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文古籍与西南边疆历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彝族天文与历法

(一)彝汉文献记载的彝族历法

彝族史诗《阿细的先基》说:“三十天叫做一个月,十二个月叫做一年。”彝文典籍《作祭献药供牲经》说:“春三月古神司绿,夏三月耐神司红,秋三月吹神司青,冬三月峨神司白。”叙事诗《三姑娘的遭遇》记载:“一年十二月,到三十晚上,四方桌子上,吃的十二样,喝的十二样,团团坐着吃,喜喜欢欢吃。”《查姆·鲁查姆》记载:“月大月小,月大三十天,月小二十九天,年大年小嘛,年大十三个月,年小十二个月,月亮太阳里头算出来。”史诗《梅葛》记载:“一年有四季,一季三个月”,“一年十二月,月月要生产”,“一年十二月,腊月那月好,一月三十天,初天那天好”。上述诸书,都不是历算书,但记载了彝族历法是以十二属相纪年、纪月、纪日的,一年是十二个月,一月是三十天,一年分四季,每季三个月。

(二)历史上的彝族历法

1.彝族十八月历

彝族十八月历是彝族古代使用的一种历法,其产生的年代尚无确凿证据。彝族十八月历是远古时期彝族先民根据自然现象总结出来并使用的,历法以节令观念为基础,与农牧业生产关系密切。彝族古时曾运用过一年18个月,每月20天,外加5天“祭祀日”的太阳历。全年总数为365天,日、月均有其名称。

18个月的名称为:风吹月、鸟鸣月、萌芽月、开花月、结果月、天朝月、虫出月、雨水月、生草月、鸟窝月、河涨月、虫鸣月、天晴月、无虫月、草枯月、叶落月、霜临月、过节月。一月20天的名称为:开天日、辟地日、男子开天日、女子辟地日、天黑日、天红日、天紫日、火烧天日、水冷日、洪水日、葫芦日、伏羲皇帝日、伏羲姐妹日、寻觅人日、野蜂日、蜜蜂日、出人日、天窄日、地宽日、地缩日。

印第安玛雅人是个以制定出高深莫测的天文历法而闻名世界的民族,他们根据对天象的观测,逐渐掌握了月亮、金星的运行规律,创造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阳历——十八月历。该历法将一年分为18个月,每月20天,另外再加5天的岁余作为禁忌日。玛雅十八月历法的创制时间一般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相当于我国的夏朝时代初期。那时,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已经产生和运用了几千年之久。据刘尧汉先生的论断,“此十月太阳历源出远古羌戎伏羲氏族部落时代,反映了中国文明史远在夏代以前达万年以上,比古埃及、巴比伦、印度更为悠久”。彝族历史上曾有四个历法:“人体历法”“十八月历法”“十月兽历”“十月太阳历”。“十月历可谓是集大成者,运用达万年以上”,那么,彝族“十八月历”的创制和运用,历史就更悠久了。

2.彝族十月太阳历

十月太阳历法是一种比十八月历法更为科学、使用更为广泛的历法。其起源历史较十八月历法要晚一些,但也有数千年的历史。

彝族十月太阳历法将一年分为十个月,用土、铜、水、木、火5种要素,分别配以公、母来表示:一月叫土公月,二月叫土母月,三月叫铜公月,四月叫铜母月,五月叫水公月,六月叫水母月,七月叫木公月,八月叫木母月,九月叫火公月,十月叫火母月。一年10个月,一月36日,一年10月终了,另加5~6日的“过年日”置于岁末。过年日通常为5天,每隔3~4年增加1~6天。平均每年为365.2422日,与太阳回归年接近。十月太阳历以十二属相纪日,一个属相周为12日,3个属相周为36日为1月。30个属相周360日为1年,年终加5~6日过年日。十月太阳历一年分为五季,每季分为雌雄两个月,双月为雌,单月为雄。十月太阳历的观象,与月亮圆缺无关,只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有关,故名太阳历。十月太阳历在云南彝族、白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中至今仍有遗留。

师有福《彝族文化论》说:“以十进制为基数的十月太阳历,贯穿于整个中华上古文化,现代通用的十天干,殷商及其以前就是用来纪年、月、日的。它以太阳回归周数为准,一干代表一个月,十干即十个月。”“‘十月太阳历’、‘十月兽历’依据太阳移动来确定一年十个月后,又用十兽加以固定,比纯粹用数序纪十个月的称谓先进了一步。因此,我们可以说它是‘十月太阳历’或‘十月兽历’……十兽纪年的彝族十兽历法,十年一次虎年虎月虎日,它与彝族祭祖有密切关系。”

《宇宙人文论》载:“鼠(子)、牛(丑)、虎(寅)、兔(卯)、龙(辰)、蛇(巳)、马(午)、羊(未)、猴(申)、鸡(酉)、狗(戌)、猪(亥)”,彝族用以鼠为首的十二属相推算,彝历年、月、日、时,都是以十二属相命名。彝谚:“天年鼠年首,天月鼠月首,天日鼠日首,天时鼠时首。”《西昌县志》卷十二《夷族志·历法》:“倮夷历法……各倮夷中多有能推之者。每年分十二月,每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日,以月圆之日为中,前半月为明,后半月为暗。每日分十二时……其纪年、月、日、时,不以数字,只用十二地支,周而复始,不以天干相配。所谓十二地支,亦不称子、丑、寅、卯,而称其属相为鼠、牛、虎、兔,如:子年曰鼠年、丑月曰牛月、寅日曰虎日、卯时曰兔时之类。”所以,易谋远说:“这就是彝族属相纪年法的古代历法,也是迄今凉山彝族民间仍然实际通用的历法。”

李亦人《西康综览》记载,凉山彝族用鼠、牛、羊、虎、兔、龙、蛇、马、鸡、狗等十兽纪年。江应樑《凉山彝族奴隶制度》说:“大小凉山中统一地实行着一种历法,非阳历也非阴历,是把一年划分为十个月,每月固定为三十六日,用十二支来纪日……每轮转三十周便是一年,计三百六十日。三十周轮转完后,另有五日不属于任何一周,称为过年日。”

彝文古书有一年12个月的阴阳合历记载,也有一年10个月共为360天的太阳历记载。云南禄丰彝族格桑支系《祭祖歌》里有“一年十个月……半年五个月”的唱词。贵州《西南彝志》和《宇宙人文论》都记载着:“整个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太阳一天行一度,一年余五度。”这一年剩的五度,就是五天的过年时间。《爨文丛刻·解冤经》里记述:“一年三百六十天之内,东、南、西、北四方的神各主管七十二天,东南、西南、西北、东北的神共管七十二天,五个七十二天就是八神所管的三百六十天,其余五天或六天没有谁来管,意味着人和神都休息,过年去了,这也是太阳历以三百六十天为一年的遗迹。”

彝族十月太阳历产生的历史十分悠久,并使用于夏朝,只是后来有了现在通用的阴阳历法后,十月历才逐渐被人们遗忘。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彝族老人知道太阳历法,云南弥勒县箐口村彝族毕摩黄文彩还保存一本彝文古籍《彝族天文起源》,其中即记载有十月太阳历法。

此外,云南小凉山宁蒗彝族自治县一带彝族,除曾使用过十月太阳历法外,还曾使用过一种一年13个月,一月28天的母体历法(或称人体历法)。这种历法的起源与妇女月经28天为一周期有关。此历法一年有364天,它的岁差很大,不是很准确,因此使用不广泛。

《西南彝志·天地进化论》载:最初的人类居住在树上,兽与人同在,人与兽相随,后来哎部族的先知耿诺佐经过长期观察,教会人扎起草把,点火驱走了野兽。此后人类住到了地上,吃草籽树果,穿兽皮,没有粮食吃。人类不懂耕作、放牧和气候,“树木开花时,就叫春三月;树木花谢了,就叫夏三月;树果成熟了,就叫秋三月;树叶枯落时,就叫冬三月”。男女之间不兴嫁娶,知母不知父,跟禽兽一样,后来有一个叫哺额克的人在地上种了五谷,传授了耕种技术,造了犁头耙子,人类才开始兴起了耕牧,并且用纪年树和纪月石来分辨季节、年界、月界。此后将一年分为12个月,四个季节。哎氏族和哺氏族之间,尼氏族和能氏族之间兴起婚仪,互相联姻。洪水泛滔滔,遍地上凡间,鸭头触着天,群鱼吃松毛,水獭吃松果,麂獐的尸体,像木材成堆,虎烂抛白骨,禽鸟填河谷,人类灭绝了,没人祭天地,无人祭祖宗。与三君之女在拜谷楷嘎对歌成婚,生下六个儿子传下彝族中的武、乍、糯、恒、布、默六大支系。

(三)彝族历法文物及宇宙理论

1.十月兽历

彝语东南部方言阿哲颇彝文典籍《尼添些膜查》,流传于云南省弥勒县五山乡彝族阿哲人民间,由箐口毕摩黄文彩传抄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全书有340余行,五言体,从左至右直行书写。经书记述古代彝族毕摩戈施蛮继承前人观测太阳的经验,创造十月兽历的过程:用虎、水獭、鳄、蟒、穿山甲、麂、岩羊、猿、豹、四脚蛇纪年月日。一年分阴阳两截,1~5月为阳年,6~10月为阴年。一个月36天,分上、中、下三旬,每旬12天,一年10个月360天,余5~6天为阴阳交替节(俗称火把节或星回节)或过年日,共计365~366天。

2.母虎日历碑

彝族历法文物。母虎日历碑为石刻古彝文碑,碑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3厘米,碑面粗糙未经打磨。碑文正中阴刻四个古彝文字,意为“母虎日谱”。碑帖两侧用古彝文自上而下书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十二字。碑立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乐秋乡虎街土主庙内墙壁所绘十二兽纪日壁画下的龛台正中。据当地彝老说壁画是附近彝村耳继直毕摩达勒拉塔(汉名杞开富)所绘,碑为杞开富前历代祭司相传监护。现碑已失,刘尧汉先生藏有实物照片。母虎日历碑是彝族历法以十二兽轮回纪日的物证,与十二生肖不同的是它以虎为开头。

3.二十八星宿

主要用于观测天体方位和测定季节,是彝族民间最常用、最熟悉的星宿,因其值日时分别有吉有凶,故彝人常用其来占星象。其星宿名分别相当于汉族的二十八星宿:通经(角)、路堵(亢)、基伍(氐)、基拉(房)、基中(心)、基猫(尾)、武能(箕)、武崃(斗)、武中(牛)、武猫(女)、蒙申(虚)、至初(危)、至本(室)、自曲(壁)、自南(奎)、自轻(娄)、自拉(胃)、自中(昴)、自争(毕)、自猫(觜)、宋僰(参)、毕布(井)、罗鼓(鬼)、姆耳(柳)、农科(星)、斯曲(张)、斯灯(翼)、经去(轸)。其排列共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

4.万物雌雄观

彝族万物分“补莫”,即雄雌。有明显雄与雌生理标志者自然要分,不可想象的是两个相同难分的东西也要分。就一个人的两只眼睛、一对乳房都要分雄雌。一般大者为雌,小者为雄。彝族的万物雌雄观包含了三个朴素的哲学思想:一是万物源于雌雄的结合,雌雄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而成万物的形成和变化;二是宇宙的存在是因为雌雄的平衡存在而存在;三是万物可一分为二,无穷无尽。彝族“一分为二”的万物雌雄观,只是根据自身生存经验获得的知识。

5.五行学说

认为宇宙间存在土、铜(金属)、水、木、火五种基本元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由这五种元素相互作用和变化生成。它与古代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由水、空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和古代印度哲学家认为世界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成的认识相类似。彝族五行学说明显带有中原古代文化特点,彝族最早流行东南西北中五方概念,天上黄道带的星座也被区分为五方星,这是彝汉文化交融的一个例证。彝族五行说源于火塘——“土”(火塘)上烧“木”,木上生火,火上烧“铜”(锅),锅上烧水,五种元素相生相克于火塘中。

6.八方、十方概念

把周围分成八方,这是彝族天文学的特点。八角、八方的特点,几乎渗透到彝族传统文化的一切领域。八卦则又是以八方概念为基础的,这与汉族八卦是一致的。十方概念实际是八方概念的发展,它与八方概念是统一的,只是为了适应一年为十个月的太阳历的需要,一方配一个月,才将八方扩大成十方,在原有八方的基础之上,又增加天上和地下两方,成十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方位概念。

(四)彝族八卦

先天八卦又称“伏羲八卦”,创始于古夷人伏羲部族。八卦汉名“乾、坤、离、坎、震、巽、兑、艮”,彝称“哎、哺、且、舍、鲁、朵、哼、哈”,彝汉称谓不同,而论理相同,都以八卦代表天、地、人和八方万物。彝文古籍记载中只有先天八卦即“伏羲八卦”,而无后天八卦即“文王八卦”。只有八卦而无六十四卦,原因是从西北进入中原的古夷人分支带入“伏羲八卦”,经古戎人周族演化为“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而从西北分支入西南的古夷人,直接继承和保留“伏羲八卦”,从而记载于彝文古籍之中。

《西南彝志》和《宇宙人文论》两部文献叙述了八卦的生成过程:由清气和浊气形成天地,天地发展后产生太阳和月亮,太阳月亮发出光辉,地球不停地运转,随之产生了哎、哺,接着又产生采、舍。哎为父,哺为母,采为子,舍为女,掌管土地四方的运转,一人管一方。哎、哺产生后,五行随之产生,五行中木主管东方,金主管西方,火主管南方,水主管北方,土主管中央。宇宙的四方又起了变化,八方随之形成,即有了哎、哺、采、舍、鲁、朵、哼、哈这一对父母和六个子女。宇宙四角起变化——东北方由鲁子来管,西北方由哼子来管,西南方由朵女来管,东南方由哈女来管。哺变化生水,哎变化生火,采变化生木,舍变化生金,鲁变成高山,朵变成平地,哈变化又生金,哼变化又生木。这宇宙的八方,从中变化出五行,鲁是长男,朵是长女,采是中男,舍是中女,哼是少男,哈是少女。

彝族现在还保留有推算日子和方位吉凶的八卦历盘。八卦历盘由里到外共六层,分上下两盘,上盘包括内三层,主要用于指明方位;下盘是外三层,用于指年、月、日三个时间标志层。从其结构可知,用八卦历盘主要是根据方位选时日,或根据时日选方位,以占算吉凶和命相。除八卦历盘外,还有一个八方圆轮,它作为象征性符号与汉族的八卦符号的功能完全一样,在功能上,八方圆轮是呼天唤地。吼月亮喊太阳,召唤八方众星来保佑福禄威荣、驱赶恶鬼。圆轮总是象征着转动,而转动总是一方面在空间实现,即以八方位做标志,同时另一方面又在时间中实现,就蕴含了白昼和黑夜,寒冬和暑夏,或者月亮的阴晴、圆缺交替。这些都是构成阴阳概念的客观内容。

彝族八卦是以“宇宙八方”观念为基础的,同时暗示八卦是宇宙观念的一种模式。彝族八卦和汉族八卦可能起源于当时对宇宙的理解,只是对宇宙观念的不一致导致两种八卦间的差异。彝族八卦没有形成像汉族八卦那样有主要标志的卦画。汉族八卦进一步精致化了,而粗糙的彝族八卦却保留了其原始形态,因而也透露出较多的原始信息,彝族八卦一直没有卦画正反映了这一原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