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诞辰五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几点历史启示

清官海瑞的事迹是十分感人的,他的出现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分析海瑞廉名的传播及清官形象树立的时代背景,可以发现有不少因素在起作用,其中有不少方面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第一,海瑞的清官形象的形成,是他恪守传统道德,廉以处己的结果。与一般封建官僚不同的是,海瑞内心有着崇高的道德追求,并将廉洁奉公、忠君报国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矢志坚持为官操守,“俸薪柴马之外,不妄取一分一文,不妄用一分一文”。海瑞:《督抚条约》,陈义钟编校《海瑞集》,第247页。病亡时,“兵部送柴薪银多耗七钱,犹扣回,不肯丝毫有染。临危弥留……无一语及身后事”。王国宪:《海忠介公年谱》,清光绪三十二年琼山研经书院刻本。这样的人格情操与思想境界,正是他深受传统熏陶,并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果。

第二,海瑞清官形象的形成,也有社会大众心理需求的因素。众所周知,在社会黑暗、奸恶横行的时代,社会矛盾往往较为尖锐,广大民众遭受的压迫十分沉重,公平正义、清廉耿直十分缺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往往会把希望寄托在少数敢于反贪、不惧强权的“清官”上。那些勇于为民请命、清正廉明的“清官”,在与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又多以悲剧性的结局收场。因此,人们既敬佩清官,也同情清官。海瑞所处的时代正是明代中后期,统治已日趋腐朽,官场风气大坏,因循守旧,相互推诿。诚如大学士赵贞吉所言:“窃见近日任事之臣甚难,论事之臣甚易。众见难齐,众口难调,忧畏讥,故常苦其行之难也。”《明穆宗实录》卷四四,隆庆四年四月丙午。那些勇于任事之臣,却常遭打击、诋毁,尤其是清正耿直的海瑞被迫辞官之后,朝堂之上更无人敢于与奸邪抗争了,所谓“海瑞既去……而士皆以全躯保位为得计矣”。《明穆宗实录》卷四四,隆庆四年四月丙午。也正因此,人们把整肃吏治、扭转日趋腐朽的统治的希望,寄托在海瑞身上。在他辞官后的十多年里,不时有人向万历皇帝“交章推荐”即反映了这一社会心理。

第三,成就海瑞廉名的,当然还有统治阶级的利用因素。日事斋醮、久疏朝政的嘉靖帝,面对海瑞的上疏直斥,开始也是暴怒不已,必欲杀之而后快。经过宦者劝慰及几天的冷静,他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过失,称:“今人心恨不新其政,瑞可见也,疏言俱是。”范守已:《皇明肃皇外史》卷四五《复谕阶内禅》,清宣统津寄庐钞本。其实,嘉靖帝不杀海瑞,只不过是在徐阶等人进言“惟圣度如天地,无所不容,况能容所难容,然后见所容之大”范守已:《皇明肃皇外史》卷四五《复谕阶内禅》。之后,想在天下面前表现帝王的大度罢了,其心理则如其所称:“朕仰承天眷不自谨惜,致此病弱,如能岀御政,岂受此人诟詈也。”范守已:《皇明肃皇外史》卷四五《复谕阶内禅》。可以说,嘉靖帝强抑恼怒,不杀海瑞,成就了海瑞清廉刚正的大名。至于其后的万历皇帝,则主要是想利用海瑞的名声装点政治门面而已。主要是万历帝在清算张居正之后,急欲稳固统治,此时任用海瑞正好可以向天下显示其励精图治的政治追求,遂接受言官推荐,重新起用年逾七十的海瑞,并多次拒绝其致仕的请求。其目的在于其所谓的“用之以镇雅俗,励颓风”《明神宗实录》卷一七三,万历十四年四月庚寅。而已。不然,在当时政敌极其恶毒的攻击之下,“非肃皇宽仁贤相调护,中丞(海瑞)齑粉矣”。耿定向:《耿天台先生文集》卷一六《传》,明万历二十六年刘元卿刻本。

虽然,民间已将海瑞尊奉为神。但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海瑞毕竟是人而非神。而且海瑞也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清廉耿直,没有一丝人情味。如有史料这样记载海瑞:“颀然而长,方颐丰,下耳双垂,容蔼可掬,性刚直,守淸亷,执法持公”;高汝栻:《皇明续纪三朝法传全录》卷三。“乃诸生群谒公,余尾其后……而青纱织金服,前后檐如,所谓望之俨然,即之也温,而听其言厉者,公真有之。又知危冠敞袍,原不足以为公,而世人传之过也。”黄秉石:《海忠介公传》,李锦全、陈宪猷点校《海瑞集》传之首,第65页。这就是生活中真实的海瑞,慈祥又威严。同时他也不是一个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人,史称“海忠介公掌南院亟重,公毎大事必与公咨画”。鲍应鳌:《瑞芝山房集》卷十,明崇祯刻本。

从海瑞一生为官的事迹看,或许会存在一些性格上的缺陷。如《明实录》称海瑞“过刚,不能容人”,《明神宗实录》卷一九一,万历十五年冬十月辛未。或非不实之词。但海瑞不能容的是那些贪官污吏,是欺压百姓、鱼肉民众、奢侈享乐的行为。而这正是那些贪赃枉法之辈无法容忍的,故有的政敌称他“迂滞不谙事体”;《明穆宗实录》卷四一,隆庆四年正月壬午。有的政敌攻击他“沽名乱法,不谙吏事,每日开门受讼,动盈千,凡衣冠之族,饱暖之家,远年祖产,悉听刁徒告赎,故民间有:‘种肥田不如告瘦状’之谣,至于散兵激变,则粮饷敷而取诸民壮之工食,议处驿递则仇视过客,将一应正支,尽行革免,禁佃户不得完租,贫民不得偿债,皆迂之甚!”《明穆宗实录》卷四二,隆庆四年二月癸亥。更有政敌诬蔑他:“莅官无一善状,惟务诈诞,矜已夸人。”《明神宗实录》卷一七三,万历十四年四月庚寅。但正直的官僚却这样称他:“当朝伟人,万代瞻仰”,《明神宗实录》卷一七六,万历十四年七月乙卯。对海瑞给予了高度称赞,称“其有功于社稷可千万世”。黄秉石:《海忠介公传》,载李锦全、陈宪猷点校《海瑞集》传之首,第65页。也有的称“世宗威如雷霆,主事海瑞起而犯之。严嵩之毒,甚于虎狼,主事杨继盛列其罪状。二臣皆无所为而为,故天下信之,后世仰之”。《明神宗实录》卷二〇八,万历十七年二月庚寅。后世的文人给他的评价也很高,明人郑元勋称他:“行为国栋,徳足世仪,惠以达名,介而远利,刚标高碣,挽我叔季,若海公者,吾不得而见之矣。”郑元勋:《媚幽阁文娱二集》卷五,明崇祯刻本。

海瑞一生清廉为官,的确堪称楷模,笔者认为他的事迹留给后人深刻的历史启示,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是官员只要为民做了实事,民众就会永远记住他!海瑞为官,先后历两京左、右通政,后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在任上,他“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明史》卷二二六《海瑞传》,第5931页。直至数十年之后的万历四十二年(1614)时,海瑞修建的水利仍然发挥着无比巨大的作用。“海瑞所浚之江六十余里,所费官帑不过六七万金……开江南无穷之利”;《明神宗实录》卷五一九,万历四十二年四月乙酉。“隆庆中巡抚海瑞开浚,至三十余年旱潦有赖”。10《明神宗实录》卷五三三,万历四十三年六月辛巳。10正因如此,受益的广大百姓心中自然不会忘记那些一心为民谋利、清廉为官的人。可以这样认为,官员心中装着百姓,百姓的心中永远怀念官员。这不仅从海瑞离职后百姓绣像纪念,以及海瑞离世后百姓罢市,自发悼念,以及即使在他去世后很长时间里,事迹还在广大民众之中流传,“公之事迹见于前史者也,至于今,公姓氏流传在人,虽妇人孺子亦皆知之”。戴肇辰:《从公录·三录·重修海忠介公祠记》,清戴氏杂著本。可以见证这一点。

二是榜样的影响是深远的。海瑞的清廉,不仅在明代中后叶的官场上是一个突出的廉政楷模,而且在明代之后也是人们敬仰、学习的典范。清人称他:“公处群奸嫉恶之时,矢百折不回之节,故每任一官治一事,痛除蠧弊,雷厉风行,严锄豪强,敢犯权贵,而有所不畏。若公者有长孺、孝肃之忠骾而境遇更难,其苦节自操,官至御史中丞,自奉一如寒素,亦为长孺、孝肃所不能行不,诚千古之伟人”;王国宪:《海忠介公年谱》,清光绪三十二年琼山研经书院刻本。自明以来,人们即习惯将海瑞与宋代的包公相提并论,并不断修建海瑞祠,目的就是以海瑞为榜样,激励后人。“妇人孺子皆知在宋为包孝肃,在明为忠介公。以公拟包孝肃,公政绩似又过之。虽然公之所以致此者,非偶然也……故重修公祠,掇取公自警之辞于碑,后世有欲师公者,亦以公之所以自警者而自警焉可矣。”戴肇辰:《从公录·三录·重修海忠介公祠记》,清戴氏杂著本。海瑞的廉明事迹,确实也起到了榜样的作用。至清代时,即有一些官僚受海瑞影响而成为一代廉吏。如清代的陈清端,史料称:“前明海忠介公,直声淸节,震耀宇内,后百余年而国朝陈淸端公继之。忠介之意,必欲事事复古,淸端则相时度地,惟期实政足以利民;忠介之淸主乎肃淸,端之淸兼乎溫淸。”张维屏:《国朝诗人徵略》卷一六,清道光十年刻本。又如前述清代的陕西醴泉县令贺仲轼,在当地修建海瑞祠,事事皆以海瑞为榜样,等等。

三是海瑞的廉政措施直到今天也没有过时,还有极强的借鉴意义。海瑞刚踏入仕途,即从官场中普遍存在的痼疾着手,大刀阔斧地予以革新,简化官场接待礼仪,减少公务支出,减轻百姓负担。他这些廉政措施,针对的看似官场往来的琐碎小事,实则针对的是官场中的潜规则,是容易滋生腐败的环节。对照当今现实便可发现,他所制订的诸多条例,直到今天也还有具有极高的警世价值。

四是海瑞旗帜鲜明的反腐态度与个性,是社会残存的希望,而不是迂腐。海瑞的刚直个性,使他在明代官僚队伍中知名度提高的同时也饱受争议。早在明代就有不少官僚称他“迂腐”、“不谙事体”,难以共处。一些学者也称他是“性格古怪的模范官僚”,他是明代官场中的异见者,等等。但笔者认为耿直、坚持原则、不讲情面、廉洁处世,正是他可贵的精神品格所在,丝毫不应该贬低,相反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可以说海瑞的刚直敢言,是在万马齐喑时代炸响的惊雷,发人警醒,要是没有海瑞这样的清官的猛烈的反腐措施,明朝的吏治只会更差,明朝只会腐朽更快,灭亡更早。

当然,社会要实现政治清明,更多的是靠完善的制度以及官僚队伍的高度自律。在明代不断走向腐朽的情况下,清官海瑞面对的贪腐势力十分强大,其个人的政治操守令人敬佩,但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不应把希望寄托在个人身上,靠个人根本无法改变社会现实。这是今天我们尤当注意的!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