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重特大灾害频频发生,引起了政府、学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尤其是2008年四川大地震的发生更是引起了各界前所未有的重视,社会工作研究领域也是如此。对于我来说,研究灾害社会工作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2006年博士毕业之后我来到广州大学工作,年底我所在的公共管理学院发动老师们申报2007年教育部课题。当时,我刚刚博士毕业,没有多少项目研究经验,在选择课题题目时非常纠结,到底是进一步深入研究博士期间所从事的主题,还是另辟蹊径寻找新的领域?这让我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况,以至于久久无法确定。
其实,在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的时候,我就对灾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4年我读博士一年级,这一年恰好发生了印度洋大海啸,对沿岸国家和地区造成了巨大破坏,引起了世界各地的高度关注,国内新闻媒体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报道。2005年又发生了印度孟买洪灾及巴基斯坦北部地震,这些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认为社会学应及时对这些社会“热门”“要命”的“真问题”进行回应,并提供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新的解释框架,为进一步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作出积极贡献。当我带着这股冲动查阅中国期刊网时,却发现国内灾害社会学的研究非常少,心中就有了做一点相关研究的想法。但是,由于当时专业学习、课程论文及博士论文任务非常繁重,我只是加以关注,却无暇顾及,一时只能作罢。
参加工作之后,博士论文事宜已经告一段落,我又有时间来考虑深藏在心中的灾害研究兴趣问题。在久久不决之后,我也终于下定了将重心转移到这一方面来的决心。如何进行灾害研究,如何发现耳目一新的选题及找到研究突破口呢?我查阅了大量文献,进行了一段长时间的认真思索。虽然当时有一些视角和选题可供参考,但每次在小冲动之后再细细思考,却始终无法找到彻底让我兴奋的选题。我所在的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培养的是社会工作本科生,我本人也担任着相关方面的教学任务。说实话,刚刚毕业的我对于这一领域的教学和研究还有一些陌生。但我突然有了灵感:能不能将灾害与社会工作结合起来研究?既能满足我灾害研究的兴趣,又能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这一想法令我兴奋不已。
接着就是查阅相关文献,在中国知网未曾发现灾害社会工作相关研究论文(或许查阅遗漏所致),我虽然受到新的启发,但存在着难以着手的现实。于是,我只能开始大量查阅国外、我国香港和台湾方面的文献。结果是相当令人惊喜的,虽然研究成果不多,但毕竟有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文献。尤其是台湾1999年9月21日南投县发生的集集大地震,台湾社工界积极参与灾害服务,不仅积累了宝贵的实务经验,也涌现了一批研究文献。有了这些研究基础,我便坚定地将灾害社会工作作为新的研究突破口。其实,这时也遇到了一个小小的困惑,到底是用“灾变社会工作”“灾难社会工作”还是“灾害社会工作”,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使用不一,前二者使用比较普遍,后者则相当稀少。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灾害社会工作”这一概念,当时觉得这一概念更加直接明了,更能贴合研究需要。但现在想来,“灾难社会工作”可能更合适一些,它既包括自然灾害,又包括人为灾害、社会灾害及各种灾害等,这也是我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课题申请书终于完稿。虽然缺乏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与灾害直接有关的论文更是一篇也没有,但我对于这一课题立项充满了信心,其所具有的前瞻性、创新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果不其然,2007年5月这一项目获得了教育部的立项,得知消息的当天,我的心情既激动又平静,这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激励,但我又觉得这一切是水到渠成。那时候提灾害社会工作概念,还存在着一些争议。在参加学术会议时,一些学者认为这一题目应改为“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服务”,“灾害社会工作”有生造词、制造和炒作概念之嫌。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在2008年以前大陆社工界还从来没有介入过灾害服务领域。随着南方冰雪灾害的发生,尤其是2008年“5·12”四川大地震发生后,灾害社会工作一下成为新兴的研究领域和一时之显学,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和社会工作研究领域中。这是我所始料不及的,没有想到这一概念在国内“从无到有”“从有到热”的速度如此之快,也非常感谢教育部社科司对这一课题的立项支持,这充分反映了其对创新课题的大力支持。
自此之后,我以灾害社会工作研究为起点,逐渐将研究领域扩展到灾害社会学,先后在CSSCI期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从公私协力机制、灾害救助、非营利组织、非正式参与途径、本土化社会工作实务、集体行动、柔性治理、经典灾害社会学、社会脆弱性、社会建构主义、非结构式减灾、复合型灾害、复合型减灾、无察觉危机、社会情绪共振和风险社会等视角对灾害进行了系列研究,致力于立足国内灾害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紧跟国外研究的最新动态,我也因此终于有了自己的研究特色、研究专长和研究领域。
毋庸置疑,这一专著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存在着许多不足。由于国内实务经验和理论研究的长期缺乏,灾害社会工作服务处于“边做边学”和“边学边做”的状况,这不仅降低了服务质量,而且也制约了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也使得本专著的后续研究非常有必要。因此它可被视为一种探索性研究,目的是要发现真相并进行广泛讨论,进而整理实务经验并进行积极的学术研究,以累积灾害社会工作本土性知识,为未来相关服务或研究提供重要的实务借鉴和理论参考。
以上,是为自序,敬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周利敏
2014年3月28日于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榕轩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