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引
距今1419年前的隋代开皇十四年,即公元594年,54岁的信行禅师示寂于长安城真寂寺中。四天后,他的门徒弟子三百余人,护送他的遗骸到长安城南约60里处的终南山脚下楩梓谷口鸱鸣埠的尸陀林中,依林葬法,施舍其尸身血肉给鸟兽。俟其血肉尽后,弟子们又收取他的骸骨,为之起塔供养,并作塔铭碑。此后的许多年中,信行禅师的很多僧俗弟子,或依林葬之俗,舍身血肉;或以火葬荼毗,都起塔附于信行之塔的四周。至唐中期之时,终南山北麓楩梓谷口的这一片林埠之地,已成一处特别而著名的塔林,具“百塔寺”之称。
信行禅师寂后所依的林葬之法,是古老的印度葬俗之一。他生前所倡的头陀苦行、乞食守斋等等,也具有向天竺佛教原状回归的“原教旨主义”倾向。但信行一生最主要的主张和践行,却是“对根起行”——以“对症下药”之方式来施行佛法。这里“根”是众生的根机,“行”是第三阶佛法的实行。基于佛教的末法观,信行认定隋代当“时”已在末法,“处”于秽土,“人”皆为破戒破见的下等根机。因而末法浊世众生,须行第三阶佛法,无论大乘小乘,皆应尊普佛普法,不守一佛一法。那么何谓普法呢?即普敬普信,普佛中甚至包括众生在内。依如来藏说,所有众生身中都蕴有真如法性、佛性真身,将来都可能成佛,所以见面要礼拜致敬,《法华经》说常不轻菩萨就是如此,即使遭骂被斥也不停止。信行自己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强调视人尽为善,视己尽为恶,即“普敬认恶”,这样在僧俗信众中确实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此礼敬又度佛法僧尽,断恶修善求尽,是为普法。信行倡导普法普佛观,从大量经论,主要是《十轮》《法华》《胜鬘》《维摩》《大萨遮尼乾子》等经之中,摘引取录,编成了《三阶佛法》,于末法观基础上分别阐述了第一、第二、第三阶佛法,其重点更在于“对根起行”的第三阶佛法,并与同样基于末法观的净土宗之专尊弥陀佛、念净土经形成鲜明的对比。行三阶佛法的经济基础,是依无尽藏法请求施舍。此法从隋至盛唐达到极高的规模,国家经济或受一定的影响,由此等原因,所以三阶教在佛教内与国中,屡遭攻驳与禁止。
奇怪的是,三阶佛法虽然屡遭禁查,却不能被禁止,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兴起。如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武周圣历二年(699)、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及十三年(725)的敕断。当然,数次朝廷的敕断,与历次帝王中三武一宗之灭法,性质可谓完全不同,只是将其作为正统佛教的异端而加以匡正。敕令中有些是划其专有经典为疑伪、禁止流行不许入藏;有些是毁除无尽藏分散其财(开元九年),再禁其乞食绝谷以外等行为;最后是去除诸寺中的三阶院墙,使这些三阶僧人回归到一般正统僧人活动中。总体而言,三阶教确实是湮灭了,但真正衰落是在会昌灭法和唐代以后。其实,会昌灭法以后,隋唐八大宗派中的多数已一蹶不振,唐以后只有禅宗与净土发达,其余诸宗典籍仍存,而三阶教因教典无存,迄至宋初终至湮灭无闻。
因而,就中国佛教宗派史的意义、八大宗派与三阶教的关系等等而言,仍有很多问题令人深思。三阶教是否佛教史上一个宗派或支派?三阶教虽然没有跻身八大宗派之一,但是实际影响却不在八宗中某些宗派之下,如三论宗等;三阶教与净土宗就其末法观的理论基础而言,甚为一致,但为什么后来净土在中国佛教中居为主流,而三阶则近同湮灭无闻?在今天三阶教的史实揭橥愈益多见之时,如何看待其在历史原境的作用与地位,如何评价与论说?隋唐时的佛教内部与国家对三阶的驳斥禁断,究竟允当与否?如此种种,都是笔者在写作本著、探求其历史事实之时予以思考,并力图有所回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