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自序
古代的回纥人是今天我国维吾尔、裕固等民族的祖先。而回纥又是突厥诸部中之一部。突厥原是其本民族的自称“Türk”的汉文音译。在商周之际,Türk被汉译为“狄”;秦汉时期,又被汉译为“丁零”或“丁灵”。公元4世纪以后,丁灵在汉文史书中又叫做“铁勒”或“敕勒”;又以其车轮高大叫“高车”。铁勒包含了许多氏族和部落,他们分别活动于东起兴安岭,西越咸海的欧亚大草原上。
公元5世纪以后,在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兴起了一个铁勒人的阿史那部。公元552年,阿史那部兼并了蒙古草原上各铁勒部落,建立了统一的大汗国,汉文史书称其为突厥汗国。史书中的突厥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狭义仅指阿史那部,而广义则指所有的铁勒部落。在中世纪,除了阿史那部以外,铁勒人中另一个影响巨大的部落是以药逻葛氏族为核心的回纥部。回纥部最早出现于汉文史书中的时间是公元390年左右。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历史舞台上,突厥、回纥人最强大、最活跃的一个时期是公元6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即中国的隋唐时期。以后,突厥诸部逐渐西移,到公元15世纪以后,他们就分别形成了今天这些操突厥语的民族。中世纪突厥、回纥的历史,几乎是当今分布于东起中国的新疆,经中亚,一直绵延至西亚的土耳其这一带几十个突厥语族的民族都追溯的一段历史,因此受到国际学界广泛的关注。
记述这一段历史的汉文史料十分丰富。在“二十四史”中就有《魏书》、《北史》、《隋书》、新旧《唐书》和新旧《五代史》等。但由于纪传体史书体例和其他条件的限制,这些记载既失之分散,也显得凌乱。在具体的年代、人物和事件的记述上,这些书籍不仅相互之间多有矛盾之处,有的书还自相矛盾。因此在系统和准确性方面,存在很多缺点。
在这几部书之后,宋英宗时,自公元1066年开始,司马光经历19年的时间,奉旨编修了《资治通鉴》,将战国至后周共1362年、16个朝代的历史,按编年体撰成294卷。其中所记铁勒、突厥,回纥的历史,日月明确,前后连贯,取材广泛,记事翔实,因此在系统和准确性方面较前面几部史书均胜一筹。
《资治通鉴》的特点,首先是资料丰富、考订精细。司马光“遍阅旧史,旁采小说,抉择幽隐,荟萃为书”。特别是有关隋、唐、五代的史料,由于距其年代相近,所以前面几部书的作者所见过的史料,凡“稗官野史,百家谱录,正集别集,墓志碑碣,行状别传”,他都能搜罗而至,并经考证对比后而采用。因此该书不仅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而且还订正了前几部书中很多相互矛盾和讹误之处。
《资治通鉴》的另一特点是融会贯通与分析判断。历史事件,大多是头绪纷繁,人物混杂,相互牵扯,因果交织。因此在史书的编写中常常出现凌乱矛盾,众说纷纭的现象。司马光对丰富的史料进行深入钻研,旁征博引,衡量情理,予以定夺,并且用敏锐的眼光和高超的笔法将纷繁的史料剪裁熔铸,条理井然地表达出来。因此《四库提要》评之为“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是毫不夸张的。
笔者自1981年起专攻突厥、回纥史。在阅读整理有关史料的过程中,深感《资治通鉴》为治隋唐五代时期突厥、回纥史最重要的一部书。为了个人学习和使用的方便,遂将其中4至10世纪有关的史料(上起公元389年,下迄公元934年)全部抄录成册。198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张广达教授见到本人的抄录,曾加以赞赏并建议我将其出版。笔者遂于读书与授课之余对这部分史料逐条进行校注,至今已9年有余矣。其中所引用的书籍,多已罗列于本书之后,而所参考的中外专著及论文,则不下数百种之多。
在校注这部分史料的同时,笔者撰写的《回纥史》一书,已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本书的姊妹篇,可以互相参照。
笔者对这部分史料,进行了两方面的处理。一为校订,即参照其他史料,包括突厥文的史料,对其中错误之处予以订正,而有疑问的地方提出存疑,以利将来的研究。二为注释,即将本人读书的体会并综合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成果,简注于史料之后,以利读者对史料的深入理解。史料后所注页数,为中华书局标点本。
本书的编撰虽历经10年,几经修订,讹误当仍难免,望读者指正。
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得到了吴肃民先生的认真指导与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杨圣敏
1991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