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理论与实证研究(云南财经大学前沿研究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理论模型研究的创新

尽管在政策实践方面,我国已经于2004年把差异性出口退税率作为实现我国“产业发展战略”的有效工具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然而在理论研究领域,相关的理论研究才刚刚兴起。目前对出口退税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研究较为粗浅,只停留在通过文字逻辑的理论分析阶段,缺乏相关的、系统的理论模型为政策实施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本书针对目前理论界在此研究方面的不足,基于赵志钜(Chao, Chi-Chur)的一般均衡模型(Chao等,2001; Chao等,2006)进行扩展,结合国际宏观经济学中的2×2×1模型,综合、有效、连贯、合理地构建了出口退税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模型,并且通过理论推导,肯定了出口退税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有效性,为政策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具体而言,本书所使用的模型创新之处在于:

一是在赵志钜(Chao, Chi-Chur)的一般均衡模型中,出口商品的生产函数中,只包括劳动力和中间产品(又被称为“合成中间品”)的投入;在本书的模型中,出口商品的生产函数中增加了资本要素的投入,使模型更加符合经济现实。

二是赵志钜(Chao, Chi-Chur)的一般均衡模型只分析了单一出口退税率对单一出口产业的影响,本书引入两个差异性出口退税率和一个高新技术要素投入H,考虑差异性出口退税待遇对不同技术产业的影响,探讨了差异性出口退税政策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有效性问题。

三是本书使用出口退税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力图较为全面地分析出口退税对出口产业的五个影响渠道,解决理论界在这个方面研究中模糊不清、各自为政的问题。

二 检验方法的创新

在检验方法方面,在分析工业产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变动指标时,本书创造性地使用洛(Lall, 2000)分类法,结合中国现今工业统计分类情况,把我国工业行业分为十大技术类别,基于技术投入程度,提出了衡量我国工业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三个指标PRL/ALL、MH/ALLMH/PRL,使本书对出口退税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实证检验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接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