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9种心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技皮、术骨、匠心

新经济常态下,各行各业都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但是,得而复失很容易,失而复得却很难。一颗匠心,一个匠人,并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够造就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炼技—炼艺—炼道”。

技,指的是本领、特长、技术,是一个工匠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艺,指的是策略、方法、领悟、才能、创造性,是技的一种递进和延伸,从本质上来讲,艺是一种对技的精益求精和升华再造;

道,指的是规律、至理,是天地万物必须遵循的最基本法则。古人常说:“技进乎艺,艺进乎道。”道,需要的不是反复锤炼,而是领悟,对技和艺的领悟,达到这一阶段,工匠修的已经不是技艺,而是心,即匠心。

匠心,拆开是“匠+心”。匠,指的是高超的技术和技能;心,指的是玄妙的心境和人文修养,是一种认真、恬淡却又一丝不苟的态度。

真正的匠人,即便身处嘈杂闹市,也是能够沉下心来的。比如,前面提到的小野二郎。

小野二郎是日本的寿司之神,他经营的“数寄屋桥次郎”店,面积很小,只能同时容纳七八个人,店中的料理也只有寿司。但就是这样一家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店,却让全世界都趋之若鹜。

小野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家境并不好,9岁的时候,因为家庭变故,他不得不到寿司店里打工,维持生计。那个时候,做寿司对小野来说,就是一门赚钱的活计,是谋生的手段,他对寿司没有爱,做寿司,也不过是为了活着。

在寿司店做学徒两年,耳濡目染,小野自己也能做出寿司,也知道寿司该怎么做,但对寿司,他其实一点儿都不了解,在这条道上,他掌握的只是技,是一些皮毛。

做寿司的时间长了,小野渐渐地爱上了这份工作,爱上了做寿司这件事,从寿司中,他发现了无穷的乐趣,做好寿司,也成了他人生的追求。

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最好的导师,当你做自己爱做、喜欢做的事情时,哪怕这件事再枯燥、再无聊,你也会甘之如饴。小野此时再做寿司,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因为喜欢,他无比认真,因为热爱,他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为了做得“更好”,他不断地对寿司技术进行改良,不断微创新,不断进行制作方法的调整。不知不觉间,他越走越远,已经达到了艺与术的层面,逐渐触摸到寿司之道的精髓。

“你必须要爱你的工作,你必须要和你的工作坠入爱河……即使到了我这个年纪,工作也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我会继续攀爬,试图爬到顶峰,但没有人知道顶峰在哪里。”小野二郎曾经这样说。

今年92岁的他,一生绝大多数的时间几乎都在做寿司,对寿司,他已经熟到了骨子里,什么样的寿司选用什么样的原料、什么样的温度、特定湿度下用什么材料,什么火候做出的寿司才最好吃……这些,都已经成为他的一种本能。但在小野看来,他要走的路还有很长,“道”还在前方,等着他去探索。

小野二郎做的寿司,值得食客用一生去等待,这种等待,等的不仅仅是纯然的美味,还有蕴含其中的不折不扣的工匠精神。

这种精神,非独日本匠人有,中国的匠人也有。

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红柳沟村的丁武明,从外表上看,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朴实、简单、平凡,但在“微缩模型”界,他却是一代宗师级的人物。

丁武明的成长经历,和小野二郎有些类似。20世纪70年代,初中毕业之后,继续求学无望的丁武明在父亲慈祥而威严的目光下,拿起瓦刀和锯子,成为一名木匠。

木匠的工作,枯燥、辛苦、乏善可陈,刚开始的时候,丁武明还有些抵触,和父亲走街串巷去承揽活计,也不过是一种无奈,但也是这种无奈,为他日后的“微缩模型”之路,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木匠做了十多年后,丁武明开始渐渐喜欢上了这一工作, 1983年,因为工作需要,他来到了嘉峪关,看着雄伟的嘉峪关城,丁武明心中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悸动,他想要把这份雄伟留下,如何留下?他想到了大型建筑中使用的工程小样,也就是建筑微缩模型。

有了想法之后,丁武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嘉峪关一步一步进行精细的实际测量,每一块城砖的高度,每一个廊角的横纹,每一个转圜的倾斜度,他都要求自己做到一点儿不差。花费了两年时间,嘉峪关城的微缩模型问世,这两年时间,丁武明自身也完成了蜕变。在不断的微缩实践中,他的技术越来越圆融,他对微缩模型也产生了一种炽烈而不可替代的感情。

此后经年,丁武明辗转多地,对北京天坛祈年殿、天安门、黄鹤楼、鹳雀楼等中国传统古建筑进行了精确的微缩建模,他的“术骨”慢慢刻画完全,一颗匠心也在不断酝酿。

匠心不是道,但艺进乎道的时候,匠心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

工匠,以“匠”修心,以“心”炼技,以“技”成艺,以“艺”悟道,缺一不可。因为,它是高超技能的体现,更是人文素养的精求,没有坚定、踏实、执着的精神,是不可能达成的。

所以,工匠精神的回归,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强调它的精神所在,但不能凭一个口号而铸就。每一个从事工作,追求匠心的人,必须要经历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炼技—炼艺—炼道。

也只有经过这样艰苦卓绝的修炼,彻底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才能改变后工业时代的资源匮乏现象,才能真正摆脱精制滥造所带来的被淘汰命运。

匠心精神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一种吃苦耐劳后的收获,它必须贯穿匠人的一生,始终保持技皮、术骨、匠心之说,真正做到不死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