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
(一)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
1949年以来,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我国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我国人口在1990年代初期就已经进入了低生育水平,生育率一直在更替水平之下缓慢下滑,至今已经持续20余年,总和生育率从曾经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以下,低于一对夫妇平均2.1个孩子的世代更替水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35岁快速提高到目前的近75岁,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目前的年出生人口规模约为1600万人,年净增人口为600万~650万人,与1990年代比较,年出生人口数量减少1/3,年净增人口规模缩减1/2,人口快速增长势头被有效遏制。
表2 历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
资料来源:中国1953、1964、1990和2000年历次人口普查资料。
我国在有效缓解了人口总量压力的同时,也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进程。从人口年龄构成的角度看,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必然意味着少儿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相对减少。因此,人口老龄化虽然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增加的过程,却也意味着整个人口年龄构成的系统性变化。在分析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时,不仅要考虑到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带来的影响,还要考虑到少儿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减少带来的影响。
1975年以后,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开始上升,少年儿童人口比例开始降低,人口老龄化开始启动,呈现老龄化水平和老年人口数量共同增长的特点。1982年、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逐渐上升,分别达到了7.63%、8.59%和10.31%;相应年份的少年儿童人口比重逐渐下跌,从33.59%降至22.89%。
人口老龄化的另一个表现是总人口的年龄中位数变得越来越高。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从1964年的19.6岁增加到现在的约34.9岁,21世纪中叶将达到46岁,即总人口从半数不足20岁,增加到半数超过46岁。全体人口的平均年龄不断上移,其经济学意义是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化,这从另一个角度显示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程度。劳动年龄人口从2011年的峰值9.4亿人下降到2012年的9.39亿人和2013年的9.36亿人,表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劳动力供给格局开始发生转变。
与此同时,老年人口内部的老化形势也不断加剧。2013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为0.23亿,并将以年均增长100万的速度持续增长,这一态势将维持到2025年前后。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中老龄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到2013年底,国家统计局公报数字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02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4.9%。
近年来,全国老龄办组织国内权威机构400余位专家,开展了《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基础情况、未来发展、经济社会影响及其战略应对,开展了全面的研究工作。
研究显示,老年人口数量在2010年1.78亿的基础上持续增加,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净增加约3亿人,年均净增加700万老年人,年均增长率为2.43%。2054年以后,老年人口规模开始缓慢缩减,到21世纪末减少至3.83亿,比峰值时净减少1.04亿人,老年人口比例保持在33.6%。
(三)老年人口增长高峰
我国曾经历1949~1958年第一次生育高峰,年均出生人口2299万人,1962~1975年第二次生育高峰,年均出生人口2782万人,1981~1994年第三次生育高峰,年均出生人口2422万人。在这三次生育高峰时出生的人步入老年时,必然形成三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
第一个高峰将出现在2009~2018年。年均净增加老年人口800多万人,年均增长率将达到4%,约为同期总人口年均增长率(0.7%)的6倍。
第二个高峰将出现在2022~2036年。年均净增老年人口约1100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3.3%,约为同期总人口年均增长率(0.03%)的110倍;老年人口净增量最高的2023年,净增老年人口1400多万人,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程度接近30%。
第三个高峰将出现在2041~2054年。年均净增老年人约400多万人,年均增长率1%,老年人口规模达到最高峰值4.87亿。随着1995年以后低生育水平时代出生队列步入老年,老年人口的总量逐渐开始缩减,但始终保持在3.8亿以上。
分析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在老年人口达到最大峰值以前,老年人口增加的主要动因是20世纪后半叶的三次生育高峰的惯性作用;在1990年以来一直保持稳定的适度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21世纪后半叶老年人口规模的稳定将主要是死亡率水平低和人口预期寿命延长的结果。
图3 我国各年龄段人口结构
(四)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时间节点
人口机会窗口关闭——2028年前后。国际上,把总抚养比低于50的时期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这是一个人口抚养系数最低的人口年龄结构的“黄金”时期。我国的人口机会窗口在1992年开启之后,总人口的抚养比一直呈下降趋势,目前已经降到最低点,为35.7(15~64岁人口=100);然后开始回升,到2028年总抚养比又超过50,人口机会窗口关闭。人口结构转变创造了37年的人口机会窗口。与多数发达国家人口机会窗口期长达百年左右相比,我国“急刹车”式的人口转变所创造的人口机会窗口期十分短暂,稍纵即逝。
老少人口平衡点——2022年前后。2020年之前,少年儿童人口始终多于老年人口,社会以抚养少年儿童为主;2022年之后,老年人口数量超过少年儿童人口数量,而且差距逐渐拉大,结束了少年儿童人口是主要被抚养人口的历史,中国社会进入了以抚养老年人口为主的时代。2022年前后,少年儿童人口和老年人口规模持平。
图4 我国人口抚养比预测及人口机会窗口
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2012年。据测算,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人口)数量将达到9.28亿,这将是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最大值。以此为界,之前劳动力资源不断扩大,从1982年到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扩大了3.39亿,年均净增加1094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46%。之后,劳动力资源开始缩减,到21世纪中叶,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减少到7.47亿,从2012年到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净减少1.85亿,将年均递减500万人,年均增长率将为-0.60%。显然,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速度比增长期要慢许多。
人口负增长点——2030年前后。按照中方案预测,2030年是我国总人口的零增长点,人口规模将达到最大值,约为14.47亿,之后,人口开始进入负增长时代,规模逐渐缩减,2050年约为13.36亿,2100年约为11.15亿。
老龄化危机时点——2039年前后。据预测,老年人口抚养比将逐年上升,从2039年左右开始逐年下降;从2050年左右开始再逐年上升,到2059年左右达到45.2%的最高值,然后又逐年下降,到2072年左右又逐年上升。该比值从2030年左右开始将一直不低于25%;从2053年左右开始,将基本不低于33.3%。在2035年将出现8.1亿劳动人口(15~64岁)对2.94亿老龄人口(65岁及以上)的局面,减去在校生、失业人口和未达纳税起征额的低收入人口,将出现不足2个纳税人供养1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这被称为“老龄化社会危机时点”。老龄化危机逼近将凸显中国养老制度存在的结构性缺陷。
老年人口峰值点——2053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峰值将在2054年达到4.87亿,相当于1912年的全国总人口,相当于新中国成立时总人口的九成。国际比较而言,比届时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总和多约5000万人,比印度老年人口多1亿左右,比美国总人口多约5000万人。
人口老龄化水平的转折点——2057年前后。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最高值将出现在2058年,为34.53%。之前,人口老龄化水平快速攀升,从2010年到2058年上升了21.27个百分点。之后,人口老龄化水平徘徊下降,到2100年为34.0%,比2058年仅降低了0.53个百分点。
老年人更替比转折点——2055年前后。2054年以前,老年人口更替比始终大于1,每年新进入老龄行列的人口多于每年死亡的老年人口,2055年以后,更替比开始低于1(除个别年份外),老年人口总体规模开始进入缩减期。
图5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死亡率与更替比(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