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金代国子监刻书
在11世纪初,东北女真族的生产方式已由游牧生产转变为农业定居,社会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迅速地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到了1113年,阿骨打继任为完颜部的首领,锐意整顿部落内部事务,实力得到了增强。1115年元旦,阿骨打正式建国称帝,国号“大金”。金国在太宗年间先后灭掉辽国和北宋,与南宋对峙,统治中国北部达120年之久。在这120年的时间里,金代统治者也很重视文化典籍的出版工作。
金天会四年(1127年),即北宋钦宗靖康元年十二月,金兵破汴,北宋首都失陷。宋犒金军黄金500万两、白银5000万两。掠去徽、钦二帝,宫嫔亲王,帝姬驸马千余人、百工伎艺、杂工匠、伶人、医官千又余人,乃至伎女、艺人等男女不下十万。金人得到如此庞大的财物、工匠艺人,所以能在三年之内建成壮丽的中都(今北京城外西南),从此中都便成了金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国子监刻书事业也兴盛在这个时期,它的刻书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北宋旧监在金代继续刻印书籍。北宋都城被攻破之时,“举凡宗室、后妃、下至伎女、打筋斗诸艺人,子女玉帛、金银彩缎,以及太医局灵宝丹之微,无不入担车载,急如星火,一一解往金营”。后因粘罕(完颜宗翰)建议,说是破人国后于人、物掠夺太甚,会为天下后世所讥笑,“于是又取图籍文书,与其镂板偕行,其所欲不在是也。靖康元年十二月十六日(金太宗天会四年),金人入国子监取书,凡王安石说皆弃之。建炎元年(或称靖康元年天会五年)正月九日,始取国子监书板、三馆秘阁四部书。二十三日,金人索监书藏经,如苏黄文及《资治通鉴》之类,指名索取。仍移开封府,令见钱支出收买,开封府直取书籍铺。二十六日,金人来索古器、秘阁三馆书籍、监书印板、古圣贤图像、宋人文集、阴阳医卜之书。国子监主簿叶将、博士熊彦诗、上官悟等,押书印板并馆中图籍,往营中交割。二十九日,差董逌权司监业,起书籍等,差兵八千人运赴军前。三十日,金人索秘书省文籍、国子监印板。凡此皆有日月可稽,而见于《大金吊伐录》、《靖康纪闻》、《三朝北盟会编》者也。盖宋汴京百余年官私所积之图书、国子监版片至是为之一空矣。”
北宋国子监图书版片虽为金人悉数掠之北去,但在天德三年(1151年),即绍兴二十一年正月中都设置国子监之前,北宋汴京国子监仍在奉行刻书之事,且很可能留用了一些降臣,继续经营监事,这可视为金代国子监刻书的序幕。国家图书馆所藏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前载有杨用道的一篇序文:
昔伊尹著汤液之论,周公设医师之属,皆所以拯救民疾,俾得以全生而尽年也……乃复摘录其方,分以类例,而附《肘后》随证天下,目之曰《附广肘后方》,下监俾更加雠次,且为之序而刊行之……皇统四年(1144年)十月戊子儒林郎汴京国子监博士杨用道谨序。
金代在北宋汴京国子监除刻印了《附广肘后方》外,想必还刻印了其他一些书籍,只是文献无征,已不能考知了。
第二,中都国子监用北宋监本版片重印书籍。金完颜亮天德三年(1151年)正月,初置国子监,四月丙午,诏迁都燕京(即中都)。《金史·选举志》谓:“凡养士之地曰国子监,始置天德三年。后定制,词赋、经义生百人,小学生百人,以宗室及外戚皇后大功以上亲、诸功臣及三品以上官兄弟子孙年十五以上者入学;不及十五者入小学。大定六年始置太学,初养士百六十人,后定五品以上官兄弟子孙百五十人,曾得府荐及终场人二百五十人,凡四百人。府学亦大定十六年(1176年)置,凡十七处,共千人。”国子学及府学的设立,表明金人已经按照当时比较发达的汉族文化模式来培养自己的人才和塑造自己的文化形象了,就连金熙宗也夜以继日地伏读儒家经典。而要进行儒家教育,没有教材是不行的,于是金代国子监便利用从北宋掠夺来的监本旧版,集中印刷了一批书籍。据《金史·选举志》载:
凡养士之地曰国子监……凡经,《易》则用王弼、韩康伯注;《书》则用孔安国注;《诗》用毛苌注、郑玄笺;《春秋左氏传》用杜预注;《礼记》用孔颖达疏;《周礼》用郑玄注、贾公彦疏;《论语》用何晏集注、邢昺疏;《孟子》用赵岐注、孙奭疏;《孝经》用唐玄宗注;《史记》用裴駰注;《前汉书》用颜师古注;《后汉书》用李贤注;《三国志》用裴松之注;及唐太宗《晋书》、沈约《宋书》、萧子显《齐书》、姚思廉《梁书》、《陈书》、魏收《后魏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魏征《隋书》、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老子》用唐玄宗注疏;《荀子》用杨注;《扬子》用李轨、宋咸、柳宗元、吴秘注。皆自国子监印之,授诸学校。
金代国子监设立之后,为了给监生和各地府学学生提供标准的读本,共出版了九经及注疏、十四史和三子,凡二十六种书。这表明,金代国子监设置伊始,便紧紧围绕着教育的需要,印行了经、史、子书的精粹,这是金代国子监一次较大规模的出版活动。
第三,金代国子监自行刻印了一些书籍。以上之所以说是一次出版活动,而不说是一次刻书活动,是因为这些书籍都是根据北宋国子监掠夺来的旧版重新印刷的,并没有重新镂板。金代国子监自行雕版刻印的书籍,据文献可考的只有《阴阳地理书》《东坡奏议》《地理新书》《山林长语》等数种而已。
据元好问《中州集》记载,可知金国子监刻印过《东坡奏议》:
兴陵(指金世宗,他死后葬在兴陵)曾问宋名臣孰为优,覆道以苏端明轼对。上曰:“吾闻轼与王诜交甚款,至作歌曲,戏及姬侍,非礼之甚,尚何足道耶?”覆道进曰:“小说传闻,未必可信,就使有之,戏笑之间,亦何得深责。世徒知轼之诗文不可及,臣观其论天下,实经济之良才,求之古人陆贽而下未见其比,陛下无信小说传闻,而忽贤臣之言。”明日录轼奏议上之,诏国子监刊行。
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平阳毕覆道为刊印北宋王洙所撰《地理新书》写了一道序文:
宅葬者,养生送死之大事也。自司马史分阴阳家流,至唐迄宋,屡诏儒臣典领。司天监属出秘阁之藏,访草泽之书,胥参同异,校覆是非,取合于理,而灾祥有稽者,留编太常,即今之颁行《地理新书》是也。俾世遵用,以裨政治,保生民,跻于寿域,惠亡者安于泉下,示爱民广博之道,不其韪与?兵火之后,失厥监本,于是俗所传者,甚有伪谬。至于辞略而理乖,名存而实革,既寝差误,触犯凶灾,仆深患斯文之弊。遂质诸师说,访求善本,参校以正之者,仅千余字,添补漏阙者,几十数处。兼有度刻步尺之差者,则以算法而改之,有阴阳加临之误者,则以成式推而定之……发挥经义,注释礼文,岁余方毕,藏之于家,以伺同道之能者,踵门而采择焉,庶亦知余攻业之不忽也。时大定岁在阏逢执徐,平阳毕覆道题。
这篇序文,表明毕覆道的新校本《地理新书》,只是“藏之于家,以伺同道之能者,踵门而采择焉”,实则并未刊行。然而,这篇序文却也透露出这样一则信息:“至唐迄宋,屡诏儒臣典领。司天监属出秘阁之藏,访草泽之书,胥参同异,校覆是非,取合于理,而灾祥有稽者,留编太常,即今之颁行《地理新书》是也。”说明由司天监提供材料,太常寺编纂的《地理新书》,在大定二十四年可能亦由中央政府刊印版行了。至于由中央政府的什么机构刊行,很可能还是由国子监开雕的,理由就是以前就是由国子监刊印此书,有“兵火之后,失厥监本”为证。“金制,凡司天台学生,听官民家年十五以上、三十以下试补,又三年一次,选草泽人试补。其试之制:以《宣明历》试推步,及《婚书》、《地理新书》,试合婚安葬,并《易》筮法,六壬课,三命五星之术。”盖因《地理新书》是司天台学生试补的内容,故由国子监刊印颁行。该书因与考试有关,销售量很大。除在国子监雕印外,在明昌年间(1190-1196年)的蒲阪、平阳等处书籍铺亦多有刊行,所以毕覆道才“质诸师说,访求善本,参校以正之”。
又,据元好问《中州集》丙集第三载:
(刘迎)字无党,东莱人。初以荫试部椽。大定十三年(1173年),用荐书对策,为当时第一。明年登进士第,除豳王府记室,改太子司经,显宗特亲重之。二十年,从驾凉陉,以疾卒。章宗即位,录旧学之劳,赐其子国枢进士第。无党自号无静居士,有诗文乐府,号《山林长语》,诏国子监刊行。
以上这段记载说明金代刘迎的《山林长语》在章宗时也由国子监刊行了。另据《金史》记载:“熙宗猎于海岛,三日之间,亲射五虎获之。(完颜)勖献《东狩射虎赋》。”世宗大定二十年(1180年),诏刻了这篇《东狩射虎赋》及诗文等篇什。据李致忠先生推断,也当由国子监雕印,只是史无明载,不好断言。
金国自迁都燕京后,浸染华风,故俗渐失,金主深以为患,于是开始禁止女真人改为汉姓,不许女真人学穿汉衣,卫士不谙女真语者,勒令学习,还在京师中都设立女直国子学(因避辽兴宗耶律宗真的讳,改“真”为“直”),诸路设女直学府,专用女真字书教养学生。并于“大定四年(1164年),诏以女直字译书籍。五年,翰林侍讲学士徒单子温进所译《贞观政要》、《白氏策林》等书。六年,复进《史记》、《西汉书》。诏颁行之。”又据《金史·世宗本纪》记载:
(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八月乙未,观稼于东郊,以女直字《孝经》千部付点检司分赐护卫亲军……九月己巳……译经所进所译《易》、《书》、《论语》、《孟子》、《老子》、《扬子》、《文中子》、《刘子》及《新唐书》。上谓宰臣曰: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直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命颁行之。
又据《金史·选举志》载:
(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谕宰臣曰:“女直进士惟试以策,行之既久,人能预备。今若试以经义可乎?”宰臣对曰:“《五经》中《书》、《易》、《春秋》已译之矣,俟译《诗》、《礼》毕,试之可也。”
从以上材料可知,自大定四年(1164年)起,金政府一再组织力量,设立译经所,用女真文字翻译了不少汉籍中的经、史、子书,并皆令颁行,或以上千部分赐护卫亲军。只是史书没有明载究竟是何机构刊行,是由女真国子学刊印,或弘文院译经所自译自刊,抑或由国子监刊版,不得而知,因此,这一部分书籍不敢确定为金代监本,在此予以说明。
根据以上资料,胪列金代国子监刻书知见目录如下:
另附:以女真文字刻版目录(极有可能由国子监刊行,但史无明载,姑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