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瑰丽辽阔的元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人们称曲为“词余”(词为诗余),这是说曲是最接近词的一种配乐的体裁。将那些曲曲折折的情意,坦率直率地表达出来,指意深而用字浅,即“深入浅出”,词语虽浅而意境辽阔。
1 元曲的发展
元曲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元曲的兴起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文化活跃;其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推动元曲的形成;最后,元曲是诗歌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结果。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元朝立国到灭南宋。元曲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具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狂放爽朗、质朴自然。这一时期,词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张养浩等人的成就最高。
第二阶段——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的元曲创作开始向专业化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第三阶段——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后期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辞藻,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的风格,代表人物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2 元曲的内容
“元曲”,是杂剧和散曲的统称。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它们都以曲辞为主,因而总称为曲。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的,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主要是从民间的小曲和词调变化而来。套数是指若干支曲牌联合成套。
杂剧是用北方的曲调演唱的,集歌唱、说白、舞蹈为一体的一种戏曲形式,产生于金末元初。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在定格中可以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元曲多揭露现实,题材广泛、语言通俗、形式活泼、风格清新、手法多变。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崭新的艺术形式。
3 元曲四大悲剧
《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白朴杂剧代表作,取自白居易《长恨歌》中的“秋雨梧桐叶落时”。此曲讲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安禄山讨好唐明皇宠妃杨贵妃,杨贵妃为其美言后,安禄山更受宠爱。后安禄山反,唐明皇仓皇逃出长安。至马嵬坡,大军不前,兵谏请诛杨国忠兄妹。唐明皇无奈,命贵妃自缢。后李隆基返长安,在西宫悬贵妃像,朝夕相对。梦中相见,为梧桐雨声惊醒,追思往事,空留惆怅。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曲圣”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做童养媳。后来,窦娥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流氓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杀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拷打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首。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小知识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关汉卿
《汉宫秋》的全名是《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是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杂剧作品,被后人推崇为元第一杂剧。《汉宫秋》讲述了汉元帝和王昭君的故事。作为一国之主,汉元帝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剧中借汉元帝之口,斥责不能保卫国家的文臣武将,从当时的现实来看,正是对金、宋亡国之臣的批判。作品描绘了汉元帝对王昭君的思念,同时渗入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流露了深沉的忧伤情绪。
《赵氏孤儿》的作者为纪君祥。本剧全名为《赵氏孤儿大报仇》,或《冤报冤赵氏孤儿》。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晋灵公武将屠岸贾因与忠臣赵盾不和,嫉妒赵盾之子赵朔当了驸马,杀了赵盾家300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救出。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杀尽,以绝后患。20年后,孤儿长成,终报前仇。作品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权奸的凶残本质,歌颂了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气势悲壮,感人肺腑。
4 元曲的历史地位
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另一方面,元代时,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元曲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风气,批判“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激烈,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