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亚洲经济增长与战略调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后危机时代亚洲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经济发展战略是一国为其中长期经济发展制定的规划,包括具体的增长目标,以及为实现经济增长目标而设定的具体经济指标和社会目标。

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只是暂时中断了亚洲经济增长进程,但是并不影响危机之后亚洲经济的继续增长,故而此次危机前后除少数经济体之外,多数亚洲经济发展战略并没有做较大的调整,而是延续危机前的经济发展战略。

一 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判断标准

判断一国经济发展战略是否发生变化主要是当该国内外部环境或条件发生变化时,其经济发展的动力或路径有没有发生改变。

通常一国经济发展动力或路径在一定时期内很少发生改变。这是因为在该时期内,一国往往是以其本国比较优势来选择其经济增长的动力或机制的,当其增长的动力或优势丧失时,该国才会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战略调整,重新倾斜其资源配置,通过新的路径或采用新的动力来实现经济增长。特别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当一国的比较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之前,尽管有可能遭到外部冲击,通常其发展战略难以有较大的改变,但是当一国前一阶段的比较优势已得到充分发挥,此时在遭受外部冲击时,该国往往会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或路径,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也就是说,外部冲击对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起到的是辅助作用,起根本性作用的还是内在因素。当然,外在条件的变化会推动本国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故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国经济发展战略在遭遇外部冲击后会发生较大的改变。

二 亚洲各经济体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特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亚洲诸经济体而言,是一次外部条件发生剧烈变动的危机,不过受此危机影响而导致经济发展战略发生转变的经济体却不是很多,其主要原因是多数亚洲经济体,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原有的经济发展优势并没有因危机的发生而有所变化,故而这类经济体在危机过后仍延续其危机前的增长动力或路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亚洲经济体都没有进行战略调整,有些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优势已经丧失,危机的发生则提供了一次改变经济增长动力或路径的机会,故而这类经济体经济发展战略发生较大调整。

具体来说,人均收入低于5000美元的国家基本上延续了其危机前的发展战略,如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等;这些国家的内部条件并没有因危机的发生而出现较大的改变,其经济增长模式仍旧维持危机前的模式,变化的方面主要是主要经济指标向前推进,比如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贫困率减少等,在产业方面,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加大吸引国内外投资,使经济增长有可靠的资金保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也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规划内容,以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

人均收入高于5000美元但低于30000美元的国家基本上是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或产业增长点,特别是借助这次危机机会,调整过去的发展路径。这类国家的主要特征是处于工业化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时期,也是工业化加速推进时期,而且能否完成这一阶段的工业化任务,也关系到这些国家能否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因而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仍然是确定出新的产业增长点,同时保障市场的稳定性,以支持新产业的发展。对于大国,主要是确定新的产业增长点和保持内外需的平衡。例如中国,逐步调整其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加大对内需的依赖,以此拉动经济增长,同时确立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替换旧产业,以置换出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当然这种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过程,但至少目标是如此。再如马来西亚,提出新经济模式,目的是改变过去经济增长赖以需要的基础或条件,比如发展新产业,促进出口产品升级等。韩国等也在逐步调整其产业,逐步向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但是由于韩国是以贸易立国的国家,很难摆脱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故而这些经济体有可能调整产品出口的结构,很难改变对外依赖的发展模式。

人均收入高于30000美元的国家则主要为适应后工业化而做调整。日本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需求结构,都已经有所“固化”,因而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做出调整有相当大的难度,可能的变化是发展新的产业,同时尽可能通过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难题来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见表1-4)。

表1-4 亚洲经济体经济发展战略变化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全书内容整理。

三 对亚洲各经济体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评价

亚洲经济体能否实现上述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关系到亚洲经济体的未来的长远发展。对于延续危机前的经济发展路径的国家而言,也即人均收入低于5000美元的经济体,实现其危机前的经济发展路径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

(1)保障投资来源的稳定性。低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的瓶颈是缺乏资金,主要缘于自身积累有限和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因而加大对外资的吸引一般会成为这类国家的主要政策目标。近中期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欧债危机的悬而不决和美国经济复苏的乏力,影响全球资金的流动,势必会影响亚洲吸引外资的规模和进展,也会影响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水平。

(2)克服必要的经济发展瓶颈,如基础设施。能否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以满足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也是亚洲低收入国家面临的主要挑战。基础设施需要庞大的投资,需要开拓更多的渠道和资金来源,才有可能完成基础设施规划的基本目标。

(3)消除影响经济增长的社会层面障碍,如腐败等。社会腐败是影响低收入国家经济运行的痼疾,但是消除腐败却有相当大的困难。目前一些低收入国家已经明确提出要治理这一社会痼疾,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如果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些国家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4)良好的外部条件。低收入国家工业化通常面临国内市场狭小的问题,依赖外需是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快速工业化的先决条件。从中期情况来看,低收入国家面临的外部条件也不是完全不利于其工业化进程的。如尽管发达国家市场低迷,但是一些替代发达国家的新兴市场正在出现,如亚洲区内市场和亚洲区外的新兴市场等。因而外部市场对这些国家来说并没有完全丧失。当然,大宗商品价格的高企,尤其是油价居高不下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的水平。能否监控外部环境的变化,以推出适时的经济政策也在考验这些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水平。

人均GDP在5000美元以上的经济体如泰国、马来西亚、韩国等经济体既受低收入水平国家的挤压,也面临上行的压力。他们要保持过去的发展模式,需要进行产业部门的置换,同时需要加大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这类经济体在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中面临更大的压力。但是这些国家仍具备一定的优势条件。比如国内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有利于通过自我调整完成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这一点比低收入国家要好一些;另外,这些国家政策管理水平和经济运行效率也比低收入国家高,同时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和储备的技术人才促使其完成产业结构的转型任务。当然,这些国家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可能仍准备不足,特别是技术和人才方面,加上外部条件波动过大以及新兴产业自身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都不利于这些国家完成经济战略目标。

人均GDP在30000美元以上的经济体如日本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后工业化社会不同于工业化进程中的经济体,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使其难以有较大的调整动力,因而日本的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带有说多于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