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与物质欲望:当代中产阶层的消费模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物质文化和物质的意义

如上所述,消费,也即购买和使用物质产品,嵌入于连续的日常行为中,因此得到、使用和交换物品的行为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关系和互动。物质文化的第一层含义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物质”(Lury, 1996: 10-18)。典型的例子是送礼物给家庭成员来表达感情或者加强联系。米勒(Miller, 1998a)对家庭主妇/夫的日常购物的研究认为这是一种自我牺牲仪式的折射,迪沃特(DeVault, 1991)关于为家庭成员做饭的研究将其总结为社会联系和社会性的日常生产,这些研究深化了对嵌入于日常物质产品使用中的社会关系的理解。

物质文化的第二层含义强调物质和人之间的关系,这在日常生活中不那么显著,却可能是研究长期历史变迁和大规模社会变迁的一个窗口(Kopytoff, 1986,引自Lury, 1996)。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物质持续地在表征和传播文化意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宏观层面,物质的意义通过广告和时尚系统被确立及更新,这一过程是由生产者发起的。在微观层面,通过交换、拥有、打理和丢弃等仪式,意义在物质和消费者之间流动(McCracken, 1990)。这个辩证的过程组成了物质的轨迹或者说是“传记”(biographies),用卢瑞的话来说就是体现了“物质拥有社会生活”(Lury, 1996: 19)。每个社会都为物质的循环规定了文化和法律允许的“路径”——什么条件下某种物品可以交换什么、由谁交换、什么时候交换,同时相反的趋势可能导致“越轨”(Appadurai, 1986: 16-29)。在这个意义上,研究使用和欣赏物质产品中的“路径”与“越轨”可以帮助理解隐秘的社会文本和变迁,因为消费是提供给这个世界意义的一个主要机制。

物质文化理论的两个方面不可分离。物质和人之间的关系也被认为类似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因为物质成为意义的载体:“人和物之间的类社会关系将物附属于他们的文化和生活中,连接着过去和现在,调节着直接的人类关系和间接的文化关系”(Dant, 2000);物和人类之间的“互动”满足了人们的欲望,同时也规训着使用者——目的是使得物质产品产生理想的回应(Dant, 2000; Shove and Southerton, 2000)。

除了以上很多富有启发性的概念和视角,一种方法论也隐含在物质文化的理论中:对于期望、拥有和处置物质产品的探究,尤其关于“路径”和“越轨”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证策略。特别地,我们需要调查日常普通的物质产品,因为它们可以“告诉我们大量关于物质所处的这个社会的结构和性质”的信息,故能够揭示“互相依赖和共同决定的程度和张力”,这对于理解消费非常重要(Shove and Southerton, 2000: 16)。这个方法论可以被看作日常生活社会学在物质文化领域的应用。

在以上物质文化理论的启发下,本研究将论述就何种性质和程度而言,人们想要得到、喜欢或者不喜欢、交换以及使用物质产品。相应地,田野调查尤其关注物质欲望、交换礼物以及家庭购物,定量分析也将关注“送礼”行为及其动机,将在实证分析中进一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