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通古今之变的史学
中国历史十分悠久,历经多次朝代更迭。我国的史籍十分完备,史料无比丰富。“夫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以史为鉴,可知兴亡。”读史可以让我们登高望远,可以寻找未来的道路。
1 中国史学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史学追本溯源,萌发于古代先民关于远古英雄人物的传说。中国古代史学从最早的官文书《尚书》和史诗即《诗经》中的《雅》《颂》出现为萌芽,历经两千余年。
2 中国史学书籍
史学的学习,首先要从史籍入手,了解和考证历史事实。古人编写史书,是按照一定体例进行的。常见的史书体例有以下六种: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通史、断代史。以上六种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部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既属于纪传体,也是国别体,还是记录三国时期的断代史。
纪传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着重记述有关人物的生平事迹,历史事件附见于人物纪传中。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纪传体史书是《二十四史》,其中除《史记》是通史且为私修外,其余都是断代史,且大多为官修。《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编年体
编年体史书就是按年、月、日顺序编写,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传为孔子所作。然后鲁国史官左丘明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著《左传》,形成了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到了北宋年间,司马光编纂了中国第一部长篇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纪事本末体
这种体例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的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纲,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它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
国别体
国别体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一种文体。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历史。西汉时刘向汇编了一部记载了战国时期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的《战国策》。三国时期,陈寿编写《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通史
“通史”可以理解为贯通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世界的从最早文明到现在的历史。中国著名的通史有《史记》和《资治通鉴》。《史记》记载了自中国上古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狩元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
断代史
小知识
史书还可以分为正史、杂史、别史、野史、稗史。
断代史是史书的一种体例,与通史相对,指只记载某一段时代历史的史书。中国古代大部分的史书都是断代史,断代史是古时中国史家最常采用的体例。当朝人往往不敢直评本朝政治,忌讳甚多。而断代史较合著者之心理,因前朝已亡,评述前朝政治,危疑较少,较易发挥。东汉班固作《汉书》,首创其例。此后大部分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都属断代史性质的史书。
3 其他史学家与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