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薛镠革新
这些天汴州匡城的叛军有点压抑,大燕皇帝安庆绪死了,是被史思明杀死的。现在,史思明派来劝降的蔡希德也到了城下。
对于匡城的张通晤、荣先钦来说,此时是万万不能投降给史思明的,却又想不到一个更好的处理方法,便想放蔡希德进城商谈献降事宜。
而这时,有一个人提出了异议,这个人叫严庄。
严庄与高尚是安禄山手下最得力的谋士,安禄山死去之后,严庄又成了安庆绪手下最得力的谋士。才智自不必提,主要严庄为人谦逊,还对这二位将领有救命之恩。救命之恩,情同再造。所以,于公于私,严庄的话都充满了权威性。
“你我同为汉将,何必听命于史思明?况且史思明谋权篡位不得人心,又嗜杀暴虐,残忍不仁。迟早会受到天谴。”
二将听严庄如此一说,感觉特别有道理,尤其是天谴这种事,那可是要下地狱的。
严庄分析了局势,提出了南下投靠李隆基的想法。只因严庄说的义正言辞、有理有据,而投降给李隆基似乎也是最好的办法。所以,张通晤与荣先钦只满口答应,但凭丞相做主。
于是,张通晤令人放蔡希德进城了。蔡希德认为自己现在是大燕皇帝史思明手下的大将,这些老同事一定会给面子。即使没有劝降成功,也不至于被他们穿小鞋。
但是,蔡希德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匡城的守将是张通晤,而张通晤有一个哥哥叫张通儒。张通儒一向与蔡希德不和,况且张通儒还被史思明给杀了。而蔡希德英明一世,却在这种事情上糊涂了起来。一步走错,全盘皆输,这些老同事确实没想给蔡希德穿小鞋。
因为,张通晤要投靠李隆基,必须拿出自己的诚意来,而蔡希德正是自己的诚意。
蔡希德与同行的官员、将领刚刚进城就被张通晤的人拿下了。
蔡希德大惊,连问张通晤想干嘛?
张通晤冷眼看着蔡希德,狠狠的说道:我想干你!
扣押了蔡希德等人,张通晤的第二步也在同时进行:
派人联络陈留的崔乾佑,让他挥军前来相助,合力击退城外蔡希德的士兵。
当然,严庄早就知道陈留已经失守,崔乾佑也阵亡了。这只不过是个形式问题。
果然,一天之后,陈留来信了。这封信自然不是崔乾佑回复的,而是公孙无忌以李隆基天军的身份回复的。
张通晤接到回信,心中大惊!不禁感叹严庄料事如神,提前想到了投降给李隆基。不然,即使是投降给史思明,也免不了一场与天军的恶战!
征战的将军对于投降这种事,一向觉得是可耻的。就算要投降也得找个义正言辞的借口。正好此时有严庄在,张、荣二将便索性都交给了他来处理。
就这样,小白与严庄的生意开张了。
三天之后,陈留知耻军全军而出,与匡城叛军合力,击退了蔡希德带来劝降的大军。
而匡城在严庄、张通晤、荣先钦的带领下,献城投降了。紧接着,荥阳的武令珣也被严庄招降了。严庄在暗中经营这么久,肯定不止这些成就。
田乾真、安忠志、张孝忠、尹子奇、王武俊等大将都投靠了小白。
当蔡希德的人头传到益州之时,李隆基大感欣慰:
李亨收复了两京,李璘拿下了贼首。虽然这不是安禄山与史思明的脑袋,却比空头支票来得实在,让李隆基重新看到了天下归一的希望。
邺郡之战里最高兴的两方就是史思明与李璘了。
一个完美的窃取了安禄山打拼下来的江山,另一个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安禄山帐下的名将。(至少李璘是这么想的)
两位参战的主力却惨不忍睹,安庆绪直接失了江山、丢了命。而损兵折将的李亨更是被李璘坐拥渔翁之利。
好在李亨也知道是自己用人不当而导致的大败。
所以,当节度使前往朝廷请罪之时,李亨都赦免了他们。实在无力吐槽的也只是贬官降职,比如鲁炅。但李亨仍然一味宠信鱼朝恩,毕竟这些个太监才是李亨最信任的人。
战争从来就不只是表现在打仗上,战后的安抚与重建也尤为重要。
李亨头疼的并不仅仅是李璘偷了他几座城几个百姓问题。而是心疼淮南一带与山南东道,这些地方是朝廷主要的赋税来源。
打了这么久的仗,淮南、山南对于经济的贡献可不一般!但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这些富庶的地方被李璘给抢去了。李亨想到:得想法设法的夺回来才是。
在李亨的眼里,李璘应该是比史思明好对付的。
是的,李亨没有猜错,当来瑱引军南下之时,梁洲与襄州又反水了。来瑱不费吹灰之力又夺回了襄州。
李璘也没想到自己的人竟然是如此的……不堪重用!
这也暴露了一个问题,李璘手下的堪用之才太少了。
小白与李台卿很早就提醒过李璘,有些人是靠不住的,需要尽快选拔人才,提拔有识之士。
但李璘的心思都放在了夺取天下之上,至于治理,以后再谈吧。
但是,这一次打击让李璘提前醒悟了过来:如果不趁早进行有效的治理,自己现有的领土都得不到保障了。毕竟,襄州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正好这个时候,李亨、史思明都默契的停战了,李璘也乐得安宁。
确实不能再打了,从天宝十四年打到了天宝十七年(至德三年,天顺元年。)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不说,整个国家除了李璘所在的江南一带,李隆基所在的剑南道,其他地方早就满目苍痍了。
为一口吃的,而惹出人命的事,也不再是匪夷所思。
但吃人肉这种事……却是人人嫌恶的……
在任何时期,这种行为都是泯灭人性、丧绝人伦的,更何况吃人的还是李璘集团的睢阳守军。
而这,自然而然的就成了李亨集团攻击李璘集团的把柄之一。整个大唐都开始盛传睢阳守军吃人肉之事。
这种事,向来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谁又会前去安慰那些刚刚走出战争阴影的士兵?张巡做不到,许远也做不到,更遑论张二、南霁云这些武将了。毕竟做过的事,是无法抹去的。
但张巡、许远却问心无愧:国家大义面前,个人名声又算得了什么。
现在公孙无忌又将镇守陈留的任务交给了这二人,张巡、许远就更没功夫去想那些有的没的了。务实派的内心,是无比强悍的。
但那些从睢阳一路走来的士兵就不会这么想了。流言是把刀,这把刀不仅带来了物理攻击,还夹杂着法术暴击,并且是专门针对士兵的精神层面。普通士兵没有张巡那般强悍的内心,还远远达不到百毒不侵。
所以,很多士兵迷失于守城英雄与吃人恶魔之间而无法自拔,最终都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自杀。
这个时候,信仰的力量就显得尤为可贵了!
张巡与许远信仰的是为臣为民之道,只需要效奉君主,以国家大义为主,所以他们能够看得开,继续为国效力。
而张二、公孙青云这些人信仰的是家族之道,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家族利益。
小白作为局外人,很快就看破了这一点:正如如今的江南,也迫切需要信仰来维持心灵秩序。
打天下要有人,治理天下自然也得有人了。
老子云:“治大国,若烹小鲜”
李家一向喜欢老子的那一套,只是老子那一套用来治理天下似乎还不够,李璘迫切需要一套完整的治国方案。
有野心的人一向都比较能够包容,李璘对于小白与李台卿等人的建议都一概接收了。
于是,一场变革在李璘的辖区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李渊时期,“均田制”就开始实施了,但真正的普及全国是在李世民的贞观朝。虽然均田制为百姓带来了田地,不过到了天宝年间,百姓对于土地买卖之事早就变得习以为常了。
比如,只是商贾的公孙府与苏州许家,按照均田制规定只有永业田十亩,口分田四十亩。但这些有钱人实际掌控的数量却远远不止这些,更何况那些世家大族!而官府也无力管控了。
治世,需要以人为本,这是唐太宗的意思,唐太宗李世明也是这么做的。
只是李璘想要改变如今的状况,势必会牵扯到贵族的利益,也就是利息分配的问题。
小白并不是万能,虽然穿越到了唐朝,如今的身份又是商人,但这些国家经济上的问题,小白一想起来就是脑子发懵。
但永王的谋臣薛镠却考虑到了这一点,于是就有了李白前往王屋山之事。
李白正是为了前去请玉真公主与李腾空下山。
一个道士,一个道医,两个女人,加上一群谋士,一群商人,混合在一起,形成的化学反应可以称之为变法。
其实,也不能称之为变法,因为这是前人早就做过的事,薛镠重新提出来,是因为这个方法放在如今也管用。
这种事,又怎么能少得了李隆基。在取得李隆基的授权后,李璘大刀阔斧的进行了革旧。
简单说来是重新搬出了李林甫时期的执政方针:
法治。
三个字就是:法、术、势。
以法治人、以术驭人、以势挟人。
小白不是白痴,到了这一步也看懂了薛镠的想法。
他这是以韩非子的理论来治理国家,儒、道结合而成法。
另一方面,玉真公主在洪州的道馆也开始布道了。
精神与肉体都要抓,强迫体魄,充实灵魂。
而关于百姓利益这一点,小白提议从自己身上开刀。减轻百姓的赋税,加重商贾的赋税。
这里面,小白是以钱财来收买民心。商人地位低下,拿商人开刀世人都不会关心。但是商人的利益牵扯到平民百姓的既得利益之时,总有人不是白眼狼。
李璘极为难得的展现了来者不拒的宽大胸怀,不趁着此时去划下属于自己的蛋糕,又更待何时?目前大的方针都已经确定,也该开始细节规划了。
这日,小白正在公孙府逗二娘,却听下人传报:
“王公子来了。”
小白连忙出门迎接,一阵问候过后,王长风表明了来意。
其实王长风不讲,小白也能猜到他的想法:无非是关于商人地位之事。
王长风表示,这是一个好机会。既然整个天宝朝都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变革,我们不如也将这个事纳入日程,只要永王答应了,就可以开始行动了。
小白欣然答应,能正名是好事,况且江南的百姓一向包容心比较强(主要贵族的势力没那么大。)
于是,趁着议事之时,王长风提出了商人参加科举一事。
这事刚刚提出,就遭到了否决。否决的人叫做崔涣。
小白一看是崔涣,乐了,便默不作声,只想着散会后单独找崔涣谈谈。
崔涣也没料到小白散会后会来找自己。毕竟二人是同过床的,崔涣也多多少少的了解一点小白那无事不登三宝殿的脾性。于是让人带他到了府中书房。
小白见到崔涣,便开门见山的说道:
“当初我们谈的生意,可以兑现了!”
“生意?”崔涣显然很困惑。
但小白却记得很清楚,又一次说出了那句话:
“我们商人只谈利益,崔大人忘了益州的承诺吗?”
崔涣才想起来,原来小白是为了声望而来:
“你需要我怎么帮你?”
“科举!”
……
小白回到府上,长卿很少见的找到了自己。
“二公子去找崔涣了?”
“是的。”
“谈的是科举之事?”
“对。”
小白很纳闷,这些事既然长卿都知道,为什么还要问,而长卿向来也不是那种婆婆妈妈的人。于是小白说道:
“长卿有话直讲!”
“现在谈科举的时机还不够成熟,永王政权的支持者大多数都是门阀贵族,他们支持永王也只是为了保住既得利益。他们的利益不同于我们公孙府做生意,多一个人就会少一分。如今时势动荡,史思明与李亨还没有平复。所以,长卿……”
小白摆了个手势,示意自己明白。长卿说的,确实在理,但变革总得有个开始,蛋糕也总是要切的。如今公孙府的生意遍布江南道,又几乎与王长风瓜分了益州的生意。手下还有一支精锐的知耻军,几员彪悍的大将。
这个时候,不进行革新,还要等到何时?况且负责革新之人是薛镠。
小白虽然没有借刀之心,却有分肉之意。
天下,本来就是乱的,乱而后治!
第二日,在崔涣等士族的带头支持下,商人参加科举之事,通过了。
江南一带的世家大族对于寒族参政一事都感到反感,更何况是商人参政。暗中,几股势力开始涌动了。
小白与王长风既然有把握做这种事,也就不会担心他们的异动了,等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