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口转变迎来新改革机遇(全面深化改革研究书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布,标志着改革航船开始新的启程,驶向更为广阔的海洋:改革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各个领域;驶入更深的深水区:改革更具有正本清源、固本强基、顶层设计性质,任务重、难度大。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步入“后人口转变”时期。“后人口转变”亦可视为人口转变的“深水区”。如此,在深水区域“后人口转变”与新一轮改革浪潮不期而遇,“后人口转变”研究就不能不换一个视角。

众所周知,迄今为止中国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然而人口也同其他事物一样,一切都在不停顿地变化着、发展着。出生率和增长率持续下降,目前分别下降到12.08‰和4.92‰,人口零增长的一天已经在向我们招手;出生时预期寿命达到75岁,名山大川旅游队伍中银色浪潮潮涨刚刚开始;高校招生录取近千万人,平民子弟上大学已不再是难事;城镇人口占比超过一半,农业社会已逐渐被工业化国家形象所取代……中国人口发生的这些史无前例的变化,归结到一点,是“后人口转变”过程中特定时点的写照。既是过去20年“后人口转变”的结果,也是未来“后人口转变”的新起点。那么,中央的《决定》给“后人口转变”输送了怎样的正能量,如何按照《决定》精神深化改革,使“后人口转变”沿着人口、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科学发展的轨道推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相对有利的人口条件,做出应有的贡献,正是本书《“后人口转变”迎来新改革机遇》的要义和目的。

本书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换个视角——“后人口转变”遭遇新改革浪潮。重点探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启改革,给社会经济发展等带来的机遇,释放出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正能量。人口对我国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已在“后人口转变”路上走过20多年,步入“深水区”。恰在这时中央《决定》发布,给下一步人口转变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一部分着重领会《决定》精神并紧密结合改革实践,提出和阐释《决定》开辟改革新阶段的要义:一是改革的顶层设计,构建起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体制改革,以及党的建设改革框架体系,是过去35年改革的继续和新的升华,一个新的改革阶段。二是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性质,是硬碰硬、难度和深度很大的改革。三是阐发改革特别是经济改革的任务,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作用。联系“后人口转变”,对这一概念的提出和演化、我国引进和研究情况做出考量;明确我国步入“后人口转变”阶段的人口态势,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换个视角看人口,激活“后人口转变”正能量,顺利实现由数量人口观向数量、素质、结构人口观并重,再向以素质和结构人口观为主的转变。

第二部分至第六部分,立足“后人口转变”,在对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城市人口变动研究基础上,阐发人口发展战略和人口政策决策选择。第二部分,准确判断——把握人口“后黄金时代”机遇期。引证作者30年前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党的十二大把实行计划生育和控制人口增长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确定下来,把人口因素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怎样认识人口的这一作用,我认为,不仅要重视人口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要注意人口年龄构成的作用,认真研究年龄构成及其变动对‘四化’建设的影响。”实践证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黄金时代”提供的“人口盈利”、“人口红利”,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这一“黄金时代”越过峰值。针对人口红利“消失”论,提出“后黄金时代”概念:其内涵为老年和少年人口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即从属比,由下降到最低点转而上升至0.5区间所提供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仍然较高、从属比仍然较低,以及相应的“人口视窗”或“人口盈利”、“人口红利”机遇期。之所以称之为“后黄金时代”,是因为与前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不断上升、从属比不断下降比较呈相反态势;但是并未消失,要到2030年前后从属比才能上升到0.5,才能出现“人口视窗”关闭、“人口盈利”和“人口红利”为零。也就是说,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看,还可支持经济较高增长16年左右;只是支持的强度呈逐渐减弱态势。可以明确地说,人口“后黄金时代”不支持“唱衰中国”,而支持直至2030年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至少是中速增长。这一论断也可在日、韩等国“后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中,找到佐证。当前,要认识和重视“后黄金时代”的客观存在,充分利用尚存的潜能和提供的发展机遇,实现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跨越。同时也要充分注意到,“后黄金时代”潜能不断减少直至最后消失的不利变动,适时采取防患于未然的改革措施,尽可能减少“人口亏损”、“人口负债”的负面影响。

第三部分,顶层设计——养老保障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在全面分析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具有速度比较快,达到的水平比较高,累进增长和城乡、地区不平衡特点之后,重点探讨如何通过改革特别是突破顶层设计难题,建立和健全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障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养老保险是“主体”,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养老社会福利和养老社会救助是“两翼”,对于总体老年人口特别是对于高龄、孤独老年人口来说,则是不可或缺的。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个人缴费积累为主、企业(单位)缴费积累为辅、养老金个人账户余额同给付直接挂钩的全国统一的积累补充型养老保险新体制。实现积累补充型养老保险新体制改革的关键,是突破城乡分割、城镇内部干部与职工分割的“双二元结构”体制,建立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最重要的,是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且摆正二者的关系。提出一要按照《决定》的要求,实现“双二元结构”的成功并轨改革,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养老金管理和监督的体制机制。二要适度填补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制订出一定期间内做实部分个人账户的方案,规定个人账户做实的比例、额度、资金来源、监管规则,提高养老基金抗风险能力。三要引进市场体制机制,包括养老金投融资、管理机制等,推进金融市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第四部分,二元体制——城市(镇)化转型升级改革必须突破的藩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驶入快车道,在承接工业化、信息化和促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速度过快、土地城镇化超前、资源瓶颈凸显、环境约束收紧等矛盾和问题暴露出来、积累起来,倍感“失市”之痛,警惕城市化“拉美陷阱”提上议程。城市化“兴市”改革,应始终遵循“以人为核心”的宗旨。树立包括城市化在内的“以人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明确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城乡居民全面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明确城市化的动力发生转变,人力资本的推动力不断增强;再次要明确城市化转型迫在眉睫,需要按照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协调发展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向前推进。实现这样的转型升级改革,重点是在厘清城镇化还是城市化,还城市化概念本意基础上,冲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藩篱,摆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在户籍、就业、教育、医疗、失业、养老保障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全面的城镇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五部分,把握未来——人口发展战略“三步走”。在分析总体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城市人口等变动和发展趋势后,将这些趋势协调起来、统一起来的人口发展战略,就成为理所当然的选择。中国人口发展战略总的要求,是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统一起来,实行“控制”、“提高”、“调整”相结合的战略。不过不同时期重点不同,可分作“三步走”实施:第一步,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相结合,以数量控制为重点的人口发展战略。主要目标是将高生育率降低到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人口再生产完成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类型的转变。第二步,在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至人口零增长期间,继续实行“控制”、“提高”、“调整”相结合,逐步由以人口数量控制为主转变到以人口素质提高、结构调整为主;协调人口变动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谋求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第三步,人口零增长以后步入负增长,依据届时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状况,实施全方位适度人口发展战略。全方位理想适度人口,即人口数量是适当的,素质是比较高的,年龄、性别、城乡、地域等的结构是合理的,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是协调的。

第六部分,人口政策——人口发展战略实施的推进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呼吁已久的生育政策调整,中央《决定》终于做出明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中国大力控制人口增长,特别是1980年实行以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为主导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取得卓著成绩。需知在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度,“多子多福”人口观念、直接或间接以“多生多育”为主线的生育政策影响何等深刻,在这样的泱泱人口大国开展移风易俗的计划生育,30多年前发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的号召,是何等的艰难。本部分在简要回顾人口观念、生育政策基础上,阐发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事件,尤其是批判马寅初新人口论带来的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口理论拨乱反正经历的起伏跌宕,1980年党中央做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决策始末,直至某些不同观点争论的实质,着力阐发“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瞻前顾后的政策选择;当前的生育政策调整是实施人口发展战略的需要,同时也是恢复提倡生育一个孩子决策初衷、对当时承诺的兑现。人口政策是人口发展战略实施的推进器,审时度势地进行调整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第七部分和第八部分,站在我国长远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立场,审视人口的变动和发展,提出和阐发人口在其中的位置、作用和影响,探寻改革的思路和“后人口转变”决策选择。第七部分,科教兴国——深化教育科技领域改革再启程。笔者在社会调查中问过多名师生:什么样的教师和学生是最优秀的?许多人回答:优秀教师是课备得好、上课讲得好、作业留得好、所教学生成绩好;优秀学生是认真听课好、作业完成好、考试成绩好。然而这样的回答,是将教师与学生分开、应试教育框架下的答案。联系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优秀人才”,颇发人深省。科技和科研体制也存在类似情况,忙项目、忙课题、更忙于在规定报刊发表文章、研究报告,因为只有完成这样的“规定动作”,才能晋职晋级。改革应试教育、科技体制机制,要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科技要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第八部分,伟大复兴——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国人最大的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无数中华儿女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谱写了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诗。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取得第一阶段的伟大胜利。然而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第二步、第三步要走。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可持续发展梦休戚相关。如果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1世纪中叶一般发达国家水平达到了,但是发展不可持续,那么伟大复兴大厦还会倒下去。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复兴才有可靠的基础,才能永放光芒。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关注代际公平,体现以人为本宗旨。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心理、交往、文化等全面发展的需要,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人力资本,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10年前中国率先推出《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向世人展现了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行动纲领;现今《决定》又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摆到我们面前,使各行各业各族人民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作为人口大国,人口发展战略自然成为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把握好“后人口转变”推进的方向、速度和节奏,顺利实现人口发展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就是在复兴路上应该并且也能够做出的具体贡献!

田雪原

于·文星阁

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