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刑事法律风险防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中国三十年企业史,企业家落马无数。

企业家可以没有法律知识,但不可以没有法律意识!

有人说中国的很多企业家,不是在监狱就是在去往监狱的路上。这话有点夸张,但是现实的真实情况是:这些年来,每年企业家犯罪大案频发,几乎每天都有企业家和公司高管落马。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大量报道企业家被抓捕、被判刑的各种新闻很多,也许是一个中国特色。中国企业家遭受“牢狱之灾”的比例非常高,世界罕见。他们曾经在商界叱咤风云、屡建奇功;他们率领下的企业曾问及顶峰,兴盛一方。他们率领企业崛起的路线图不尽相同,但落马的企业家却最终难逃悲剧命运。

中国的企业家不乏创业精神,但频频发生的触雷事件凸显了我国不少企业家严重缺乏“法律风险”和“法律边界”意识,结果他们走过的每一步都可能为日后埋下地雷。

中国传统企业法律顾问的工作,偏重于为各种合同把关,为整个企业的经济运行把关。但是疏于防范企业家个人刑事法律风险,无法对企业家可能遇到的刑事法律风险进行提前预警和预防。绝大多数的公司法律顾问远离公司的核心决策圈,对公司的重大决策并不知情,无法全面识别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更谈不上为企业家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法律繁多,连律师都很难及时掌握那么多的法律法规。企业家们更不容易了解和掌握全部的法律法规,往往“触礁”、陷入刑事法律陷阱而不知情,等到刑事警察出现在面前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栽了”。

并非本书作者危言耸听,对相当一部分企业家而言,刑事风险已经成为潜在的危险。他们都在商业战争上面非常成功,成为工商界巨人;但是他们都纷纷触了法律的“暗礁”,工商界一时风声鹤唳。原因何在?

我们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一)在中国,大部分企业家更加相信“关系”能解决一切问题,而不相信法律会羁束他们。但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最后法律真的要追究的时候,曾经一度关系非常“铁”的人士就开始自保了,指示司法机关“依法办案”。这样的报道时常见诸于报端。(二)我国商学院教学中,法律课程的缺失或者不重视,导致企业家们缺乏法律观念。法律风险防范已成企业高管们急需补的一课。

经过多年经验的总结,我们发现企业家犯罪有以下特点:(一)大多数是无意识的犯罪。他们根本就无心犯罪,只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因为不精通法律而误入各种法律陷阱。例如江西某企业家因为转让土地使用权而被认定为“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判刑三年。(二)大多和经济犯罪有关,涉嫌商业贿赂、职务侵占、非法经营,非法集资,票据诈骗、合同诈骗等。(三)这些企业家大都功成名就,家庭幸福。他们一旦出事,前程和家庭俱毁,涉嫌的公司也很往往受到牵连,甚至倒闭破产。

可喜的是,企业家法律风险意识逐渐增强,不少企业家开始在项目开展之前、决策之前就考虑未来的法律风险。近年来到我们律师事务所来咨询并聘请我们评估企业法律风险、设计法律风险防范方案的企业和企业家逐渐增加。

如果企业家能够拥有自己的私人法律顾问,很多法律风险都是可以规避的。遗憾的是,企业家们很少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咨询律师,或者让律师参加有关会议。一则不重视法律,二则不信任律师,担心泄露“商业机密”。其实,律师是一个最能为当事人保密的职业。称职的律师都是真正守口如瓶的。如果确实感觉不便,也可以在异地聘请优秀的律师(例如北京就云集着一大批中国最优秀的律师),在作出重要决定之前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方式进行法律咨询。由律师把关,规避和防范法律风险。

作为律师,我们已经感觉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经济犯罪已成为中国企业家们随时踩上的地雷。企业家一般都有把握商机敏锐“嗅觉”,对经济犯罪的防范却显得相对迟钝。因此本书希望通过本书的介绍,促使中国的企业家们向西方法治发达国家学习,专门聘请经验丰富的律师,为自己切实地防范个人的刑事风险,让自己远离法律风险,远离冷冰冰的监狱高墙。

作者希望通过本书,能促进企业家对法律风险的认识。有了法律意识就能够增加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我们希望更多的企业家在商业战争中持久性地叱咤风云、屡建奇功,不要跌倒在法律陷阱之中;更多的企业在这些优秀的企业家的率领下再问顶峰,兴盛一方,造福社会!

本书内容可能存在瑕疵甚至错误,欢迎读者批评指正。也欢迎各界朋友与我们作者团队联系商讨如何规避企业家犯罪或公务员犯罪的刑事法律风险问题,我们的邮箱是186019006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