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一中史话(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追根溯源话书院 文脉绵远说学堂

兴义一中的历史与兴义笔山书院和兴义高等小学堂密不可分。早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兴义就有了第一座笔山书院,俗称老书院。1905年的兴义高等小学堂就是由笔山书院升格后更名而来的。1926年的县立兴义中学是在高等小学堂的基础上扩建、升格更名而来的,不仅沿用其校址、校舍,而且教师也是大部分由高等小学堂的教师担任。因此可以说:没有兴义笔山书院,就没有兴义高等小学堂;没有兴义高等小学堂,就没有兴义中学;没有兴义中学,也就没有今天的兴义一中。要了解兴义一中,就得从兴义笔山书院说起。

原笔山书院讲经堂

书院历程 饱经沧桑

兴义笔山书院,历经沧桑,几度兴废,且每次校址都不在同一地点。清乾隆年间(1736~1795)创建的第一座笔山书院,系当地士绅和民众自发筹资兴办,是科举时代讲授四书五经的场所。据《兴义府志》记载,乾隆年间的举人王赞武、王式武兄弟就出自此院。书院建在兴义老城西南隅水井坡山麓。院后奇峰耸立,酷似笔架,故名“笔架山”,“笔山书院”也因此而得名。院舍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清幽静雅;院前有一个清澈的龙潭,宛如偌大的一方砚台,镶嵌于千亩田畴之间,更为书院增添了文秀之气。后来,院舍年久失修,以致荒废。

第二座重建的笔山书院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书院校址有变动,但仍称笔山书院,嘉庆二十三年(1818)书院完工。后经历任知县不断加工维修,书院初具规模,后毁于咸丰年间的兵燹之中。

第三座重建的笔山书院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校址就是今天的兴义一中所在地,时任斋长李辉垣将与笔山书院毗邻的文庙地基用于修文昌宫,从而使笔山书院有了一定规模。书院曾培养了大批秀才、举人、庠生等。

第四座重建的笔山书院(校址在今天的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当时鉴于老书院的地势高峻狭窄,书院另建,并得到知府孙清彦的热情支持,由乡绅刘统之、赵天如、林子亨主持修建,由于经费得到落实,加上群众献工献料,仅一年多时间,即告落成。

笔山书院旧址(现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院内)

顺应潮流 书院更名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维新变法与民主革命的思潮相继在全国兴起,地处云南、贵州、广西交界处的兴义由于商贾云集,消息甚是灵通,加上已有一定的办学基础(当时兴义府已有书院十余所,各种私塾、社学、族塾、专塾等几十所),因此亦不甘落后,兴义很快废止了岁试,将当地最富盛名的笔山书院更名为高等小学堂,并很快进行了扩建。当时的校舍规模宏大,环境幽静,三进院舍26楹的建筑群在那时的学堂中亦是少有的。

现今的门联石刻依然保留了当时笔山书院的风貌,“平地起楼台,看万间麟次,五月鸠工,喜多士情殷梓里;斯文无畛域,况榜挂天开,笔排山耸,愿诸生迹迎蓬瀛”。这副对联既形容书院规模的宏大,也表达了乡里人对学子的殷切希望,亦可认为是高等小学堂办学的宗旨。1926年春,安龙县盘江中学开学,兴义县奔赴安龙县读初中的学生达20余人,引起了兴义县教育界的重视,于是,由高等小学堂校长赵伯俊等发起,开始筹办中学校,并得到了县长舒为龙的积极支持,1926年7月,兴义县立初级中学宣告成立。学校设于高等小学堂内(笔山书院旧址),赵伯俊兼任校长,招生两个班,60余人。兴义第一所中学诞生了。

名流云集 创造辉煌

重视教学,注重教学质量,是兴义一中的优良传统。其渊源当追溯到笔山书院和高等小学堂时代。

清末笔山书院院长雷廷珍、姚华、徐天叙(后为堂长),皆为有识之士,学问渊博,功底深厚,以授业为天职,一丝不苟,严谨治教而不因循守旧,业绩卓著,闻名遐迩。

民国年间的历届校长,也多为兢兢业业之人。他们殚精竭虑,尽其所能,招揽人才,延聘教师,以保证教学、提高质量为己任,培育了众多人才。学校声名远播,吸引了贵州的兴仁、贞丰、晴隆,广西的隆林,云南的罗平、富源等地的众多青年学子前来兴义中学就读。

清光绪十五年(1889),第四座笔山书院建成后,刘官礼等人以剩余库银为基金,广聘贤人前来执教。1889~1925年,书院先后从外地聘请的举人有程光祖、周辅宸、庄南华、孙家瑶、桂馥、汤中、雷廷珍、曾沛霖、朱元谟、徐天叙、赵廷光等人,进士有吴成熙、喻鸿钧、姚华(茫父)、熊继光等人,其中最著名的是雷廷珍和姚华两位先生。

雷廷珍,字玉峰,黔北绥阳人,曾为贵阳“经世学堂”的知名教师,他不但在贵州出名,而且也是当时我国南方著名的经史学家和教育家。此人深受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器重,多次被邀前往武汉执掌两湖书院,后雷廷珍于赴鄂途中病故。雷廷珍执掌笔山书院约3年,在此期间,书院学务蒸蒸日上,正如《兴义县志(稿)·书院》记载:“广置时务书报及经、史、子、集,以供涉猎,学风为之一变”。

雷廷珍

姚华,字重光,号茫父,贵阳人,是清末民初我国著名的书画大师。在担任笔山书院山长期间,他不但能循其良规,而且还讲诗作画,改进教学,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后来,姚华又受聘到北京美术专门学校、京华美术专科学校,教授书法和绘画,被鲁迅、郑振铎誉为民初有代表性、有创造力的画家。历史学家郑天挺则称之为“一时大师”。不仅王瑶卿、程砚秋、梅兰芳等知名艺术家常向其请教诗画,而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也将其诗画视为珍品,带回印度陈列。姚华的绘画用笔古拙遒劲,构图端庄朴实,作品意蕴无穷,并善于运用水墨画、水印木刻、刻铜画、颖拓多种表现形式。1957年,郭沫若称赞道:“茫父颖拓实古今来别开生面之奇画也。”

姚华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笔山书院改名为兴义高等小学堂后,进入鼎盛时期。由于士绅刘统之等人对兴义教育的重视,同前期一样用重金聘请众多名流执教于兴义高等小学堂。教师的年俸一般为200两白银,相当于或超过当时知府所得。办学人才,我们从1905~1925年时任高等小学堂的堂长人选可见一斑,他们是举人张寿龄、聂树楷,留学日本的李映雪、赵元杰,庠生刘显滇、赵学坤、吕声桐、陈潍,贵州优级师范毕业生魏正楷,云南政治学堂毕业生唐开敬,兴义籍简易师范毕业生窦致祥。学堂的教师不仅认真指导学生研读经史,而且从日本购进大量学习近代知识所需的各种图表、仪器和书籍,供学生使用。

1889~1925年历任书院山长及高等小学堂堂长

注:1926年后,兴义中学成立,中学校长情况可参见本书附录“兴义一中历届正副校长名录”。

兴义笔山书院,从创建到现在的兴义一中,为地方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据《兴义府志》记载,乾隆年间举人王赞武、王式武两兄弟,就是第一座书院培养出来的弟子。尤其是在第四座书院开办期间,更是人才辈出。1905年,时任兴义高等小学堂堂长的徐天叙带领魏正楷、窦简之、熊风阶、高致祥等13人赴贵阳参加省公立中学举行的入学考试,结果囊括前十三名,轰动了当时的贵州教育界,同时也使笔山书院(当时虽已改名,但习惯上仍称笔山书院)一跃成为贵州著名书院之一,与贵阳的贵山书院和遵义的湘川书院并称为贵州的三大书院。由于笔山书院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学生人数大增,毗邻的云南、广西学子也以能进入笔山书院就读为荣,邻县的学生更是蜂拥而至。

1905~1926年,兴义笔山书院东渡日本留学的学生就达40余人,难怪《兴义县志(稿)·学校》曾这样记载:“我县留学生之多,声誉之隆,甲于全省”。王伯群、保衡、刘显治、李培先、何应钦、王聘贤、刘若遗等留日学生在日本的中央大学、帝国大学、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等学校,学习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医学。回国后,他们与笔山书院的同学一起建设祖国,并在各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政界,在赴日本留学期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学生有保衡、王伯群、刘显治、刘刚吾等人。保衡在日本受同盟会委派回奉天(今沈阳)进行革命活动时,被清朝政府抓捕后慷慨就义。王伯群从日本回国后,积极拥护孙中山先生的主张,参与护国、护法运动,被孙中山先生任命为国民政府交通部第一任部长。刘显治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曾任国会议员,常驻北京。在笔山书院的学生中,后来担任过贵州省省长的有刘显世、刘显潜;代理过省长一职的有李映雪。刘刚吾在日本完成学业后,回国曾任河南省政府秘书长、代省长和国家内政部民政司长等职。

军界,早年在笔山书院就读、后来投入军界成为显赫人物的有李儒清、王文华、何应钦、王文彦等人。在武昌起义中,革命军总司令部被迫移驻十里铺时,李儒清被任命为临时督战指挥官,后在战斗中,英勇冲入敌阵,中弹阵亡。王文华是辛亥革命的积极拥护者,曾任黔军总司令,在护国、护法运动中率部连挫北军,屡建战功,深受孙中山先生器重,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1921年他在上海遇刺身亡,于1940年被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上将。何应钦于1900年进入笔山书院,后被推举入贵阳陆军小学、武汉陆军中学、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何应钦曾先后任旅长、军长及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陆军总司令、行政院院长、驻联合国首席代表等职,成为长期执掌国民党军政大权的风云人物。王文彦任兵团副司令,曾在台儿庄对日战役中奋勇杀敌。

教育、医学界,早年在笔山书院学习,后赴国外大学深造,最终成为教育界知名人物的有吴炯心、赵伯俊、唐守一、赵显彬等人,他们不仅在兴义极有名望,而且在贵州省内也颇有名气。王伯群于1924年在上海集资创办了大夏大学,深受各界好评。新中国成立后,大夏大学与光华大学合并为华东师范大学。他在掌管大夏大学期间,为社会培养了不少人才,其弟子遍布国内外。在笔山书院的学生中,学医的虽不多,但仍有王聘贤名扬西南三省。他从日本学医成名后,回贵州长期行医。由于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深受人们敬重。新中国成立后,王聘贤曾任贵州省卫生厅副厅长兼中医研究所所长等职。

工商界,在笔山书院毕业的学生中,影响最大者当推刘若遗。他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应邀前往云南,先后在昆明开办同森木行、裕华砖瓦厂、呈贡果园、殖边银行、富滇银行、盐隆公司以及“志和”与“懋和”两个商号。富滇银行在西南三省影响甚大,使刘若遗成为一时能够左右云南经济的金融家和实业家。

无论是国民政府第一任的交通部部长王伯群,还是当时任贵州省省长的刘显世,任黔军总司令的王文华以及任贵州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的窦居仁,或是后来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院长的何应钦等,他们都是历史的风云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轨迹。通过他们,我们看到了当时兴义教育,特别是兴义高等小学堂的教育成果。

无论以前的兴义笔山书院,还是后来的兴义高等小学堂,都是一所位于贵州西南部边远山区的旧式学堂,在清末民初,培养出了如此众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实属难得。在中国近代教育史册上,也记下了重重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