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进乎道:《卖油翁》“无他,惟手熟尔”
网络上的一篇名为《我12年如何开垮5家企业》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议论。12年5家企业,平均两年半就“垮”掉一家,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创业者心中只想着风口,只想抢占机遇,一夜之间,乘风而上,功成名就做“飞猪”。但事实上,猪无论如何都是飞不起来的,一味地追求短平快,追求眼前的利益,难以做成事业。
调查显示,截至2012年,世界上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共有5586家,其中,日本有3146家,占了一半还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在它们面前,中国就有些相形见绌,百年老店更是寥寥无几。
日本、德国、荷兰、法国,比中国资源丰富吗?比中国人才丰富吗?比中国传承悠久吗?显然不是。
综观全球,比中国资源更丰富,人才储备更充盈,历史传承更悠久的国家几乎没有。哪怕是美国,在传承方面,也比不上中国。中国的长寿企业之所以如此稀少,原因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工匠精神的缺失。
缺失,并不代表没有,实际上,工匠精神的源流便在中国。
春秋时期,鲁班发明了墨斗、锯子、曲尺、石磨、钻子等工具,开创了木工一脉,被尊为一代匠神;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展现出精湛的机关制造术;北宋时,沈括撰《梦溪笔谈》;明代时,宋应星书《天工开物》;《增广贤文》中亦有言:“良田百顷,不如博艺在身。”
显然,中国古代从来都不缺少工匠精神。只不过,近代以来,频繁的战争、日益商业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让中国社会渐渐变得浮躁,人的思想更趋于急功近利,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渐渐也就没入尘埃,被人遗忘。直到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地重提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才再次为人们所关注。
何为工匠精神?前文我们提到过。工匠精神,就是一种脚踏实地、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不断创新、谦恭自省的时代精神与气质。听起来很高端,但实际上,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它一直都流淌在我们的骨子里,只是我们没有发掘,也不愿意去发掘。
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匠人很难,但要具备工匠精神,却并不难。要成为一代匠师,需要一生的心血与历练;要成为一个匠人,需要“一万个小时”。
有这样一个经典定律——一万小时定律:一个普通人每天在某项工作上花费八个小时的时间,一周工作五天,那么,五年之后,他/她就能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
这么说或许有些武断,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复杂的工作,每天重复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上千万遍,总能摸出一些技巧,掌握一些精髓。就算没掌握,因为积年累月地做,身体也会形成一种本能。做得熟了,根本不需要大脑反应,自然而然就会将它做好。
我们都学过《卖油翁》这篇课文。卖油翁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老人,为了生计,常年奔波在外。他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只有一项绝活,那就是举着长长的油勺,能够从半米高的正上方,将油倒进覆有一枚方孔铜钱的油瓶中。倒完油后,铜钱之上,一丝油渍也不会留下。
卖油翁的绝活是怎么练出来的?很简单,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卖油生涯中形成的一种本能。用卖油翁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无他,唯手熟尔。”
“手熟”是一种坚持,是一种境界,同样,也是工匠精神最直观的体现。
卖油翁很平凡,像我们很多人一样,但平凡的人通过努力也可以有一技之长,也可以在各自的领域中创造出非凡的成就,只要我们能够坚持,只要我们能够忍受寂寞。所以,无论是谁,只要坚持努力,一路向前,都有可能达到“技进乎道”的境界,就像卖油翁。
其实,所谓匠人又何尝不是卖油翁?他们日夜琢磨的都是让自己的工艺更精进一点,一生所追求的都是让自己的产品更接近极致一点。所以,他们为此天天磨、日日练,久而久之,便达到了卖油翁般“无他,唯手熟尔”的技艺。
因此,匠心精神讲究“技进乎道”,不论是什么样的人,只要有这样的决心让自己在工作中讲技、讲熟、讲守,他早晚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匠人。因为匠心讲究的坚守、不懈、不断追求,最终唯有水到渠成才可以诠释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