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霸:郡县得一贤守令,何忧不治
【从政箴言】
凡郡县得一贤守令,如颍川有黄霸,中牟有鲁恭,何忧不治。
——《明史纪事本末》
【以史为鉴】
黄霸是西汉名臣,他官至丞相,历仕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他善于治理郡县,有卓越的行政能力,政绩突出,而且为官清廉、外宽内明,后世经常将黄霸与龚遂作为“循吏”的代表,并称他们二人为“龚黄”。
公元前130年黄霸出生于河南太康,他自幼刻苦学习,胸怀大志,向往有一天能够出仕,治国安邦。汉武帝末年,他以待诏的身份捐官做了侍郎谒者,后来因为兄弟犯了罪,他也被弹劾罢官。随后他又向朝廷捐献谷物求官,结果被任命为左冯翊,管辖沈黎郡,负责郡内与钱粮有关的一切事宜。他在工作岗位上,公正无私,经过上级领导的考察,他升任为河东均输长,主要负责征收、买卖和运输本郡内的货物。
公元前97年,他因为官清正廉洁而被举荐为河南太守丞。他熟悉国家颁布的法律条文,在任内勤于观察,待人接物温良谦让,议论处理政事又能够合乎法度,顺应人心,因此他深得太守的信任和百姓的爱戴。
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汉昭帝即位,由大将军霍光辅政。当时左将军上官桀等人与燕王一起合谋作乱,霍光杀掉他们之后,仍然延续汉武帝执政后期的老办法,用严刑峻法约束臣民,各地的官吏为了迎合霍光都争相严酷执法。可是黄霸断案时却崇尚仁政,反对酷刑,爱民如子;面对疑案时他坚持从轻处理;他主张对罪犯教化为先,将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因此赢得了仁厚的名声。
公元前74年,没有儿子的汉昭帝驾崩。在这种情况下,权臣霍光等人立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为皇帝,可是刘贺登上帝位后,荒淫无度,不理政事,根本就不是当皇帝的料,于是他在做了27天皇帝后被废掉。这个时候,光禄大夫邴吉建议将流落民间的汉武帝曾孙刘病已迎入宫中,即皇帝位,他就是后来的汉宣帝。因为汉宣帝在幼年的时候就遭遇变故,长时间生活在民间,深深地了解百姓的疾苦和吏治的得失,因此他非常重视吏治,注意减轻百姓的负担,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当他听说黄霸执法公平、仁厚爱民的时候,就升任他为廷尉正。黄霸在这个岗位上多次裁断疑难案件,朝廷上下都认为他判得很公平,没过多久,他又转任丞相长史。
公元前72年5月,汉宣帝为了标榜自己是汉武帝正统嫡孙的身份,就想抬高汉武帝,并借此抬高自己。于是他下诏颂扬汉武帝,并且要求群臣讨论汉武帝的“尊号”和“庙乐”。大家都很赞成这件事,只有皇太后的师傅夏侯胜极力反对这件事,他认为汉武帝穷兵黩武,把老百姓搞得很苦,对老百姓没有恩泽,不能另立庙乐,结果大臣们都弹劾他大逆不道,而时任丞相长史的黄霸却极力支持夏侯胜,拒绝在弹劾夏侯胜的联名书上签字。
丞相蔡义和御史大夫田广明带头声讨夏侯胜“非议诏书,毁先帝”的罪行,将其定性为“大逆不道”;随后他们又揭发黄霸其实早就知道夏侯胜的观点而没有举报,认为黄霸犯了包庇怂恿之罪,结果夏侯胜和黄霸都被逮捕入狱,判处了死刑。不过汉宣帝并没有按照惯例将夏侯胜和黄霸按照“大逆不道”的罪名处死并“夷灭三族”,而是将他们俩长期关押。
夏侯胜和黄霸被关进大牢后,等了好久也没见行刑。这个时候黄霸就提出想向夏侯胜学习经术,夏侯胜则以已经被判了死罪,朝不保夕为由拒绝了他。可黄霸却引用《论语》中“朝闻道,夕可死矣”来劝说,夏侯胜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教他学习《尚书》。
公元前70年的夏天,关东四十九郡同一天地震,而且还夹杂着山崩,结果很多地方的城墙、房屋都倒塌了,有六千多人不幸遇难。在这种情况下,汉宣帝为了祈求太平而大赦天下,夏侯胜和黄霸也因此得以出狱,重获自由。夏侯胜出狱之后被任命为谏大夫,他让左冯翊宋畸举荐黄霸为贤良,然后又亲自向汉宣帝举荐黄霸,于是汉宣帝就提拔黄霸做了扬州刺史。
公元前67年,黄霸因为政绩卓著,在贤良考核中名列上等。汉宣帝对黄霸在扬州所做的工作非常满意,就下诏表彰他,并且任命他为颍川太守,俸禄两千石。
黄霸任颍川太守的时候,汉宣帝多次颁布恩惠百姓的诏书,可是很多地方官吏却不让老百姓了解这些诏书的内容。于是,黄霸就挑选了一些品行优秀的下属,派他们分别到各个属县去宣传讲解汉宣帝的诏书,让老百姓都能知道皇帝的旨意。同时,他还非常注重听取百姓的声音。
为此,他积极地调动下属到所管辖的各县去了解百姓的情况,只要是老百姓的事,不管事大事小,他都会派人详细调查并妥善处置,就连老百姓家的琐事他都考虑得周到得体。他还让驿馆、乡里治所的工作人员平时多喂养鸡猪,以便赡养那些鳏寡贫弱的百姓。当他得知某乡有一个无儿无女无妻的老人去世却没有人安葬的消息后,他就亲自来负责这件事。他告诉自己的手下哪个乡里治所的大树可以砍掉做成棺木,哪个乡里治所养的猪能够用来祭祀。下面的官吏按照他说的前去办理,发现果然与他说的完全一样。
黄霸的细心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真的可以说是明察秋毫。因此那些不了解内情的人都觉得他是神仙下凡。颍川郡内的奸邪之徒都惧怕黄霸,只好跑到别的郡县,于是颍川郡内的盗贼也就日渐减少了。此外,为了了解民间的情况,他还经常派官员微服私访,并且亲自以平民的身份深入民间,关心百姓疾苦。有一次,黄霸想要考察民间的情况,就派了一名年长廉洁的下属秘密出外访察。下属按照他的安排微服出访,一路上不敢在驿站住宿,饿了就在路边吃一些自己随身带的食物。这个时候忽然飞来了一只乌鸦,叼走了他手里的肉,恰巧有个要去郡衙门办理公务的人路过看到了这件事,就对黄霸讲了。那名年长的下属从外边办事回来后,黄霸就亲自前去慰劳他,并对他说:“真的辛苦你了!在路上吃饭还被乌鸦叼走了肉。”这名年长的下属听了之后非常吃惊,觉得黄霸对他外出的所有情况都了如指掌,所以他对黄霸所询问的任何事情都不敢有丝毫的隐瞒。
黄霸治理百姓,总是坚持以教化为先,然后才会使用刑罚。他在任颍川太守的时候,多次向老百姓讲解介绍国家的法律条文,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老百姓都了解了法律,那么犯罪率自然也就大大地降低了。同时他还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安民条款,规劝老百姓遵守法纪,勤事农桑,节约钱财,并且安排乡间一些上了年纪且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着伍长,在民间颁布施行,以教化百姓。他还非常注重官吏队伍的稳定性,尽量避免一些没有意义的人员更换,他这样做是为了培养能够长期稳定工作的官员。当时许县的县丞年纪大了,耳朵也聋了,督邮就向黄霸报告,想让许县县丞退休,可是黄霸不同意这么做,他说:“许县的县丞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他为官清正廉洁,而且还能够胜任接待迎送的工作,因此大家要多帮助他,我们不能让有贤德的人失望。”有人向他请教这样做的原因,他回答说:“频繁地更换官吏,那就会频繁地送旧迎新,这需要花不少钱,而且奸猾小吏还会借机销毁账册文书并且盗窃财物,而所有的这些费用都是从老百姓身上取得的。此外,替换上来的官员又未必是贤德的,很有可能还不如他的前任,这样只会加剧混乱,将原本安定的局面搞乱,所以能不换还是尽量不要换。”
黄霸外宽内明的作风赢得了手下官吏和老百姓的心,在他的精心治理下,颍川郡的户口逐年向上增长,治理情况可以说是天下第一。汉宣帝对黄霸的工作很满意,就征召他试任京兆尹,俸禄二千石。后来他因为调遣民工修治驰道而没有事先上报朝廷,又调遣骑士到北方,造成了军马没办法配给的局面,结果他因为影响了军队的调动被弹劾,于是被接连贬官降职。后来汉宣帝念他是个好官,就下诏让他回颍川郡做太守,可是俸禄却被降到了八百石,结果他又在颍川郡工作了八年,颍川郡也被他治理得越来越安定了。当时凤凰神鸟多次飞到各郡国,降临到颍川郡的尤其多。汉宣帝觉得这是黄霸长时间治理颍川后所表现出来的吉兆,于是就下诏书表扬他说:“颍川郡太守黄霸,积极地向老百姓宣传朕的旨意,百姓们真心真意感谢朝廷,孝顺的人、尊敬长辈的人、贞洁的妇女以及乖顺的孩子都日渐增多,在田地里耕作的人互相谦让田界,在道路上行走的人路不拾遗,此外他们还主动供养鳏寡老人,帮助贫苦的穷人,监狱中甚至连重罪的囚犯都没有,这都是黄霸的功劳。因此决定赐封黄霸为关内侯,并赐给百斤黄金,俸禄升到两千石。”几个月后,朝廷征召黄霸为太子太傅,后又调任他为御史大夫。
五凤三年三月,黄霸接替邴吉出任丞相,并被封为建成侯,食邑600户。黄霸虽然擅长治民,但是却不适合当丞相。他做丞相时的建树并不多,风采也不如前任,名声比他治理颍川郡时要有所下降。不过自从汉朝建立直到汉宣帝时,在治理地方官吏百姓方面,黄霸还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黄霸任丞相五年,在甘露三年时病逝,享年82岁,谥号定侯。
【延伸阅读】
黄霸巧断争儿案
黄霸在任颍川郡太守时曾经遇到过这样一起案件:颍川郡有一家富户,兄弟两家在一起生活。后来他们的妻子都怀孕了,兄长的老婆生了个死胎,但是却一直瞒着没有告诉别人。随后弟弟的老婆生了一个男孩,嫂子就起了歪念,将侄子强夺过来并声称是自己所生。自己亲生的孩子被别人抢走了,弟弟、弟媳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就开始打官司。由于双方各执一词,都有各自的道理,所以这件案子一直争论了三年,都没能够判决。
黄霸来到颍川听说这件事后,马上公开审理此案。他让人将孩子抱到大堂的中间,命令妯娌二人去争夺,表示谁能把孩子抢过去,那孩子就判给谁。听他这么说,嫂子在争夺的时候就用尽全身力气,一副不管不顾的样子;而弟媳虽然也很想把孩子给夺回来,但是又怕伤着孩子而不敢真的用劲,非常痛苦。看到这里黄霸明白了真相,他斥责那个嫂子说:“你只想得到儿子,根本就不顾虑用力争夺会让孩子受到伤害!可见孩子根本就不是你亲生的,试问亲生父母又怎么忍心看着自己的孩子受伤害?因此,孩子究竟是谁所生,已经非常清楚了。”随即他将孩子判给了弟媳,嫂子只好磕头认罪。
黄霸娶妻
黄霸年轻的时候担任阳夏的游徼,有一天他和一个相士一起乘车出去游玩,在路上他们看见一个女孩子,相士对黄霸说:“这个女人将来肯定是富贵之人,如果不是这样,相书都将不能使用了。”听他这么说,黄霸就有些心动,于是他上前去询问,这才得知这个女孩子是巫姓人家的女儿。于是黄霸就娶她为妻,并且与她白头到老。后来,黄霸果然高居丞相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