考察了整个垦区后至为兴奋,对确保粮食安全与实现农业现代化充满了信心。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大型纪录片《北大荒》,记录了“北大荒”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应约写了一篇访谈录,详细介绍了“北大荒”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可作为陆学艺教授调查报告的背景参考资料。回顾新中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历史,1949~2012年,人口由5.4亿上升为13.4亿,净增8亿人,而粮食产量由1亿吨上升为5亿多吨,人均产量由200公斤上升为400多公斤。即使在“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两次全局性失误中,1958~1978年粮食产量由2亿吨上升为3亿吨,其中10年“文革”,粮食播种面积、亩产量、总产量也都是增加的。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有力地回答了从艾奇逊到布朗提出的“谁养活起中国”的质疑。陆学艺教授认为,1949~1954年是农业的第一个黄金期,1978~1984年是第二个黄金期,近年粮食“九连增”是进入第三个黄金期。

值得读者仔细阅读的是这部文集的后记,陆学艺教授写了《我做“三农”研究,是从芦城开始的》,生动地记述了1958年8月,作为北京大学哲学系二年级学生去大兴县开门办学,安排在芦城,与冯友兰等教授住在西芦城,受到了极大的锻炼,终生难忘,这是他研究农村解剖的第一只麻雀,先后去过40多次,积累了几十本笔记,成为写作“三农”论文的参照系,芦城是与他出生的江苏无锡县北钱村并提的第二故乡。在此我想起他的前辈、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以江苏的一个村庄为典型写出了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成为欧洲许多大学的社会学教材。2006年8月23日至24日在香山举行第二届中国文化论坛,费老讲了“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两个问题,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陆学艺教授是费老思想卓有成效的传承者和践行者。相信陆学艺教授有关“三农”包括这本书在内的五部论文集,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对青年一代发挥启迪和引路作用。陆学艺教授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自豪!


(原载2013年8月1日《新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