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历史、现实、挑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男女平等思想的实践探索: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五四运动的先进文化思潮影响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他曾愤怒地谴责男女双重的道德标准:“什么‘贞操’却仅限于我们女子!‘烈女祠’遍天下,‘贞童庙’又在哪里?”《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第333页。他站在广大妇女的立场厉声斥问:“我们都是人,为什么不许我们参政?我们都是人,为什么不许我们交际?”《毛泽东早期文稿》,第375页。所有的质问和反思,使毛泽东在实现解放的革命道路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开拓出一条妇女解放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提倡以爱情为核心的自主婚姻,提倡追求恋爱自由,他认为中国女性的非“人”物化地位,首先表现在婚姻领域,但伴随着女子逐渐沦为男子私有财产的历史过程,这种从属地位还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包括经济、政治、法律等各方面。毛泽东曾在1919年就指出“男女之间,恋爱只算附属,中心关系还在经济”毛泽东:《关于赵女士自刎以后的言论》,《女界钟》1919年特刊第一辑。。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还致力于妇女政治权益的表达,从中央苏区时起就开始赋予妇女参政权利。毛泽东把妇女看成是国家建设的革命性伟大力量,他曾说过“妇女的力量是伟大的,世界上什么事情没有妇女的参加就不会成功”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妇女解放》,人民出版社,1998,第49页。。“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毛泽东主席论妇女》,民族出版社,1978,第9页。。还指出,“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发掘这种资源,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第253页。

“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口号深入人心,不仅成为男女平等在人们思想意识中的映象,更成为当时对性别传统观念的颠覆。在它的号召和影响下,在“男女同工同酬”原则的保护下,妇女走出家门,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女劳动者的比例在各个领域中逐渐提高,成为中国经济建设中一股重要的力量,引领了世界妇女解放的潮流。在妇女投身生产劳动的高潮中,毛泽东等领导人更是有针对性地提出:“要吸收工人家属和能劳动的妇女参加劳动,尽可能组织大批家庭妇女参加劳动,使过去许多不事生产的妇女转为社会财富的制造者。”袁杰斌:《中国妇女运动简史》,江苏省妇女干部学校,1992,第80页。1954年新中国颁布的《宪法》规定: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中国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劳动,参政议政,成为拥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地位的国家主人。然而在女性走出家门、投入社会的同时,也带来整个社会对性别的模糊和对性别无差别化的界定:“文化大革命”期间对“铁姑娘”的宣传,中性形象女红卫兵的穿着,飒爽英姿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中华儿女,这些所谓的正面形象都是以男性标准作为衡量尺度的,牺牲女性的性别特征,这种无差别化同一标准的平等,难以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要求。

男女平等思想的实践探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从现实出发,继承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实践了“男女平等”的核心理念,并通过有力的行政立法手段,使中国女性实现婚姻自由、经济政治地位的平等权利,中国女性历史性地从根本上获得了新生和解放,也为最终实现男女平等提供了可靠的制度性保障。特别是将男女平等写进《宪法》,是中国妇女问题在法的层面上先进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