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1世纪第一个10年过去了,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社会巨变,由两个大转变构成主线:一个是经济体制的转轨,即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另一个是社会结构的转型,即由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变,也就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相比起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转型是更加长期、更加深刻、更加艰难的转变。35年多来的中国经验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未来的发展,依然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提供强大动力。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已经从重点是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加快推进社会改革,成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
中国目前发展形势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政治总体保持稳定,但社会问题多发凸显。社会问题多发凸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社会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结构快速转型推动社会改革。当前,城市化迅猛发展、劳动力供求关系深刻变化、老龄化加速、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国内消费急需扩大等等,这些挑战都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巨变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其形成的巨大压力推动加快社会改革。
人民生活需求的提高要求社会改革。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一矛盾的表现形式却会发生很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这一矛盾主要表现为以生活必需品为主的商品短缺,随着商品市场的供求平衡甚至供大于求,这一矛盾更多地表现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现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也快速提高,生活质量、健康快乐、满意幸福、公平正义等成为人们新的需求。这些新需求的增长,要求加快社会改革。
利益格局的变动倒逼社会体制的改革。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流动加快,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动。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动形成许多具有不同自身利益的利益主体,非实体经济的发展使财富积累速度加快,劳动收益和资本收益差距扩大,一些地方的干部脱离群众也造成干群关系的紧张,这些都使利益格局复杂化,成为引发一些社会问题的深层原因。利益格局的变动对加快社会改革形成倒逼机制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社会改革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核心议题,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市场与社会的关系。要弄清楚,哪些社会事务,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各自分担,哪些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承担。在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