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抓好“九五”农业科技为实现2000年目标迎接21世纪挑战而奋斗
1996年是“九五”第一年,是繁忙的一年,初现成效的一年,打下良好基础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全面总结了“八五”计划,布置了“九五”计划,启动实施大部分“九五”攻关项目、重大工程、工程中心,以及其他有关农业科技工作,为我们完成“九五”计划、顺利进入21世纪奠定良好基础。1997年即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正在深切悼念小平同志,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加倍努力,完成小平同志的遗志。在这样一个特殊年代的特殊时期召开第二次全国农村科技工作通气会议,与各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农业科技的同志们共同讨论我国农村科技问题,这对我们顺利完成“九五”计划、实现2000年目标、迎接21世纪到来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抓好农业科技攻关,为实现农业2000年目标提供技术支撑并为21世纪初农业发展作好技术储备
农业科技攻关是我国农业科技的主体,10年来,它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九五”计划肩负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对我国未来农业、农村的发展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八五”农业科技攻关的成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的目标和要求,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单产水平低、病虫害严重、中低产田比重大、资源利用不尽合理、生态环境退化等重大问题,并从我国国情实力出发,在“六五”、“七五”国家科技攻关基础上,经专家反复论证,在“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确定了19个农业计划攻关项目,设立了59个课题、340个专题,国家拨款3亿多元,近2万名农业科技人员经过5年辛勤耕耘,圆满完成了攻关任务,取得科技成果2000多项(其中新创40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200多项,试验示范样板区50多个)。这批成果中近50%已在生产中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八五”攻关总结中有59项重大科技成果受表彰,占攻关表彰成果的14%,有52个先进个人受表彰,占表彰人员的15%。
经过5年的努力,“八五”农业科技攻关取得了一批突破性的技术,提高了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水平,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得到了生产部门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1.选育一批优良品种,为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年来选育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组合)207个,经济作物新品种(组合)184个,蔬菜新品种(组合)82个,普遍增产10%左右。六大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麦、谷子、高粱)新品种累计推广13.6亿亩,新增粮食319.644亿公斤,创造社会经济效益501.422亿元。
2.种质资源研究跃居世界先进行列,为我国育种和其他科学研究工作做了储备,为国家积累了一笔珍贵财富
“八五”期间共完成11万份种质入国家库长期保存。使我国国家长期库保存资源总数达到33.56万份,在长期库保存资源数量上已跃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用10年时间入库保存30余万份种质,而美国用39年在国家库才保存了25万份。因此,我国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无论在保存数量、质量、速度上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考察、征集到一些珍稀优异资源,不少种质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大大丰富了我国种质资源保存的种类,扩大了育种工作的遗传选择,成为国家一笔极其珍贵的财富。
3.五大区域中低产田治理科技攻关,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批综合配套技术并树立了样板
黄淮海平原、北方旱地、松嫩三江平原、黄土高原、南方红黄壤这五大区域治理共建立了50个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先导型试验示范样板区,取得了一批水平高、实用性强的成果。取得经济效益167.63亿元,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不少重大突破,特别是粮棉持续高产稳产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提高肥料利用技术、土壤综合治理技术以及农林牧渔综合发展技术等,已被国家区域农业开发大面积广泛应用,推进了这些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生产一体化进程,使农业生态环境大为改观,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4.一批关键技术的取得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促进了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农业的整体实力有所增强
5年来共取得新产品894项,新技术671项,新材料1162项,新成套设备39项。良种良法、地膜覆盖、水稻旱育稀植、节水旱作、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我国农业单产、总产和生产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5.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解决了生产“燃眉之急”
病虫害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灾害损失极为严重。每年损失粮食160亿公斤、棉花600多万担、林业20亿元、畜禽260亿元、鱼虾20亿元。有效控制或减轻灾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5年的攻关,掌握了一些病虫草鼠害的种群动态规律和防治技术。如棉铃虫预测技术准确率达90%;筛选或培育出一大批农作物抗原材料与优良品种;猪病毒性腹泻症、鸡传染性病、蓝舌病等疫病的疫苗9种,保护率达80%~90%;基本解决了生产上控制重大病虫害和一些暴发性病害技术需求。在全国七大生态区建成综合防治示范区325万亩,累计推广面积2.2亿亩。示范区内减少用药2~4次,粮棉增产5%~20%。农田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牧渔业生产稳步增长。
6.建立生态林业工程和短周期工业用材林技术体系,为我国四大防护林工程和上亿亩速生丰产林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生态林业工程技术的攻关,基本上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不同功能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结构、类型和布局,为“三北”、长江中上游、沿海及太行山区防护林营造和困难山地绿化提供了一批适用技术。其中,径流林业、复合农林系统、林地水分平衡与造林密度等方面有重大突破,为林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7.养殖及饲料加工技术的发展,为丰富“菜篮子”作出较大贡献
“八五”期间,在畜禽良种选育技术、草地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鱼虾种质资源及湖泊海湾渔业增养殖技术、饲料添加剂和配方技术、饲料资源开发及深度利用技术等方面,获得了众多的成果。例如,饲料工业的科技进步使养殖业饲料消耗大大减少,相当于每年节约粮食80亿~100亿公斤。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九五”计划已基本落实到位,并初战告捷
1.“九五”计划已基本落实到位
按照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统一部署,在农业科技发展协调计划指南及“九五”计划和2010长期规划研究的基础上,从1995年下半年开展“九五”农业科技攻关计划的选项和立项工作以来,先后收到各部门组织上报的项目建议书109份。针对当前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战略性和综合性技术难题,在广泛征求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及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初选出22个项目。经国家计委统一报全国人大审议,有20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攻关1996年度计划。按重中之重、重点项目、计划内和调剂4个层次组织实施。
一年来,在有关部门的通力配合和协作下,农业科技攻关计划启动和实施工作顺利,并针对农业科技攻关特点,在组织管理方面陆续推出了一些具有一定力度的改革思路和措施。比如在攻关计划中“强调科技与生产、中央与地方的结合”、“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招标选择专题承担单位”、“专题第一负责人的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5周岁”及“农作物新品种实行 ‘前启动,后补助’管理”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同时得到了农业科技界和其他有关方面的认可和较高的评价。截至目前,共有20个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列入1996年度计划,其中已有18个项目通过了专家论证和批复;并有46个课题通过了项目组织部门主持的专家论证,其中3个重中之重项目还编写了项目实施方案。18个项目共分解46个课题,330个专题。各项目组织部门通过招标,择优选择专题承担单位,共签订了323个专题合同,占1996年启动实施的330个专题的97.9%。攻关经费从6月份开始已分批下拨给有关部门。据初步统计,有1700多个单位(单位统计有重复)、4180多人参加了“九五”农业科技攻关。
2.1996年度计划落实较好并初战告捷
“九五”攻关项目在各主持部门、参与主持部门以及全体参与攻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边落实任务、签订合同,边开展研究工作,1996年启动的18个项目均取得较好进展。如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中之重项目“五大作物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在黑龙江、吉林、湖南、河南、新疆5省(区)人民政府的主持和科技、农业等有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下,在中央有关部委的通力合作下,起步顺利,运作良好,首战告捷,显示了科学技术在农业增产增收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1995年底,国家科委组织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中之重项目“五大作物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的实施,并与黑龙江、吉林、湖南、河南、新疆5省(区)人民政府签订了项目课题协议书。在全面开展攻关研究开发示范工作中,各省(区)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保证地方匹配资金及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足量及时到位,大面积高产试验、示范、辐射区的地点、面积、人员、方案、经费和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通过多部门、多学科、多层次的协作攻关,使项目完成预期目标。据统计,5省(区)共建立高产样板田7万亩,试验区67.8万亩,示范区509.2万亩,辐射区4391.4万亩,总计实施面积4581.3万亩。实施范围涉及5省(区)的138个县、2234个乡(镇)、4万个村、916万户;投入人员6572人,3644名科技人员参与项目实施;共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395.2万人次,涌现出一批技术精、干劲大的农民技术骨干。
经过一年的努力,“五大作物”技术开发与示范攻关在项目技术研究中发现了一些生产中的关键、重大技术问题,为应用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开发出一批课题,解决了长期困扰科技界的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难题。在一些关键技术上获得了突破,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筛选出一批高产、优质作物新品种,并进行扩大繁殖,为5省(区)五大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奠定了基础;提出了一批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模式。湖南、吉林、河南、黑龙江省成功地建立了1万亩超高产样板田、10万亩高产试验区、100万亩高产示范区和1000万亩的辐射区。据5省(区)农业部门验收,“五大作物”与前3年亩产量相比,都不同程度地获得了较大幅度增产,实现了高产与高效同步,并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由于五大作物大面积开发与示范作用的影响,带动了5省(区)及全国粮棉生产的发展,1997年虽然在有些地区遭受灾害的情况下,全年共增产粮食25.3亿公斤,增产棉花93.3万担,增加经济效益39.1亿元。仅玉米一个作物,就增产15亿公斤;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巨大作用。有关专家对科技进步在水稻生产中作用进行测定表明:科技贡献率在1万亩超高产样板田达到了59.3%,在10万亩高产试验区达到了55.7%,在100万亩高产示范区达到了49.2%。
(三)“九五”攻关计划组织管理的特点
1.体现国家意识和政府行为
国家科技攻关是解决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关键技术的计划。在制订计划开始时就提出了课题要来源于生产,技术成果服务于生产,“九五”计划紧密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体现国家意识,安排五大作物、作物育种、畜禽规模化养殖等20多个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这些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改变了过去制订计划确定项目,主要靠下面申报、政府批准、下面分配的做法,“九五”项目中如五大作物、畜禽规模化养殖改变了以往的做法,从开始研究“九五”立项到组织实施都体现了政府行为。科技单位提出体现国家意识的重点题目,政府给予立项支持;科研单位及部门、地方没有提出的国家重点,更要组织科技人员去攻关;从立项、资金落实、匹配、人员组织以及实施中出现问题,政府都参与管理协调、落实,这种做法的优势已经得到证实,正在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五大作物、畜禽规模化养殖等几个项目都是国家根据2000年农业发展目标和人民生活需求而设立的项目,国家确定项目后组织有关地方政府和科技人员进行攻关,体现了国家的重点、难点,科技人员积极去为国家任务奋力拼搏,基本保证国家的大事、重点、难题得到统筹考虑,全面发展。
2.公平竞争,扶优扶强
“九五”计划为了保证攻关任务的完成质量,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促进公平竞争,选择具备基础雄厚、水平较高的精干队伍和人员承担,国家科委专门制订了攻关任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通过竞争性招标、有限竞争招标和协议招标3种方式,除一些只能用协议招标方式来选择单位的项目和专题外,项目和专题都是采用竞争性招标和有限竞争招标来确定的单位,如五大作物选择了17项关键技术,向全国发布公告公开招标。还有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主要农作物和林木种质评价与利用、饲料产业化等项目都是采用公开发布招标指南,由专家委员会采用定性定量评分(回避制度)方式评审,保证了招标评审工作的公正性,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竞争,为形成竞争、协作联合攻关打下良好基础。除部分社会效益大、学科门类单一、情况特殊、只能用保护性支持方式确定承担单位外,其他均体现了优势优先、扶优扶强的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基础好、实力强、水平高的科研单位和人员的积极。同时对一些不具备优势的单位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为我们在市场体制中建立竞争协作的新机制做出了成功的尝试。
对专题落实情况分析,到目前共签订了325个专题合同,其中有193个专题由国家级单位作为第一承担单位,占专题总数的60%,由地方单位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的有132个,占专题的40%,符合我们对中央、地方单位研究实力、科技水平、人才分布以及国家、地方两个层次实力的分析、预测。
3.引入市场机制,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
在“八五”计划的基础上“九五”对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全面推广“前启动、后收购”的办法,这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中推出的一项前所未有的重大的引入市场机制的改革措施,是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具体体现。参考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新品种选育工作大多数由育种公司、企业或农户资助的做法,引导企业、种子公司或社会其他行业投资育种工作,“九五”期间对新品种选育全面实行“前启动、后补助”的做法,如果健康发展,国家将逐步重点投资于育种新技术研究、新方法的探索以及新材料的创新研究工作。对于品种的选育将按照市场需求,生产需求的品种,国家采用“后收购”的办法进行支持,对在生产中已经广泛应用,在产量、质量均达到国家要求并已产生效益的品种给予一定强度的经费支持,签订专项合同,资金由育种单位用于育种科研、新品种开发等工作,不断增强育种单位的实力。
对于基金项目和“后补助”项目,目前仍以国家拨款为主,要不断壮大发展,逐步建立良性循环的管理机制。要积极开拓资金渠道,一是采取国家增加专项拨款,二是采取社会集资和捐赠,三是企业和社会投入,四是育种单位自我发展。国家将把握发展情况逐步探索对“后补助”资金实现部分或全部回收或贷款运转形式,逐步扩大投资金额和支持强度。请有关部门、地方科技主管单位、研究开发单位与企业在执行中不断总结经验,健全完善“前启动、后补助”的管理机制,推进这项工作的正常发展,不断壮大。
4.优势集成,协作攻关
“九五”计划提出在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等方面都要集成优势,竞争协作,协调发展。农业科技攻关计划在部分项目上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得到有关主管领导、部门、地方政府以及权威专家和科技人员的高度赞扬和支持。在五大作物、前启动项目、重大病虫害防治等项目,在组织管理、攻关技术内容选择、攻关单位以及科技人员的选择确定,都体现出集成优势的思路。尤其是五大作物主持省市的选择、攻关技术的筛选、精干队伍的组织、资金的筹集,实施方案的确定、对公开招标内容的精选都充分体现“集成”二字。从五大作物头一年实施看,运行正常,初战告捷,显示出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只要我们在后几年进一步加强领导、重视引导、强化管理,预计“九五”攻关成就将比“八五”更辉煌。
5.由过去的产品技术研究、单项技术研究向产业化技术、区域性综合技术转变
“九五”期间,市场机制将加速建立和完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为尽快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加速我国农业自身发展速度,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农业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这一点对农业攻关计划也是一个严峻考验,十多年的攻关,基本都是单项技术的研究、产品技术的研究,对于大规模的综合性的推动产业全面发展的成套技术,严重缺乏系统性考虑,更没有较好地作出系统安排。根据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九五”农业攻关计划提出了五大作物大面积示范、种子产业化、饲料产业化、畜禽规模化养殖等项目,旨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五大作物5000万亩)在两个平台上解决区域性综合配套技术、产业链配套技术,基本上采用“两弹一星”的做法。组织多部门、多学科、多层次、多方面协同作战,初步打破了原来单一技术研究、单项产品技术研究的局面,正在综合性、区域性产业链配套技术平台上团结协作奋战。一项重大技术、关键技术的突破成功,都给生产和经济发展带来飞跃,坚信“九五”攻关计划的完成,对我国2000年目标的实现、为21世纪经济发展作好技术储备,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1997年度工作安排
按照农村司1997年工作统筹安排有关农业科技工作,以及农业科技攻关计划工作遵循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狠抓典型、推动全局的原则,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农业科技攻关计划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1)坚持通气会制度。农业科技攻关从开始制订规划到项目组织实施,已经召开了8次通气会。从实际效果看是比较好的,及时将攻关计划的进度、安排向有关部门、地方通报,沟通情况,对有关重大问题,在会上进行了沟通、讨论、协商,保证整个攻关计划的进度与落实。在“九五”期间,要坚持这种会议制度,重点讲求时效性、实效性。
(2)建立健全年报制度。按照国家攻关计划要搞好年报的要求,农村司与有关部委协商后,确定编报好农业攻关年报,1996年已发了通知,从1997年开始,按期于次年3月编制年报,通过年报认真总结攻关年度执行情况,促进农业攻关的顺利进行。
(3)逐步建立信息交流与反馈制度。信息交流与反馈对科技攻关计划的执行、项目实施工作进度研究水平的比较以及整个农业科技工作发展趋势、动态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科技攻关的信息交流工作不完善,或者说很不完善,其观点陈旧、手段落后、渠道不畅、上面不如下面、内部不如外部、情况反馈不及时,综合性差。“九五”期间力争逐步建立信息交流反馈制度,通过农业科技管理信息和专家决策系统项目的实施,把有关部委科技司和地方科委的联系网络建立起来,建立信息交流通道,改善条件。如果不加强改善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就不能有效地摆脱被动的状况。
(4)健全完善双轨制管理模式,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科学,管理的好坏,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农业攻关的成败,科技管理部门要努力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把握全局,调查研究,深入实际,热情服务,同时要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各项目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专家咨询制度,从行政、专业两个方面保证攻关任务的顺利完成。
2.强化重中之重项目的管理
国家科技攻关3个农业重中之重项目经过1996年的工作,可以说做到了起好步、开好头,这对后几年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更重要的是抓好后3年的工作,要强化重中之重项目的管理,3个项目管理(五大作物以地方为主、育种项目以部门为主,畜禽规模化养殖由部门与地方共同管理)要依据自己的特点,采取确有实效的措施,发挥各种积极性,集成各种优势,保证3个项目在人员、资金、物质及各项所需条件的提供。
第一,五大作物要在1996年初战告捷的基础上抓紧抓实,尤其是对通过实践发现的新问题、新难题,要及时组织攻关,做到边发现、边研究、边解决、边应用,重点突出示范效果。为把五大作物这种新的做法、新的模式、新的效果更为广泛地传播,遵循勤俭节约的原则,通过现场传授技术、现场演示、现场宣传等有效措施,充分显示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科技攻关的实用效果,科技经济结合有效模式以及对农业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
第二,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项目、牵头主持部门要进一步发挥大家的特长、特点,结合各家各地优势,重点突出两点。一是水平,育种技术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我国的生存与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把育种工作(尤其是资源的保存与利用)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高水平理论与技术,就不能育出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品种,就不能支撑未来14亿、16亿人口的需求,所以育种项目要充分利用前启动经费,支持确有基础、确有水平、确有影响的精干单位,确保我们育种研究技术水平在“九五”期间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二是实效,“九五”对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采用了“后收购”办法,这是在科技项目管理上直接应用市场机制的运作方法,是一个改革的措施,新的尝试,地方科委和主管部门要认真抓好这项新工作,标准的制订、申报程序、评审专家的选择、项目的推荐、评审的公正性等制度都认真抓好,突出效果二字,品种的生产实效、经济实效以及这项工作的社会影响实效。在实施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工作,不断总结提高。
第三,畜禽规模养殖是直接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模式的项目,美国用5%规模生产提供了90%以上的动物食品,而我国规模养殖刚刚起步,还缺乏成熟配套的技术、经济上可行的各种模式。“九五”攻关的目标重点:一是要为规模化养殖提供配套技术,二是提供不同生产上适用、经济上可行模式。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我国资源的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商品率。这一项目与前配套不一样,首先是部门与地方科委在管理上协作与配合,再加上科技人员以及养殖者,四力合一将发挥不可估量的效果。只有在管理协调、技术创新、不同规模运作机制、配套措施方面,抓紧抓好,保证项目顺利完成,为我国畜禽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加强监督检查,促进滚动发展
(1)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已基本到位,已全面进入实施阶段,要求参与科技攻关人员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确保年度任务的完成,管理部门要切实尽心尽力为科研人员提供保障条件,包括攻关经费及时划拨足额到位,积极保证物质条件的到位,及时为一线科技人员提供服务;在此基础上加强检查监督,项目主持部门、地方政府、各级管理机构和从事研究的人员都要做好这方面工作,要严格执行国家攻关管理办法,结合各部门、地方各项目的具体情况:可以制定相应管理办法、细则、规定等,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检查监督,确保攻关年度任务落实经费使用、人才培养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与保质保量地完成。
(2)实行滚动管理。滚动是“九五”农业科技攻关计划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从1997年开始,在“九五”计划正常运转后逐步使滚动管理走上正轨。一是改变农业攻关计划10多年来项目5年不变的管理法,逐步实行在5年总体目标前提的动态管理,就是项目专题成熟一个上一个,完成一个结题一个。合同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对那些确实周期长、社会效益大的国家级大项目,专题可采用续签等方式管理。二是采用扶优扶强、优势优先的原则,采用存量不变、增量调整的做法(同时盘活存量),根据国家财力的情况,增量部分重点支持成绩突出、技术创新、效益显著的新的生长点。三是对那些由于非客观因素造成的不能继续执行的项目专题实行强制性调整。四是通过引进或在同类研究中已经解决的问题无必要再进行的内容做引导性调整。
(3)对区域治理进行适度调整,从1997年开始,一是要研究制定、完善区域治理试区评价指标试行方案;二是具有50个试区年底了解情况,50个试区按照将要提供的统一格式,将每个试区的基本情况、取得成就、社会评价、存在的问题、“九五”的攻关内容目标以及2000年以后的发展预测,按期编写出书面材料,供专家在调查研究、评估评比、调整建议作为依据。国家科委将组织农业部、地方科委对部分试区进行考察、评议、逐步调整。推动区域治理,滚动竞争发展,确实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可行的样板。
二 加强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工作
到1996年为止,农口共建立了3个中心(1个分中心,1个分部),有10个中心依托研究院所、2个中心依托大学、1个中心依托科技开发机构、1个中心依托民营科研机构、1个依托企业。符合科技体制改革中的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科技办企业,另一种是企业办科技,企业办科技的活力比科技办企业要更强一些。已验收挂牌的4个中心,完成国家和地方政府委托的项目87项,完成企业委托的项目73项,完成并获奖的成果34项,吸收上游科技成果182项,向企业等单位转让36项(涉及企业200多家),培养人才1700多人,建立了6条生产线,增设了271套(台)设备,效果还是较显著的。1995年批准组建的6个中心,计划建设资金6000万元,到位50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000万元,地方1600万元(到位1400万元),依托单位920万元(实际到位1100万元),贷款只有1900万元。1996年在工程中心研讨会上,请几位专家对其进行了初步评估,做了一个趋势分析,根据打分排序如下:
玉米吉林分部(吉林)、蔬菜中心(北京)、玉米山东分部(山东)、林产化学中心(林业部)、大豆中心(含吉林分中心,黑龙江、吉林)、杂交水稻中心(湖南)、杨凌综合农业中心(陕西)、昌平综合农业中心(农业部)、半干旱中心(河北)、棉花中心(新疆)、小麦中心(河南)。
对这些中心的总体评价:一是具有较强的综合研究和开发的能力,从已通过验收或组建的中心所取得的成绩、直接经济效益以及为企业作出的贡献,都充分显示这批中心的综合研究与综合开发能力。二是技术工程化的能力和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了一定的贡献,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三是为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做出有益的尝试。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科研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具体措施之一,在农业科研单位作了大胆的改革探索,在推进改革、分流人才、增强科技单位实力方面取得较好效果。四是有助于农业工业化生产水平的提高。
存在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对工程中心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什么叫中心、怎样建设中心、如何管理中心和发展中心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市场机制和新的办法没有建立起来,研究的运行惯性在中心运作上表现较突出;三是基础条件较差,加之适应改革和市场机制的调控手段不具备,导致中心竞争能力差;四是部门、地方配套资金力度不大和单位自筹能力低等原因导致申报条件不够,严重影响中心建设速度。
今后要在认真总结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工程中心的建设工作,设想到2000年力争组建30个中心,初步建立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试条件,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因此要加强对中心的组织管理:一是要认真做好申报工作,按照中心的要求条件严格把关,大力提高申报成功率;二是抓好组建工作,目前有8个中心处在组建过程中,有关主管部门、地方要认真负责,落实配套资金,研究组建问题,健全领导组织,保证定期完成,顺利通过验收;三是抓好验收工作,严格按照组建要求和各项指标,及时验收完成组建的中心;四是抓好跟踪管理,对已验收的中心要进行严格跟踪管理,建立流动激励机制,定期按规章制度检查,严格按照中心管理办法和要求,即一个目标、两个关键、三个良性循环、四个一流,对不合格的中心及时调整,抓好工程中心的工作。
三 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产业工程
国家科委为落实和促进党中央提出的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八五”中期,提出了建设重大科技产业工程的工作,先后启动了小康住宅、电动汽车、超级计算机等项目,农业方面经过努力,“工厂化高效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工程”项目于1997年1月在北京通过由国家科委组织的专家委员会评审,目前正在进行实施的具体化工作。
工厂化农业是针对我国目前资源严重紧缺,外延发展潜力越来越少;人口不断增长,农业承受压力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业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农业投入不足,技术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根据“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瞄准21世纪农业发展趋势,切实实行两个转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方针提出的。
工厂化农业的宗旨是在相对可控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实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产方式。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努力提高农业工业化生产水平,实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优化配置,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工厂化农业的发展结合我国国情遵循总结提高、集成创新、超前示范、引导发展的原则,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名牌产品为龙头,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科技、生产、经济协调发展。为21世纪农业发展提供超前示范模式。在北京、上海、辽宁、浙江、广东分别建立2500亩试验区、1万亩示范区、10万亩扩散区。到2000年技术经济指标生产能力提高2倍以上,直接经济效益提高2倍,投入产出比为1∶3以上。该工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地方与中央结合,研究与示范结合,先进与实用结合,企业与农民结合,由地方政府组织实施,大力推动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为21世纪农业发展在技术、生产、经济上提供可行模式,目前该项工作已进入签订合同阶段。1997年还将研究启动“农用水资源高效利用科技产业工程”项目,正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调查研究、基础背景分析,力争1997年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计划,通过重大科技产业工程的引导,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极大提高科技威力与显示度。
四 高度重视基础研究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近10年来十分重视基础研究工作,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之后又建立了攀登计划,各省都有基础研究专项资金。由于国家重视、各级政府的支持,基础研究工作有了长足发展,一些领域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农业的基础研究工作应该说也有较大发展,在攀登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如粮油作物雄不育杂种优势基础研究、重大病虫害防治等重大项目,都取得较好的进展,攀登计划“八五”期间每年平均经费750万元,1995年增加到1200万元。自然科学基金用于农业的前几年在5%左右,这两年可能有所增加,这些支持为农业基础研究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但从农业科学基础研究整体水平来看,在国内与其他行业比较,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差距甚远。原因很多,有资金短缺、人才贫乏、条件艰苦、设备落后等原因。国家、地方都增加了对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据了解近几年每年增加7000万元,年支持总额几亿元,农业每年获立项的比重前几年在5%左右,林业为0.3%,近两年有所增加。另外我们提出的项目、数量、质量有待提高,要努力提高竞争力,从事研究的科技人员要切实重视这一问题,从事科技管理的科技人员同样要重视这一问题。重大基础项目攀登计划也是这样,大家都要重视,1996年第二批攀登计划就几乎没有农业项目,据说没有提出好的项目,农业科技界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农业基础研究工作,一是要抓好基础性工作,没有基础性工作的支持,农业科技同样不能很好发展;二是要大力提高基础研究水平,尤其是基础理论水平,有许多农业科技成果虽然在生产上广泛应用,但从基础研究和理论方面并没有解决它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导致在应用中出现新的问题无法解决。我们必须从现在起把基础研究工作,包括一些基础统计、情况分析,充分利用现有资金,大力提高申请项目的命中率、资金的比重率,尽快提高我国农业基础研究水平,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多出论文。
五 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高科技领域都采取了重大措施和巨大的投入,我国近10年来,也同样投入上百亿元资金用于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高科技也取得一些重大成果和新进展。1995年,全国商品进出口总额为2808.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487.7亿美元,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为100.9亿美元,其产品主要是计算机、通信和电子类产品,农业产品没有数据。农产品出口基本都是原料或初级产品,说明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存在差距。但近几年有长足发展并具有巨大的前景,如我国的组织培养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细胞工程、遗传工程、基因工程,以及资源高效利用与替代技术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我国农业发展史的几次飞跃都是靠技术的革新,一是高秆变矮秆使我国种植方式产生巨大飞跃,促进产量大幅提高;二是施肥技术的革新,尤其是经济配方施肥;三是耕作技术的革新,大幅度提高复种指数;四是杂种优势利用技术、杂交稻,10多年来增产近300亿公斤粮食,杂交近几年来占粮食增产量的50%。21世纪13亿~16亿人口的压力迫使我们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今后的任务,一是要跟踪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动向;二是继续保持我国农业在某些领域的世界先进水平;三是积极发现农业高新技术的内在潜力,重在创新;四要拓宽如电子、物理、化工、核能在农业技术应用的渠道。在这些方面要下大工夫,花大力气,给大投入。使我国农业高新技术逐步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需求,并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六 加强农业科技管理的自身建设,促进农业科技协调发展
农业、农村科技能否健康协调发展,科技管理自身水平(包括队伍建设、人才培养)高低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的发展除了上面讲到的科技攻关、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外,还有许多方面的工作,如资金渠道、体制改革、物质条件、基本建设、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都需要进一步拓展,只有在多方面平衡发展、共同提高,才能使农业、农村科技协调发展。
(一)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强度
据统计,农业科技在六类科技计划中,1995年实施的项目有1955项,当年投入资金达55.76亿元,其中政府拨款2.62亿元,贷款14.02亿元,国外资金2.27亿元,自有资金33亿元,其他资金3.9亿元,参加人员5.53万人。1995年国家科委科技拨款部分、攀登计划加实验室运行费1200万元,高新技术5700万元,科技攻关计划1.4亿元(含其他中心),开发计划2900万元,这批经费比“八五”初期大幅度提高,但离需求差距甚远,横向比较,比重失调。据1993~1995年3年统计分析结果,农业领域经费投入不足,主要的学科3年投入不足3亿元,每个课题平均3.2万元,人均1.4万元。要进一步扩大经费来源,增加投入强度,改善投资环境。
(二)加快科研体制改革与队伍建设
全国1995年县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的研究机构与开发机构,共5160个,其中自然科学技术有4850个、职工总数71.87万人,其中农业估计在1500个以上,从业人员15万人左右,工程技术人员不到50%,加上推广队伍,号称百万大军。当然这批队伍为我国农业科技与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他们应有的作用仍未充分发挥,科研几十年来不变,结构不合理,分布也不合理,政策还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和调动每个人的作用,人才资源尤其优秀人才缺乏且配置不合理,条件差,良性循环机制未能很好建立,保障制度不健全,各级机构的职能、定位边界不清,重复浪费十分严重。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三)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大大发展,与100多个国家建立合作关系,与十多个国际研究机构建立合作研究关系,引进近10万份资源、数百项技术,如地膜覆盖、旱育稀植等在生产中起了重大作用,我国在农业方面向60~70个国家进行几百个技术项目的援助和支持,使中国农业科技在世界上产生了较大影响。随着经济和科技发展,国际合作局面仍需进一步拓宽,在技术、人才两个方面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形式扩大交往,在技术上采用“引进来、传出去”, “买进来、卖出去”的做法,充分用好国家在“九五”期间给我们的技术引进费,做到引进一项,有用一项,充分发挥作用一项,使其产生比地膜覆盖、旱育稀植还要大的作用和效果。同时也要学习赚外国人钱的本事,农业科技要走出国门,走遍全世界。
以上几个方面做得好坏,管理部门都有极为重要的责任,管理是一门重要的科学,越来越重要。我们应切实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志都是主管或主管某一项工作,肩上责任重大。我们水平的高低、工作的好环直接影响农业科技的发展,所以我们努力学习,大胆进取,热爱本职工作,勤政廉洁,热情服务,做好科技管理工作。我们将采取一切我们可能提供的条件,如通气会、工作研讨会、学术论证、集中培训、国外培训等方式提高水平。
第二,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宏观上全局调控,微观上要深入实际。国家部门要抓大事,抓重大问题、长远问题。要充分发挥各部门、地方的作用,发挥各地方的特长优势,地方要了解掌握国家的要求、动态,在国家统筹布置下做好各自的工作。
第三,部门之间、地方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要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共同努力,协同作战,振兴农业,振兴国家。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习惯于封闭的做法,传统的惯性仍然存在,尤其我们从事科技管理的人如果不转变观念、不拓宽思路、不改变做法,那就会影响一方、一片,影响发展,所以我们要改变过去的做法(什么都要经过我才行),加强横向、纵向联合、协作。
第四,做好各个计划之间的衔接,确保农业科技的协调发展。随着农业和农业科技得到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越来越多,包括企业,社会其他各界都有兴趣投资农业,尤其是农业科技。所以,我们从事管理工作的同志要协调好各方关系,有机衔接国家、地方、部门各个渠道给予的项目支持和资金支持,只要有利于农业科技,有利于农业科技的发展工作,我们都应给予支持和帮助,提供服务,创造条件。国家科委农村科技司初步从1997年开始着手研究编写国家农业或农村科技发展计划,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以及开发研究等方面,统筹考虑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当前支持重点、生产中的关键难题,与此同时要积极拓宽经费渠道、扩大资金支持强度,逐步深化改革,理顺各种关系,不断改善条件,积极开辟渠道,加强科技队伍、科技管理队伍、精干研究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圆满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九五”任务,大踏步迈入21世纪。
(本文为申茂向1997年2月27日在全国农村科技工作通气会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