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政治认同是社会认同的组成部分
所谓“名者,知也”,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指出,“在当代科学的哲学领域内,名不仅仅指名字,而且指概念或者图谱。一个概念性图式从一个复杂的现实中选择特殊的属性,并按照共同的成规把它们分类,以辨别其同异”。社会认同作为概念体系,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可以产生不同的概念范畴。比如,依社会认同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个体认同和集体认同两种(有学者亦称之为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依社会认同的层次不同,可以分为身份认同、政党认同、民族认同(族群认同)、国家认同、国际认同等;依社会认同的具体内容不同,则可以分为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狭义)、意识形态认同等。这些概念之间确有不同,但往往没有清晰可辨的独立性和排他性,相反还相互交叉,共同构成一个庞杂的概念体系。
一般认为,政治认同的概念是美国政治学家威尔特·A.罗森堡姆首先提出的。罗森堡姆在著名的《政治文化》一书中指出:“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罗森堡姆的界定强调更多的是一种有形的团体归属感,而国内学者马振清先生的表述则更强调政治认同无形的心理归属感,他认为:“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当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学者认为,政治认同就是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及其运作的同向性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亦即政治认同属于一定认同主体进行政治实践活动的范畴,它既是主体对一定的政治对象进行认知、趋同的过程,也是对自身政治元素确认、实现的过程,还是对一定政治体系提供政治行为支持的过程。
那么政治认同的对象是什么呢?学术界也因各自的表述不同而将其分成不同的研究层次。有学者在政治认同这个具有有机结构和专门功能的系统体系中,从认同主体对认同客体的不同指向上,指出政治认同的内容包括:对政治价值的认同、对政治实体的认同、对结构要素的认同、对政治工具的认同和对政治效能的认同。《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的归纳比较全面,指出在多种多样的政治认同对象中,国家、阶级、政党、政策、政治制度和政治理想等是最为重要的。其中对国家的认同又是最基本的政治认同,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把自己看作某一国家的公民,并相应地把自己的行为约束在本国法律的限制之内。对国家的认同并非抽象单一,也往往具有不同层次,包括较低层次上对共同种族、共同地域的认同,情感层次上的爱国心、民族自豪感的认同,高层次上对国家法律制度、政策方针的理解与认同。而对阶级的认同则是阶级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现象,既由人们的社会地位、阶级地位所决定,也与每个人的社会生活、社会经历有关,但对大部分人来讲,阶级的认同多停留在情感层次上。相比较而言,对政党的认同多属于较高层次的认同,因为政党作为捍卫阶级利益而自觉奋斗的团体,一般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
研究政治认同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政治认同的功能和意义——维护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发展。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就指出:“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各阶级)的人们都能参加而且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这种意愿实际上就是人们对某一政体的认同,其认同程度对任何一个政权的生存都尤为重要。因此,亚里士多德主张:“我们必须建立一条适用于一切政体的公理,一邦之内,愿意维持其政体的部分必须强于反对这一政体的部分。”这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政治思想异曲同工,也是我们当前重塑社会认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