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经济学方法、应用与案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低碳经济在国内外大体上都还是一个新概念。低碳经济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理论与实践一同成长、一同进步。虽然各界对低碳经济理念有共识,但对于“什么是低碳经济”很多人却各讲各自的认识和故事。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但没有给予明确的度量标准。具体来说,就是“低”到什么程度才算“低碳”,各界还没有共识。低碳经济是经济形态还是发展模式,或者兼而有之?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有何区别?这些问题一直困扰很多决策者。虽然相关文献日益增多,但相关的深度研究还没有开展。

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理论指导。世界各地的低碳城市实践在如火如荼地展开,都是以自发的、自下而上的方式先行动起来。虽然国内很多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但总体上具有自发性、零散性和尝试性的特点,“学中干,干中学”,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低碳城市建设要求对城市建设和碳排放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只有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相关概念有准确认识,构建低碳城市评价与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构建其理论基础,明确低碳城市内涵、定位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真正将低碳理念落到城市的规划建设实际中。

当前,低碳城市建设实践迫切需要相关理论进行指导,并逐渐系统化。目前,中国低碳城市在理论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实践等方面正处在探索前行的阶段。低碳城市建设要规划先行,城市规划应该承担起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低碳城市发展规划是在特定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下低碳理念及技术与城市空间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对城市进行空间和发展时序的制度性安排。需要对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主要内容、关键要素和实施手段等进行研究。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五省八市低碳经济试点地区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以及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成为国内低碳实践体系化过程中重要的一步。

衡量一个国家(或经济体)是否达到了低碳经济,除了发展阶段这一基本背景之外,核心是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及消费方式三个方面是否具备低碳发展的潜力,同时要考察各国(或经济体)向低碳经济转型所付出的努力。很显然,单一指标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个国家或经济体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为了建立一套被普遍接受的评价指标体系,所选取的指标之间尽可能要相互独立,并具有明确的经济含义。目前,对低碳经济评价方法研究还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国内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一种是利用层次分析法把所选取的指标指数化,赋予权重后加总,以得分的高低排名;另一种是给各指标设定不同的阈值,以是否达到阈值(目标值)为考核标准。本书所建立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的出发点是评价国内城市的低碳发展现状,更多的着力点在对低碳发展现状的相对评价。但考虑到国内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单纯利用相对标准进行评价可能存在局限,所以该指标体系还根据世界低碳发展的实际水平,设定了绝对值的评价标准,以便发达地区能够放眼世界,找出不足。绝对评价标准是对相对评价标准的有效补充。

本书包括理论篇、方法篇、评价篇和规划篇四部分内容。本书的主要思路是在低碳发展国际大背景下对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低碳经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学),并用于国内城市案例研究之中。通过对案例城市进行评价,制订案例城市的低碳发展规划,开发一套行之有效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经济学评价方法,指导中国低碳城市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是中国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研究的领跑者。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英国外交部战略机遇基金(SPF)、瑞士发展合作署(SDC)等相继与该所合作开展“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研究”、“低碳经济的概念及低碳经济区发展案例研究”、“广元市低碳重建研究”、“深化和发展中国低碳城市指标体系与案例城市评价”、“深圳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等项目,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本书的完成起到了巨大推动和补充作用,为本书的理论与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一个平台。我们要感谢以上机构和吉林市、广元市、深圳市、黄石市、德州市、银川市、眉山市、东城区政府对项目实施给予的支持。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负责完成。潘家华所长负责框架设计和理论篇的统稿工作,庄贵阳研究员负责这个项目的协调实施及方法篇的统稿写作,朱守先博士负责项目协调和规划篇的统稿工作,崔玉清博士负责评价篇的统稿工作。具体章节写作分工如下。

第一章:庄贵阳、雷红鹏、潘家华;

第二章:潘家华、庄贵阳、郑艳、朱守先、谢倩漪;

第三章:潘家华;

第四章:王国倩、庄贵阳;

第五章: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

第六章:庄贵阳、朱守先;

第七章:庄贵阳;

第八章:庄贵阳、李红玉、朱守先;

第九章:崔玉清;

第十章:崔玉清;

第十一章:崔玉清;

第十二章:袁路;

第十三章:朱守先;

第十四章:朱守先;

第十五章:庄贵阳、朱守先、潘家华;

第十六章:潘家华、庄贵阳、朱守先等;

第十七章:李红玉、朱守先、庄贵阳等;

第十八章:潘家华、庄贵阳、李红玉、朱守先、李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