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四川水资源需求增长与供给状况预测
一 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预测
(一)未来20年四川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经济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即探索起步阶段(1987~1990年)、拓展实践阶段(1991~1999年)、蓬勃发展阶段(2000年以后),尤其是“十五”时期的发展,四川省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率领全省各族人民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三个转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84.6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7185.48亿元(现价,下同),年均递增率9.98%(按可比价计算,下同),人均生产总值从261元上升至21182元,增长了80.2倍,全省30年来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见表3-1,各阶段的递增率见表3-2。
表3-1 1978年以来四川省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统计
表3-2 四川省各阶段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递增率
2000~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2010年达到17185.5亿元,提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134.9亿元,在2000年基础上翻了五番。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旅游等服务业发展迅速,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4.1∶36.5∶39.4调整为14.4∶50.5∶35.1,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26.7%上升到40.2%。交通、能源、水利、通信、市政、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发展的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318.5万亩,其中“十五”期间完成退耕还林1018万亩,退牧还草3840万亩,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4.8%。外经外贸和利用外资规模扩大,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40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9567元和3236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十一五”时期成绩巨大,2010年全省人口达到9001.3万人(户籍人口,常住人口8042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0.2%(见表3-3)。
表3-3 2000~2010年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注:1.表中生产总值是当年价,年均增长由1978年可比价计算。全省生产总值“十五”计划目标按2000年价格计算是5890亿元,表中所列的6380亿元是按现价经调整后的数据。
2.人均指标、城镇化率是由常住人口计算。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有利条件,化解矛盾困难,科学系统地谋划好未来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四川省开放型经济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关系着全川各族人民群众的福祉,关系着四川省在全国总体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关系着四川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与全国比较,四川省经济总量较大,为全国第8位,指标虽然靠前。但人均指标靠后,排在第24位,综合竞争力相对较弱,居全国17位,仍然处于全国中游水平。四川省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广泛存在,总体上是成都及周边地区明显优于其他区域,而川西北、川西南、盆周经济相对滞后。2010年盆地腹部区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的71.8%、77.5%、80.7%和85.1%。盆地腹部区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2.4%,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见表3-4)。
表3-4 2010年四川省分市、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统计
(二)未来20年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四川省省委、省政府提出奋力推进“四个跨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发展,全面落实“奔富裕、求发展、促和谐、树新风”四项任务的构想。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离不了水资源可持续的供给,为做好供水预测,必须首先研究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四川省在未来1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态势为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年均增长速度继续下降,控制在3‰左右。经济增长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以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四川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了适当调整。到2020年,要实现三步走:第一步,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5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000元左右;第二步,到2015年,生产总值力争达到26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1000元左右;第三步,到2020年,生产总值力争达到47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5000元左右。
按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需水预测方法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南京水科院研究院等有关单位提供的国民经济发展预测指标等研究成果,以及《四川省水资源综合规划》预测成果,并结合四川省2000~2010年的实际情况进行预测。
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水平年为2020年和2030年。
1.人口与城镇化
在2010年前人口年均增长率将在4‰左右,总人口约达到9001万人,城镇人口约3231万人,城镇化率约为40%; 2010~2020年人口增长率约为3‰,2020年总人口约达到9221万人,城镇人口约4426万人,城镇化率约为48%; 2021~2030年人口增长率约为2‰,2030年总人口约达到9407万人,城镇人口约5268万人,城镇化率为56%(见表3-5)。
表3-5 四川省人口与城镇化率预测
2.经济发展预测
到2020年、2030年四川省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38855亿元和69583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5%和6.0%; 2020年、2030年四川省人均GDP将分别达到4.21万元和7.40万元,到2020年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到2030年以后将完成工业化的基本任务,工业需水量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期(见表3-6和表3-7)。
表3-6 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预测
表3-7 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年递增率预测
第一产业增加值2020年、2030年分别达到3675亿元和518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4%和3.5%。第二产业增加值2020年、2030年分别达到20905亿元和3631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9.2%和5.7%。第三产业增加值2020年、2030年分别达到14275亿元和2808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9.0%和7.0%。
2020年、2030年三次产业结构由现在的14.4∶50.5∶35.1分别调整为9.5∶53.8∶36.7和7.5∶52.2∶40.3。
2020年、2030年盆地腹部区的经济总量分别达到31874亿元和57221亿元,占全省的82%和82.2%;其中成都市将达到12390亿元和22880亿元,占全省的31%和32.9%。
表3-8 四川省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变化预测
全省各市州国民经济发展预测见附表3-1。
3.灌溉面积发展预测
灌溉面积发展包括耕地、园地和草地灌溉面积三部分。至2010年四川省粮食产量达到3222.9万t,人均粮食占有量358kg,未达到粮食安全水平395kg的要求,要使人均粮食保持在420~450kg的水平,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发展有效灌面及旱涝保收面积,1990~2010年,粮食的年均增长率不到1.0%,同时要弥补20多年来因建设用地等而损失的近416万亩有效灌面,预测需要新增有效灌面1000万亩以上,使全省有效灌面达到4750万亩。因此,如果要保持四川省的粮食自给率,有效灌面必须随人口增长而相应增长。根据四川省的省情,首先是搞好现有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在巩固已有灌区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的水土资源条件,结合本地区实际兴建的水源工程,发展灌溉灌面。
2006~2015年,主要是贯彻执行《四川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规划纲要》(川办发[2009]50号)新增加灌溉面积任务,包括大、中、小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发展新增有效灌溉面积以及“十五”及“十一五”期间正建中型水库二郎庙水库等灌区渠系配套建设,将新增有效灌面915万亩。其中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新增有效灌面242万亩;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新增有效灌面312.3万亩;小型灌区续建配套新增有效灌面262.7万亩,在建中型水库工程98.1万亩。
2016~2020年,主要是继续完成正建大型武都引水二期、升钟二期、大桥灌区二期、毗河一期、向家坝引水工程一期的灌区建设,新建的小井沟、红鱼洞、黄桷坝、大竹河、白岩滩等骨干工程配套,新增有效灌面292万亩。
2021~2030年,继续完成毗河引水工程、向家坝引水工程、亭子口引水工程的新建灌区,开始建设长征渠一期灌区;并在盆周山区、川西南山区和川面北高山高原区建设一批骨干蓄引水工程,如新坝、八角、天星桥等100多座大中型水库灌区。新增有效灌面684万亩,使有效灌面达到5634万亩,占耕地的63.13%,人均有效灌面从2005年的0.43亩发展到0.6亩。
同时,到2030年全省人工牧草基地灌溉面积增加376万亩,达到624万亩,综上,2030年四川省总灌溉面积将达到6760万亩,其中耕地5634万亩,林果地502万亩,人工牧草地624万亩。与2010年比较,共增加灌溉面积2833万亩,其中新增有效灌溉面积耕地1805万亩、林果地442万亩、人工牧草地586万亩(见表3-9)。
表3-9 四川省灌溉面积发展预测
各市、州耕地灌溉面积发展预测见附表3-2。
4.畜牧业发展预测
四川省是畜牧业大省,生猪等畜禽产品产量长期居全国第一,肉类生产居全国第三位,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四川省畜牧业生产能力将显著增强,2020年肉类、禽蛋、奶类产量年均分别增长5%以上。
四川省畜牧业以养殖生猪等小牲畜为主,预计2030年四川省大、小牲畜将达到13530万头,其中小牲畜11808万头(见表3-10)。
表3-10 四川省畜牧业发展预测
各市、州牲畜发展预测见附表3-3。
二 未来20年各用水部门需水预测
(一)需水标准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需水预测首先在“节水”前提下,制定各类需水定额,不同水平年四川省需水水平将有大幅提高,参照水利部水规总院、南京水科院研究院等有关单位提供的国民经济发展预测用水指标等研究成果,2010年修订的《四川省用水定额》以及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有关要求,四川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定额成果以及2005年、2010年四川省水资源公报实际公布的各行业用水定额,並参考在《水资源综合规划》时分市、州设计的灌溉制度系列等有关成果,拟定各行业平均净需水定额,并考虑用水部门的不同结构、地理、自然环境的差异,采用了不同的净需水定额计算各市州需水量。四川省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需水定额见表3-11。
表3-11 四川省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的净需水定额
(二)需水预测
需水预测按“三生”(生活、生产、生态)需水量进行计算。生活包括城镇生活和农村生活两部分;生产包括第一产业(种植业、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商饮业、服务业等);生态主要指河道外为维护生态环境功能和生态环境(包括绿化、河湖补水、环境卫生)的需水。而河道内生态需水,在计算水资源可利用水量中已经扣除,此处不再单独计算。
经计算,全省“三生”总净需水量,2010基准年为223.29亿m3,2020年、2030年将分别达到316.49亿m3和365.27亿m3(见表3-12)。
表3-12 四川省全社会各水平年净需水预测
再考虑其水量损失,按不同的行业采用不同的水量损失系数(水量利用系数、管网损失率或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各行业、各水平年各市、州毛需水量。
经计算全社会2010基准年总毛需水量为328.44亿m3,需水量为水资源可利用量的38%,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2.6%; 2020年总毛需水量为427.46亿m3,需水量为水资源可利用量的49.4%,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6.4%; 2030年总毛需水量为476.2亿m3,需水量为水资源可利用量的55%,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8.2%(见表3-13)。
表3-13 四川省全社会各水平年毛需水预测
从表中可见2010~2020年水量年递增率为2.67%,2020~2030年水量年递增率为1.08%。需水弹性系数2010~2020年为0.31,2021~2030年为0.18。
生活需水量2010~2030年年递增率为1.43%;一产业需水量2010~2030年递增率为0.44%;二产业需水量2010~2030年年递增率为4.37%;三产业需水量2010~2030年年递增率为5.43%。说明了一产业需水量增长甚微(几乎为零),耕地灌溉面积虽有增长,但靠节水措施的大力推广采用,节约用水量,所以一产业用水量并未增加,换句话说一产业主要靠自身节约用水来发展灌溉面积;而需水量增长较快主要是二、三产业,符合全国、世界的发展趋势。
预测2010~2030年各行业需水的比例也将发生明显的变化。一产业(主要是耕地灌溉)需水比例将由2010年占总需水的63.4%下降为2030年占总需水的47.7%;而二产业需水比例将由2010年占总需水的21.7%上升为2030年占总需水的35.1%,国民经济各产业的需水量更趋合理(见表3-14)。
表3-14 四川省各水平年毛需水比例预测
四川省全社会各水平年分市、州及各地貌分区毛需水预测见附表3-4。
2010~2030年,四川城镇居民生活需水(不包括公共设施)毛定额由165L/人·d增加至174L/人·d,农村居民生活需水毛定额由76L/人·d增加至97L/人·d,工业综合需水毛定额由259m3/万元下降至53m3/万元,其中普通工业需水毛定额由82m3/万元下降至46m3/万元;P=50%耕地综合灌溉由现状基准(以2010年作为现状基准年)435m3/亩下降至357m3/亩;林、牧、渔灌溉需水毛定额均有所下降;另外,建筑业单位面积需水定额以及第三产业万元增加值需水毛定额均合理下降。
从综合用水定额分析,2010~2030年,四川省P=50%保证率条件下,万元GDP耗水毛定额由现状基准191m3下降至68m3,人均综合用水量由基准年365m3增加到2030年的506m3,相当于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说明需水预测成果基本符合变化规律,成果基本合理可信。四川省各水平年用需水指标见表3-15。
表3-15 四川省各水平年主要各行业毛需水指标统计
到2030年四川省总需水峰量值为476.1亿m3,较基准年净增147亿m3。
三 现状供水条件不变情况下的供需矛盾分析
(一)现状供水条件下的一次水量平衡
四川省现状可供水量以2010年实际供水量249.81亿m3为基础,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全省各类水利设施供水能力及各企业自备水源(不增加新工程和新供水措施),扣除不合理开发的水量部分和应有的水量损失,分工程类型计算平均年供水,加上自备水源供水量,得出2010水平年全省可供水量为279.26亿m3,作为一次水量平衡(现状供水条件下的水量平衡)的依据。
所谓一次水量平衡,也就是在2010年(基准年)以现有水利设施及自备水源供水能力与各水平年正常增长的需水要求(考虑按正常的节水措施)组成的各水平年的水量平衡,即所谓“零方案平衡”。为简化平衡工作只作P=50%保证率的代表年来表示。2010水平年全省可供水量及一次水量平衡计算成果见表3-16。
表3-16 2010水平年四川省一次水量供需平衡成果
从一次水量平衡的结果可知,要满足2010年(基准年)全省综合毛供水328.44亿m3的要求,缺水量为49.18亿m3,缺水率为15%。按地貌分区以盆地腹部区缺水最为严重,年缺水量51.34亿m3,缺水率达19.8%,而最缺水区又是盆地腹部区的丘陵地区,年缺水量41.38亿m3,缺水率达24.3%;盆周山区缺水1.95亿m3,缺水率5.6%;川西北高原区和川西南山区基本不缺水;川西南山区由于大桥水库未完全配套,水库水量尚有余水。盆地腹部区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遂宁、内江、南充、眉山、宜宾、广安、巴中、资阳都存在较为严重缺水,缺水率为11.5%~59%,均为水利设施不足造成的工程性缺水。而2010实际年,全省平均降雨量943.4mm,比常年减少3.6%,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减少1.6%,全省缺水比计算值更为严重。
(二)需水预测对供水提出的新任务
用基准年水利设施供水,与各水平年预测的需水量进行的一次水量平衡,反映出了各水平年出现的缺水量。增加供水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建设提出的任务,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四川省各规划水平年一次水量供需平衡见表3-17。
表3-17 四川省各规划水平年一次水量供需平衡成果
从表中可见,如果不再进行水利建设新增供水,2020年全省将缺水148.2亿m3,缺水率上升到34.7%; 2030年缺水量将达到196.94亿m3,缺水率达41.4%。而盆地腹部区仍是缺水最严重的地区。
要求2030年在现状基础上增加供水能力196.8亿m3,相当于现状供水能力的72%,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对水利建设提出的增加供水量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我们必须为此做到未雨绸缪,才能保障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 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
(一)水资源承载能力重要性研究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还应进一步研究四川省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资源压力情况,复核预测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和需水的合理性,研究水资源利用程度和水资源可供水量是否能满足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当地的水资源,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在不破坏社会和生态系统时,最大能够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包括工业、农业、社会、人民生活等)的能力。它是一个随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而变化的综合指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之内,通过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使得区域水资源可以支撑当代人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的用水要求,而且对后代人的用水需求不构成危害的水资源利用方式,水资源利用程度不得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而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能力,通过工程措施获得并能利用的一次性水量。寻求有效治理对策,缓解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的平衡和良性循环,实视人水和谐。
四川省水资源总量2615.69亿m3,扣除河道生态基流和不可能利用的洪水,计入预见期内(2030年)区域内调蓄能力、调入水量和过境水可利用水量,初步估算全省各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为865.14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33.1%。
为反映其承载能力大小,以水量承载指数表示水量的承载能力。水量承载指数,即可供水量或可利用水资源量与需水量的比值,表示现有可供水资源量对需水量的满足程度,只有当水量承载指数大于1时才能保障供水的要求(比值越大越好)。
从利用的总量上看,全省需水按此预测数据计算,预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8.2%,水量承载指数为1.82,理论上可以满足全省2030水平年预测总需水量476亿m3的需要。但是存在水资源可利用量与需水量区域不相适应的情况,盆地腹部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未计入调水工程调入水量和过境水利用量,只考虑增加拦蓄当地径流增加水资源利用量,靠全部利用该区可利用水量是不能满足腹部丘陵区用水需求的,而水量承载指数仅为0.83。在区域内经济社会发达的成都市、自贡市、德阳市、遂宁市、内江市、资阳市2030年预测的需水要求,水量承载指数为0.61~0.72,小于最低要求1.0,当地可利用水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预测水量的需要。除上述地区外的市州水量承载指数均大于1.0,说明当地可利用水资源量理论上可以满足预测需水的要求(见表3-18)。
表3-18 2030年四川省各市州预测需水与当地水资源可利用量比较
需水预测是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基础计算出的需水量,用此需水量确定需要供水多少,未考虑区域水资源可利用水量能否满足需水要求,即“以需水能力定供水能力”,这是人们的良好愿望,人们的愿望还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应根据各市(州)水资源可承载能力以及相应的可利用水量,检查水资源可利用量能否满足供水的需要。反过来复核各市(州)经济社会是否能按预测目标发展,转变为“以供水能力定经济社会结构”,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从而建立和健全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结构体系和合理的用水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手段和措施会不断改进或更新,水资源可利用量也会发生变化,如果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预测的需水要求,从四川省水资源状况出发必须采取工程措施调节水量,从水资源丰富的西部和盆周调水到盆地腹部区,并使用工程措施增加利用当地径流和过境水,来提高水资源的可利用水量,才能提高盆地腹部区的水量承载指数,满足预测需水要求,否则就必须压缩发展规模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水产业以减轻对水资源需求的压力。
初步分析到2030年,四川省已建成都江堰、玉溪河、通济堰、武都引水、升钟水库灌区;拟建的毗河引水工程、向家坝引水工程、长征渠、亭子口引水工程(简称“五横四纵”工程)届时建成,能从青衣江、岷江、涪江、嘉陵江、金沙江新增调水和利用过境水约126.1亿m3进入盆地腹部区,由于调水工程的实施,改变了水资源可供水量地区的布局。虽然此时四川省水资源可利用量仍将为865.14亿m3,水量承载指数仍为1.82,但是腹部丘陵区的水量承载指数提高到1.45,几乎所有市(州)的水量承载指数均大于1.0,可基本满足全省预测需水的要求。从表3-19可知,由于水工程的建设,调整了水量承载指数,甘孜州、阿坝州(已扣除调水)最高为16.56和9.33;德阳、成都(计入调入水量)最低仅1.0、1.01。按流域计算,以水资源三级区套市,分解到各市、州,并考虑拟建引水工程跨流域调水和采取工程措施增加的过境水,进行修正得出各市、州的可利用水量。
表3-19 2030年四川省各市州初步供需平衡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第一,从水资源承载能力角度总体上讲,四川省的可利用水量能支撑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初步估算全省水资源可利用量为865.14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33.1%。而2030年预测总需水量为476亿m3,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55%,仅占水资源总量的18.2%(四川水资源开发利用率18.2%)。总体上讲,四川省水资源可利用量与2030年国民经济发展预测指标是基本相适应的,是能够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要的,发展指标是能够实现的。但由于区域上水资源分布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匹配,特别是盆地区域内缺乏大中型水库,工程调蓄能力差,存在工程性缺水。如果还不考虑调水、不增加新水源工程,是绝不可能满足各市(州)国民经济2030年发展对水源需要的。水资源紧缺的成都市、自贡市、德阳市、遂宁市、内江市、资阳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将遭受严重制约。必须在实施跨流域调水,新建必要的调水工程后,才能改变水资源可供水量的区域不均匀分布,经水利工程调蓄后,提高了盆地腹部区的水量承载指数,增加了水资源可利用量,才能够满足国民经济2030年发展对水量的需求。否则就只能采取必要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水产业,降低发展速度。
第二,从水资源供水能力分析,要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必须通过水工程建设来实现供水。解决此问题的办法:一是还要再增加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和继续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在调水工程实施范围内还必须适当地兴建一批拦、引当地径流的水利工程,才能改变水资源在地区、时空上的分布不均,为此,必须利用蓄洪补枯增加供水,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二是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用水效率,降低用水指标,减少用水量,放缓需水的增长速度,加快建设节水型经济和节水型社会,实现全面节水。三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考虑水资源的承受能力,由于四川省水资源开发利用落后,水利建设欠账太多,调蓄工程不足的现实,特别是盆地区要适度控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或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量水而行。四是对于水资源承载能力已经十分紧张的区域,特别是盆地腹部区(又尤其是成都平原),必须进一步开发盆周边缘山区水资源,还必须修建一些骨干调蓄工程,如李家岩、三坝水库,岷江上游十里铺等水库或增辟水源,如“引大济岷”等工程,调引大渡河水量致岷江,调蓄水量进一步提高盆地腹部区的水量承载指数,扩大盆地区水资源可利用量,才能实现盆地腹部区供需平衡,否则将继续制约这些区域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水资源压力初步评估
参照《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水:治理与创新》推荐的水压力综合评估意见,从区域尺度上对四川省的水压力进行综合分析和初步定量评估,评价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水资源产生影响和冲击的规模和强度,而水压力的大小受自然条件、人口规模、生活质量、经济总量和结构技术条件、污染程度、管理水平、保护力度的影响和制约。由于四川省人口众多,高速的经济增长、加速推进的城市化、长期沿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对其脆弱的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压力,造成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水环境污染严重,水生态失衡,水服务功能急剧下降,水灾害损失加重,已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到人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分析和揭示形成不利冲击和影响的原因,对寻求有效的治理对策,缓解或减轻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巨大压力,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资源压力主要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求以及维持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而对水资源产生的数量上的压力。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庞大的人口生存和发展需求对水资源先天禀赋的压力;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以及社会经济要素空间组合错位而对水资源所产生的压力;三是人类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方式、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同而产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压力。
1.水资源禀赋压力
从水资源的丰缺程度,即人均水资源量和水资源密度两方面来衡量。
人均水资源量,根据1993年国际人口行动(PAI)发表的《持续水:人口和可更新水的供给前景》报告将水资源紧张状况分为四种类型,即人均可更新水资源量大于1700m3/年为富水、1000~1700m3/年为水紧张、500~1000m3/年为缺水、少于500m3/年为严重缺水。因此,以人均1700m3/年作为水资源短缺的标准。
水资源密度压力以每年每平方公里所拥有的可重复使用的淡水资源等于15万m3(相当于年径流深150mm)作为水资源空间压力的临界标志。从而按推荐的公式分别计算各市、州两个压力指数,然后加权平均得水资源禀赋压力指数。
2.水资源的组合压力
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错位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短缺,而且容易引发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因此,选择人口、GDP、耕地潜在价值来计算各市、州的水与人口、耕地、经济匹配压力指数。水资源组合压力以某市、州人口、耕地、经济占全省的份额与它们相对应的水资源占全省的份额之差来表示。
3.水资源利用压力
不同地区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差异,导致水资源的开发强度、利用方式、利用结构、利用效率增长的不同。
水资源开发强度是指某一市、州供水量或用水量与其水资源总量的比值。当用水量与可更新水量与水资源总量的比低于10%为低度压力,10%~20%为轻度压力,20%~40%为中高度压力,超过40%为高度压力。计算规定低于10%,则认为该地区水资源开发强度压力为0。
水资源利用结构压力是指各部门或行业用水量占总用水的比例关系,以农业用水比例大小作为水资源结构合理与否以及衡量水资源压力相对大小的标志,按世界上的水平,以农业用水比例43%作为计算标准。
水资源生产率压力,即单位用水带来的产值或增加值,以世界先进水平,每立方米水创造的生产率为28美元作计算标准。
按上面规定的原则、方法计算的各市州各项指标,计算指数是一个相对数,指数越大说明该区的水压力越大,指数越小说明该区的水压力越小(见表3-20)。
表3-20 四川省各市州的水资源压力指数
从上述分析可知,成都市水资源压力最大,其指数为4.75,属于全省水资源压力最大的地区,其次是南充市、资阳市、德阳市、遂宁市、内江市、广安市、自贡市、泸州市、宜宾市,压力指数2.07~1.05,属于第二位水资源压力大的地区,而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雅安市为四川省水资源压力最小的地区,一般压力指数小于0.265。另从区域讲,四川省盆地腹部区水资源压力指数最大为19.15,而其他区域水资源压力均较小。
4.水压力综合评估
水压力综合评估包括水资源压力、水环境压力和水生态压力。水环境压力指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到水体和水环境中对水体的各种服务功能产生影响而形成的对水质的污染压力。水环境压力主要来自农业面污染压力指数,来自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点污染压力,主要来自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总量。
水生态压力主要是指人类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挤占生态用水而导致水生态系统平衡和服务功能下降的压力,来自土地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水旱灾害、生态用水(水资源过度开采、生态需水、湿地减少等)。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可计算出水环境与水生态压力指数的相对值,指数越大表示压力越大。
水压力评估在水资源压力指数、水环境压力指数和水生态压力指数的基础上,三者平均得出四川省的水压力综合指数,指数越大表示压力越大(见表3-21)。
表3-21 四川省各市、州的水压力指数
从水压力综合指数看,全省平均仅0.192,说明水压力与水资源压力一样总体是不大的,水压力大排前10位的是:内江市、遂宁市、成都市、资阳市、德阳市、南充市、自贡市、广安市、宜宾市、泸州市、攀枝花市,与水资源压力大排前10位的市基本一致。同样,从区域讲,四川省盆地腹部区是综合水压力最大的区域。
通过对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压力指数和水压力指数定性和定量的初步分析,可以初步对四川省各市、州进行水压力的综合评价,并揭示了影响它的根源或原因。水资源压力主要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求以及维持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而对水资源产生的数量上的压力。水压力综合指标分析与前面水量承载能力指数分析的成果基本一致,再次说明了四川省盆地腹部区及成都、遂宁、德阳、自贡、资阳、内江、南充、广安等市是严重缺水区,是四川省水资源承载能力最小、水综合压力最大的地区。其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依据区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以供定需”、“以供定发展”、“以水调结构”。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
水是人类文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是水资源形势非常严峻的国家,四川省虽然水资源总量较丰,但由于时空、地域分布的极不均衡,特别是占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核心地位的盆地腹部区,与我国北方一样是水资源缺乏的地区,水资源形势异常严峻,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我们要看到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水问题正经历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承受着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四大问题的多重危机与挑战。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水资源的可持续承载是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当地的水资源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在不破坏社会和生态系统时,最大能够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包括工业、农业、社会、人民生活等)的能力。它是一个随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而变化的综合指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之内,通过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使得区域水资源可以支撑当代人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的用水要求,而且对后代人的用水需求不构成危害的水资源利用方式,水资源利用程度不得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能力,通过工程措施获得并能利用的一次性水量。寻求有效治理对策,缓解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持水生态的平衡和良性循环,实视人水和谐。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对水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时,一是要分析评价本地区水资源条件和水环境状况,分析它的承载能力有多大,量水而行;二是要承认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在实施规划时必须优先落实水资源配置,做到供水安全;三是要承认水资源是有限的,工业、农业、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相协调,做到有多少水办多少事;四是为了支撑和保障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利用必须留有余地,准确把握水利发展的形势变化,主动应对可能面临的各种挑战。
附表3-1 四川省各市、州国民经济发展预测
续表
续表
附表3-2 四川省各市、州耕地灌溉面积发展预测
附表3-3 四川省各市、州牲畜发展预测
附表3-4 四川省全社会各水平年分市、州及各地貌分区毛需水预测
续表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