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的力量
成语“述而不作”出自《论语·述而》篇,原文是这样的: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说,我是传述而不创作,诚信而喜爱古代的文献,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这里的“述”指传述。“作”指创新,创造性。“信”,一般而言指相信,这里应该指诚信,以诚信的态度对待古代的文献,客观公正、秉笔实录,不以个人的好恶而增删。“窃”,私下里。“老彭”,一种尊称,一般而言指“老彭”,即老子和彭祖两个人,他们是古代的圣贤。
彭祖是中国远古道家的重要人物,以善养生而长寿。他的重生与弃物,服食、吐纳、守静、导引等养生理论,对道家、道教及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一直视自己为古代文化的传承者,所以他说自己是在传述。但实际上,他还是一种文化的开创者。他并非也绝非“不作”,不作为,不创作。“不作”只是圣人的谦称,是一种自我谦虚。他如同一个池子,上面的水都流进他这个池子,下面的水又从他这个池子里流出。孔子之前的文化,赖他而传承;孔子之后的文明,赖他而开创。我们之所以经常说“大哉孔子”,说孔子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因为孔子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作用,这也许就是孔子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之一。
孔子一生没有著作。他坚持“述而不作”的原则,晚年把全部精力放在了整理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上,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这些修订序作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因此,孔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的博学者之一。后世尊其为“至圣”(圣人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那么,这里面的成语“述而不作”,还有一个成语叫“信而好古”,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述而不作”实际上是孔子的一种谦称,就是说,孔子认为自己没有多少新的创作、创造,只是把古代先人的智慧传述或者转述而已;“信而好古”就是说,孔子认为自己对古代的一些典籍文献,只是以诚信的态度,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客观公正还原历史真相,并没有进行一些个人好恶的评价,而且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这样的人。老子和彭祖都是孔子敬重推崇的人,他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就是说这两个人是他学习的榜样。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两个成语,现在人们经常用来说一个人只说不做。这需要从另外一个层面、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这样理解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意味。《论语》中有不少调侃或自谦的话,对此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我们要知道,这实际上很大的成分是孔子自我的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