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面对当今国际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以及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变化明显的形势,我国出台和实施了“十二五”规划,提出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以期提升整体产业发展水平。江西省萍乡市作为老工业城市,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工业经济发展较快,但仍然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第三产业拉动经济能力不强等问题。虽然该市不断引进新兴产业,但传统产业仍占主体,资源型产业比重过大。2007年,萍乡市经国务院批准,经由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国务院振兴东北办联合下文确定为我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之一,之后充分利用“三张城市名片”(享受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的城市、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核心,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推动城市转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书从循环经济增长理论、公共经济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视角,以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以及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为基准,研究了萍乡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的必要性、转型思路、转型特色和基本特点等问题,并结合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建立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导的资源型城市发展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与分析了萍乡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基本表现与实现程度,并分析了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安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促进萍乡市的产业转型。
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调整的研究背景、历史与现状,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提出了本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第二章在阐述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以及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理论,以及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最后提出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理论。第三章介绍了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状况,界定了何为资源型城市,阐述了资源型城市的界定标准,分析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状况。由于资源的限制,许多资源型城市遇到了如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生态生存环境破坏严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和民生问题日益凸显等问题,迫切需要转型。第四章主要研究萍乡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简述了萍乡市面对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困境,努力探索的出路,即建立“两个机制”——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推动“三个转变”——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向、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协调发展;提出“四个对接”——对接央企、对接外企、对接民企、对接科企,抓项目,其中又把对接央企作为重中之重并发挥金融拉动效应。然后,讨论了萍乡市产业转型的特点。第五章对萍乡市的经济转型进行实证分析,建立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三次产业结构分析、经济发展绿色评价、产业结构及其效益分析和单位GDP能耗比较分析。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萍乡市的经济转型取得了很大成效。第六章研究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经验与教训。国外发展的状况对于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在制订转型计划、人员安置、发展替代产业等方面有所启示;国内的其他资源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为萍乡市的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了一些思路。第七章提出了对萍乡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思考与建议,使用SWOT模型,对萍乡市产业转型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根据增长极理论,提出了萍乡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思路;根据萍乡市的实地工作经验,阐述了萍乡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建议。总的说来,本书内容较为系统、全面、深入,既注重理论构建,又注重实践应用,集学科交叉的独特性、创新性与前瞻性于一体。
本书由陈卫民拟定大纲并负责撰写工作的组织协调。各章的撰写具体分工如下:第1章、第4章和第7章由陈卫民撰写,第3章和第6章由张奇林撰写,第2章和第5章由江耘撰写,全书由陈卫民修改统稿。
本书的撰写虽几经努力,但限于能力与水平,难免有不足与疏漏之处。同时,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研究领域,在实践当中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实践并总结提高。本书的一些观点、理论和方法也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因此,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也期待与我们有共同兴趣的同仁一起交流探讨。
陈卫民
2012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