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变异建构社会身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语言变异的属性

一 语言变异发生的原因

学界一般认为,产生语言变异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语言内部的原因和语言外部的原因。

来自语言内部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因为自然存在的语言都具有异质性,所以并不存在理想中的同质语言系统。语言的异质性体现为存在变异成分是其发生演变的重要因素。这里所说的异质性即语言内部的不平衡性,会引起语言某些单位及结构规则产生变异。

第二,从不同国家的语言环境角度考虑,第二代新移民在其母语习得环境语言的直接影响下,其语言习得状况必然产生变异,这些人所拥有的、变异了的语言状况又促发了该地区的语言变异。

第三,在某个语言群体中,总有个别人在求新、求变的心理作用下,自己创造出新的语言形式或引进新的语言形式,这也可能引起语言的某些变异。

第四,在把现有规则进行类推和泛化的过程中,也会引起语言变异。任何语言规则都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如果把这些规则进行类推,使其包含的语言用法得以扩大,就会引起语言变异。

第五,语言内部结构系统自身组织的调整也可能引起语言变异。出于表达的需要,语言系统会不断要求增加新的语言成分,如新的概念和新的观念等。但是,因为在原有的语言系统内没有现存的、适当的对应形式,这就需要借用其他语言系统的词语,甚至在本系统内创造新词。这些新词语一经引进或者创造,就会以新的语言成分形式得以保留,就形成了语言变异。丁崇明:《语言变异的部分原因及变异种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郭晓燕就引发语言变异的语言外部原因做了比较充分的论述,她认为这类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社会生活的变化引起语言变异。社会生活的任何变化,哪怕是最微小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在语言——主要在语汇中有所反映,因为语言是社会生活所赖以进行交际活动的最重要的交际手段。语言变异在这方面的表现主要有创新词汇、旧词衍生新意、外来语的引进和语音发生变异等。第二,社会阶层、语言集团影响语言变异。社会是由不同阶层构成的,他们有各自的社会习语与表达方式。任何一个语言集团的成员在阐述某一个意思时往往能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达方式,从而引起语言变异现象。第三,性别差异导致语言变异。第四,地域差异引起语言变异。郭晓燕:《语言变异对社会及社会心理的折射》,《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二 语言变异如何被社会接受

语言变异最终能为社会所接受,主要是由于人的语言能力和言语能力受到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人际言语要在特定的社会心理环境中进行,因此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话语信息的传递都要依赖于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心理一方面是指社会的心理,即群体和社会中人们共同的心理;另一方面是指社会影响和制约下的个人心理。社会心理可以说是一个综合体,既是民族文化、传统习惯的积淀,又是社会环境、个人心理的综合。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总是趋近于社会心理。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反映,人的社会心理变化必然使语言产生变异,而语言变异也必然映射出人的社会心理。

(一)接受语言变异的社会趋势——从众心理

从众指的是个人的观点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这种心理是人们寻求社会认同感和社会安全感的表现。在社会中,人们都有一种心理倾向,即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个人也表示乐意接受。这种顺从大多数的心理和个体自愿接受社会行为规范的倾向,是导致语言变异为社会接受的主要原因。从众心理较多涉及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人们的群体性欲望,以及个人作为群体中的一员而希望被群体接受和避免不合群的倾向等,都是导致最终接纳语言变异的原因。

(二)接受语言变异的个性特征——追新求异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得好:“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一般说来,每个人在社会中都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表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其目的是要在他人的心中形成“自我”,表示“卓然独立”。追新求异能使他人更快地注意到自己以达到某种心理上的满足,因为新奇的东西对人的刺激最大,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这种追新求异的社会心理也会促使人们接受语言变异。人们追新求异,喜欢标新立异,追求新字奇字的运用,特别喜欢使用那些伴随物质生活的丰富而产生的新词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人们追新求异的心理加速了语言变异的社会接受进度。

(三)接受语言变异的意念行为——模仿

模仿是指个人受非控制的社会刺激所引起的一种行为,它以自觉或不自觉地模拟他人行为为其特征。这种模拟同样发生在语言变异的接受方式上。很多时尚的词语,诸如“炒鱿鱼”取代“解雇”(sack sb.),“打的”替换“乘出租汽车”(flag down a taxi),“埋单”取代“结账”(settle accounts),“迷你裙”换成“超短裙”(mini-skirt),“峰会”盖过“首脑会议”(summit meeting)等等。这些对生活中出现的语言变异内容从模仿使用到最后的自然使用,都说明了模仿是社会接受语言变异的重要途径。郭晓燕:《语言变异对社会及社会心理的折射》,《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三 语言变异研究的意义

以往的语言学研究关注工具层面的比较多,语音、词汇、语法分析得很细致,讲得也很多,重点都集中于语言工具的成分和结构。研究的问题多聚焦于语言具有什么样的结构,有哪些规则,结构之间有什么联系等。相比之下,这类研究对人以及人们怎样使用语言这个工具的关注比较少,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索绪尔提出了“语言”和“言语”,以及语言现象中的“历时”与“共时”等概念,他对语言特征和语言现象的分析揭示了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的本质。索绪尔以后发展的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也把语言看成是同质的、静止的符号系统,语言同质观在研究语言时追求静态的平衡,追求没有差异和混杂成分的语言材料,重点研究抽象的、人类共有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规则”。这种针对真实语言交际中根本不存在的语言的研究,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性、语言的变化和变异、语言的互动和交际。

语言变异理论注重研究在真实社会环境中使用的语言,具体分析语言的不同和变异,认为语言不是一种同质的系统,而是一种异质、有序的结构。语言变异观的产生和发展大大丰富了语言学,特别是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对语言学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第一,语言变异理论是对语言的社会本质认识的深化。它对语言提出了一种更为细致的,同时又更为广阔的概念,是在索绪尔重视研究语言内部同质系统的基础上提出的发展语言系统的异质性研究。变异语言观认为:作为社会交际和认同工具的语言,既有很强的同一性,又是存在多种变异形式的有序系统。这种语言观,弥补了对于语言的同质性单方面认识的局限,大大丰富了语言学理论,是人类语言观的一次带有革命性的飞跃。

第二,语言变异理论是对语言研究方法的革新。它重视收集和分析活生生的使用中的实际语言材料,而不是任意选取或编制的语言例证。在收集语料的方法上,拉波夫等语言学家尝试和实践了不少方法,这些探索为客观描写、解释、认识语言提供了科学手段。此外,语言变异理论能够量化语言变项(语言的发音、词汇等方面的变异形式)和社会变项(说话人的社会阶层、年龄、性别等),然后进行计量统计分析,探究两者的相关性采用这种方法,既可以观察和描写语言使用中的差异,又可以有效地归纳和发现语言变异的规律。

因此,语言变异理论相比于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都具有更进一步的研究价值和更深层次的意义。

四 语言变异的研究现状

最先从方法论角度认识语言变异现象的是社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奠基人拉波夫(W. Labov)见书后人物注释2。,他主张应从社会文化分层研究社会中的语言变异。1964年,拉波夫完成了在纽约市百货大楼中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变项r的调查。他这项旨在探究语言变异与社会阶层、性别和年龄等一般参数关系的研究所采用的分析模式,至今仍为众多的社会语言学家所效法。此外,拉波夫与他人合著的《语言演变理论的经验基础》一文强调要把语言放到社会环境中去研究,具体地分析语言的变异。拉波夫认为,语言不是一种同质的系统,而是一种有序异质的结构。“有序异质”,这是一种新的语言理论模型,可以具体地分析语言的变异以及它在结构中的地位。有序异质理论开始把语言放到时间和空间的运动中去研究,以显示语言与社会、共时和历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进入20世纪,许多西方语言学家开始对语言变异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提出了颇有见地、异彩纷呈的见解与理论。其中成就较高的有以其有关语言变异的理论而闻名的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斯(J. R. Firth),他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主张把语言放到语言交际的环境中,联系使用场合进行研究,同时对多个限制性语言构成的语言变异系统予以阐明。除此之外,还有强调探索社会成员个人的语言变异问题的加拿大学者唐尼斯(W. Downes),着重探索民族、种族、阶级、社会集团、性别、地域等因素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英国学者特鲁吉尔(P. Trudgill),认为重点应放在语言的地域差异、社会阶级变异、文体变异等几个方面的美国学者费希曼,把语言变异的研究与说话人的社会网络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J. A. Fishman)米尔罗伊(L. Milroy),潜心于语体变异研究的贝尔(A. Bell),等等。

中国的语言变异研究起步较西方晚了几十年。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陈松岑见书后人物注释3。教授在1999年出版的《语言变异研究》,该书对语言的本质、语言变异理论及研究方法论几个方面作了比较深入和开拓性的研究,是中国目前研究语言变异跻居一流的理论著作。此后,语言学界研究语言变异的学者逐渐增多,对语言变异的理解也呈多样化状态。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一,北京语言大学的施春宏教授把语言变异定义为“随着交际要求和结构功能的变动,语言现象和语言系统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出现变化,它展示了语言动态性的本质特点”。他指出,“变异不仅指语言现象、结构要素形式的出现和退隐,更主要是指语言现象、结构要素关系的调整,因为每一个语言现象、结构要素形式的变动都是由关系的某种变动引起并体现出这种关系的变动”。

第二,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郭晓燕教授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出发,把语言变异定义为“同一种语言,如果语言的使用场合、交际对象以及情景不同,那么语言形式和结构上也会有差异。这种具备同一社会特征的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使用的同一语言所发生的语言变化形式称为语言变异”。

另外,语言学界还有一些比较有名的学者,如沈家煊见书后人物注释7。、伍铁平见书后人物注释13。、林小平、张辉等也都就语言变异发表过相关的论述,但这些论述归纳起来都表达了一个核心观点:语言变异是指偏离了语言常规的语言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