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福建省私营企业的发展
一 福建省的基本概况
(一) 总体情况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全省土地总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27万,现有9个设区市,下设14个县级市,45个县和26个市辖区(见表2-1)。福建省有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1.山海资源得天独厚
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宜人。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0.5%,居全国首位,是我国四大林区之一,素有“南方绿色宝库”之称。海域辽阔,全省陆地海岸线长达3751.5公里,居全国第二位,拥有厦门湾、福州港、湄洲湾、三都澳等众多优良港湾,可建10万~30万吨级泊位的海岸线资源居全国首位。全省拥有内陆养殖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可作业的海洋渔场面积12.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渔场之一,水产品总产量居全国第二位,人均占有量全国第一。水力资源蕴藏丰富,全省可开发利用的装机容量1062万千瓦,居华东各省、市之首,沿海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潮汐能、风能等各种可再生资源。全省境内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86种,其中有工业利用价值的20多种。福建也是一个特产丰富的省份,寿山石雕、脱胎瓷器、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漳州水仙花、片仔癀等享誉海内外。
2.改革开放先行一步
福建是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省份之一。南宋和元代,泉州是世界最大商港之一,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关系,形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福建是全国最早实施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全省形成了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保税区、台商投资区、旅游度假区、沿海开放区等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以港、澳、台和东南亚为基础,不断扩大对外经贸工作,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与18个国家的37个省、市缔结了友好省、城市关系。
表2-1 2009年全省行政区划统计表
资料来源:本表根据2010年《福建年鉴》整理。
3.两岸交流重要基地
福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达1260多万,特别典型的侨乡石狮市 (原为镇),其旅居海外华侨的数量竟相当于全市人口的总量。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台湾同胞中祖籍福建的占80%以上,其血缘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形成闽台两地特殊的历史、地域和文化渊源关系,经贸交往和人员往来、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联系十分密切,福州和厦门开通了与高雄港的试点直航,沿海地区同金门、马祖等海上直接来往十分频繁,福建日益成为对台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之一。截至2009年年底,福建全省共有台籍同胞5969户17503人(内含高山族同胞615人);台胞全年来闽定居18人,福建居民赴台定居197人。在闽台胞中,现有全国人大代表2名,全国政协委员3名,福建省人大代表7名,福建省政协委员15名,县 (处) 级干部69人,厅级19名。
4.人文优势独具魅力
福建历来尊师重教,英才辈出,涌现出许多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教育家朱熹一生都在福建传道授业,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书法家黄道周、蔡襄,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近代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林纾,爱国华侨陈嘉庚等都诞生在福建。在代表我国自然科学界最高荣誉的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中,福建籍的有100位,他们在所从事的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他们是福建的骄傲和光荣,也是福建珍贵的智力宝库。
5.人居环境优美舒适
福建依山面海,境内四季常青,到处是绿色的世界。空气质量良好,二氧化硫、悬浮颗粒和降尘等年日均值达到或超过国家环境卫生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宜人的气候条件,保护良好的动植物基因库,深厚的文化底蕴,使福建拥有众多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和自然保护区,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厦门鼓浪屿、湄洲岛妈祖文化、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福建土楼文化遗产、上杭古田会址、昙石山古文化遗址、宁德白水洋奇观等八大旅游品牌影响日益扩大。福建省省会福州市还拥有马尾船政文化、石鼓名山、三坊七巷、西禅寺、森林公园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5个,国家旅游度假区2个。已建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的面积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目前,全省已建成国家优秀旅游城市7个、国家园林城市3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1个,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境界。
(二) 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阶段,福建省“十一五”规划已胜利实现,取得了重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发展思路拓展提升
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海西列入全国主体功能区的重点开发区域,平潭开放开发得到特殊扶持,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享受中西部优惠政策,国家部委在规划、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对福建省的支持力度,福建进入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2.发展实力显著增强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有效克服各种灾害的不利影响,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 (2010年为14357.1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 (2010年为39432元)、财政总收入 (2010年为2056.01亿元)、外贸进出口 (2010年为1087.82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10年为5310.01亿元) 都比2005年翻了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010年为8273.42亿元) 是2005年的3.5倍。特别是基础设施全面改善,铁路新增快速干线里程504公里,在建里程和运营里程均突破2000公里,其中快速铁路在建和运营里程超过1500公里;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实现翻番,总里程达2403公里,在建里程超过2000公里;港口新增吞吐能力1.8亿吨,吞吐量由2005年的1.98亿吨增加到3.27亿吨;机场旅客吞吐量接近翻番;电力新增装机容量实现翻番,累计达3480万千瓦,形成500千伏大环网。福建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2011年2月28日,《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 (2009~2010)》蓝皮书在北京正式发布。蓝皮书中综合考量我国各省的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财政金融、知识经济、发展环境、政府作用、发展水平、统筹协调等各项指标,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中,福建排名第9位,处于优势地位。
2011年7月29日,中科院发布全国各省GDP质量排行榜,通过数量维(发展度)、质量维 (协调度) 和时间维 (持续度) 三者本质叠加的最大化构成“GDP质量指数”,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经济GDP竞争力排名中,福建排名第7位。同样说明福建省的经济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
3.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福建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978年的36∶42.5∶21.5调整到2010年的9.5∶51.3∶39.2。发展坚持“好”字优先、能快则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2%,比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2.1个百分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5位,节能减排目标预计可以完成,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2011年12月12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绿皮书》(2009~2010),福建省名列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环境竞争力第7名。
4.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9460元和2977元,到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742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81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为46.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3%。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省居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