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设计服务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一节 创意设计产业发展趋势
一 创意产业的概念
创意产业较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报告,该文件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依据该定义,创意产业具有四大核心本质,即重点强调个人的创造力、受知识产权保护、具有文化内涵以及对财富的巨大创造能力。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
创意产业,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产物,是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型经济形态,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经济活力、城市功能和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当今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创意产业是人的智力、思想、技术、创造力在产品中的体现,许多创意工作已经形成了一种产业业态的形式。创意产业的高附加值和高渗透性使得创意产品呈现智能化、个性化和艺术化等多方面的特征。
从国际上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丹麦、荷兰、新加坡等国都是创意产业的典范国家,它们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创意产业在国外发展了十余年,但在我国近几年才得到认识和重视。我国创意产业起步较晚,目前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还比较低,但因其对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巨大作用,越来越为政府部门和经济学者所关注。从当代世界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来看,作为知识高度密集、高附加值、高整合性的产业形态,创意产业对于当前以及未来中国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必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创意产业与设计产业分类关系
按照创意产业的基本概念,设计产业包括在创意产业中。从这两个行业的主要构成看,二者交集的部分很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论述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成及分类,认识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差异,有助于明确设计产业的行业构成。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源于创意产业理念的提出。英国是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理念并率先进行经济实践的国家。此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以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划分标准为依据,制定各自的产业发展框架。但是,各国国情、文化环境、发展保护角度不同,具体的产业划分的范围也不同。1997年,英国政府率先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将其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行业活动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13个方面的内容。各主要国家关于创意产业的行业分类如下表。
由表3-1可以看出,各国的创意产业在主要行业的构成上具有很大的一致性,这些行业活动的性质基本是一致的,主要包括文化艺术、设计、广播电视传媒服务、艺术品拍卖、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服务等。
表3-1 使用“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和地区的行业范围与分类
在我国,提出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产业发展增长点的主要有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较为发达的城市,国家并未就创意产业研究制定相应的行业分类标准,在此情况下,几个城市在创意产业的划分上做了许多探讨,借鉴国际上一些国家的划分类别,结合本地的实际提出了各自的创意产业行业范围,尽管各有差别,但总体上反映出与国际各国创意产业划分的行业相近的行业构成。
2006年,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制发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在这个标准中,明确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这个标准的分类原则除了依据北京市政府关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要求外,主要是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为基础,根据文化创意活动的特点,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各相关类别重新组合,同时,在行业分类标准制定中,借鉴国内外已有创意产业(包括版权产业)研究的成果,在实际确定的行业构成中包含了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产业的主要行业,如广告、设计、出版、电影、电视、音乐、软件等行业都包括在文化创意产业范围,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和核心。这个标准参考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产业分类标准,考虑国际产业分类标准(ISIC)与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的衔接,从而保证《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在国际上的可比性和实际运用中的操作性。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的82个行业小类和6个行业中类确定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统计范围。具体分为9个类别:①文化艺术;②新闻出版;③广播、电视、电影;④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⑤广告会展;⑥艺术品交易;⑦设计服务;⑧旅游、休闲娱乐;⑨其他辅助服务。从分类方法上,该标准将文化创意产业划分为三层。第一层根据部门管理需要和文化创意活动的特点划分为上述9个类别。第二层是按照产业链和上下层分类的关系分出27个中类。第三层主要是文化创意产业具体的88个行业小类。
具体行业详见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表(表3-3)。
表3-3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①“∗”表示该行业类别仅有部分活动属于文化创意产业。
②类别前加横线“——”表示行业小类的延伸层。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是中国内地发布的第一个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标准。从知识经济及知识产业划分所关心的产业构成看,《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同前面论述的信息产业、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一样,总体上体现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体现知识成为核心的经济要素、知识的生产和创意的激发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的特点。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在研究评价这项标准时从五个方面概括描述该标准所反映的知识经济的特征:①从创造者、策划者、设计者的角度出发,强调个人创造力在开发和运用知识过程中的价值;②从产品自身的文化内容出发,反映知识经济浪潮中以网络高新技术、互联网与数字化为基础产生的数字类产品的文化价值;③从知识内容、市场权益出发做出的分类理念,它高度关注知识产权的归属,如版权产业就是与美国这个版权大国的国家利益有着密切的关联;④关注文化产品的传播方式,突出各类中介组织的活动和广告等传播手段的作用,体现了注意力经济、眼球产业的特点。⑤关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体验者,强调产业满足人们精神性、文化性、娱乐性、心理性需求的特质,突出文化消费、文化体验的社会及经济价值,具有体验产业与休闲产业的特点。本文认为,这几点特征也是本文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考虑。但是在肯定这个概念的同时,从具体的产业构成上就知识产业而言依然存在行业取舍的问题。
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的具体划分看,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与文化产业分类标准的关系有必要加以说明。文化产业的行业划分为9个大类、24个中类、80个小类,文化创意产业划分为9个大类,27个中类和88个小类,这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范围比文化产业更宽(差异详见表3-4)。
表3-4 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分类对比
从表3-4可以看出,一是创意设计产业在反映技术对需求的带动作用方面对行业覆盖更广;二是文化创意产业包含设计服务的类别,其中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内容。在设计服务类别中更能反映产业经济所强调的智力、创意活动、产业属性的特点。
三 创意设计产业与设计服务业
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规定的文化创意产业分类中,“设计服务”为其中一项,涉及建筑设计(工程勘察设计产业)、城市规划(规划管理)以及其他设计(其他专业技术服务)。从上文的表3-1和表3-2中可以看出,国外以及我国地区的创意产业分类中,绝大多数都包含了“设计”。可以说,创意设计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3-2 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创意产业分类
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但是,设计的存在仅有艺术与技术是不够的,必将进入更广泛的文化层面。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语境下,设计成为它的核心内容之一。尽管“设计业”从属于文化创意产业,但它与组成文化创意产业的其他部分相比,在本质、形式与运作方式上都具有较大的差别。
创意本身是文化发展的原动力,而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创意设计构成产品附加值的主要来源,是形成知识产权的重要手段,同时构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创意设计产业的基本概念,是以艺术创意为核心、围绕文化艺术领域与制造业、服务业为服务对象、提供文化服务贸易增值与产品附加值服务的文化创意产业类型。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率先发现了新“创意设计产业”的特征和发展端倪,感受到了设计产业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和经济所带来的巨大改造和增长潜力,纷纷提出“设计立国”概念,并制定“设计在内,制造在外”的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今天,创意设计产业已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流和引擎。
目前,从国际上看,“创意设计产业”尚未达成标准统一的称谓,所包括的活动内容也各有不同。例如,我国的北京和上海地区的设计服务包括室内装饰工程勘察设计、住宅小区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工程勘察设计等工程勘察设计产业、城市规划管理和其他专业技术服务(如研发设计、产品设计、传统与现代手工艺设计等)。然而,英国则将广告和建筑列在设计服务之外。
创意设计产业涵盖从产品与服务的文化定位、功能研发、形态设计延伸到市场销售推广的全过程,包括工业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展示设计、服装设计、现代手工艺设计等学科领域,同时逐步跨界延伸至时尚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城市形象设计、新媒体设计、公共服务设计以及文化艺术作品的衍生产品创意设计等相关领域。可以说,创意设计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有活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门类之一,涉及几乎所有产业和文化艺术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极强的增长潜力。
四 我国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
创意设计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环节,一方面涉及电影、电视、广告、网络、出版、软件、通信、会展、建筑、服装、工艺、游戏等诸多产业领域,直接推动具体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具有高知识含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三高两低”的现代产业特征和优势,贯穿文化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成为促进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引擎。
1.我国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一,艺术创意设计教育快速发展。在过去的“十一五”时期,我国艺术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规模迅速增加。改革开放数十年以来,艺术设计教育为社会培养了近千万的艺术创意设计人才,成为中国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
第二,近几年来,全国较大型的各类创意设计展览、会议、艺术设计评比、学术研讨活动频繁举办。每年有近万人次的创意设计产业相关人员到国外参访考察,这些都为我国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外交流基础。
第三,创意设计专业机构和大企业中的创意设计部门,作为创意设计产业的核心力量,正逐步成为推动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主体。近几年来,例如海尔、海信、美的、联想、华为等制造业与科技型企业,一些大型服务业企业纷纷成立了自己的设计研发机构,它们具有很强的设计创新能力,并与国际知名设计机构合作,在提升产品与文化服务贸易的创意设计价值方面,发挥了带动作用。
第四,创意设计业态构成呈现多样化的状态与趋势。其中,自由职业的个人设计师工作室和中小型专业创意设计公司尤为引人注目。其特点是规模小但是相对灵活,市场化意识强,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较小等。这两类创意设计业态成为目前我国创意设计业富有活力的新生力量。
2.我国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优势
我国的广告设计和工业设计相对发达,特别是广告产业领域的平面设计、影视制作是中国设计行业的先驱;而工业设计后来居上,在汽车、家电、家具等行业成绩喜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深,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空前繁荣;服装和纺织品行业拥有庞大的生产能力和消费群体,设计是时尚消费的重要推进力量;工艺美术品是我国的传统行业,产值在文化产业中占有较高比重,传统手工艺、珠宝首饰设计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广阔市场,这为创意设计的产业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发展空间,有利于庞大消费群体的形成。作为经济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等地区形成第一序列的创意设计中心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相应的创意设计的发展水准和规模已逐步接近国际水平,成为中国设计行业的领头雁,构成本土设计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沿。
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由原有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产业转型,技术创新、设计创新成为转型的重要利器。在工业设计领域,政府主导、企业合作建立的工业设计促进机构已在全国各地建立,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以及各省市工业设计行业组织已成立16个,工业设计机构开始形成并呈现经营模式多样化的趋势。沿海和中部地区积累了较大规模的IT和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优秀的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推动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界面设计与国际接轨。
3.我国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诚然,我国创意设计产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但是,其发展中存在一些隐忧:我国许多企业的产品在创意设计上缺乏原创力,往往是国外有什么新产品,企业就依葫芦画瓢,照单全收。具体体现在产品创意设计缺乏理念、创意设计团队相对薄弱、创意设计教育相对滞后。
文化产业的核心包含人文性、原创性的设计理念,而并非单纯依靠高精尖工业技术和密集劳动力促成。欧美和日韩在众多设计领域遥遥领先,特别表现在工业设计、交互设计和数字技术设计等方面;而我国长期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由于缺乏独立的知识产权,无法实现产品的高额附加值,成为全球创意产业的加工基地,亟待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
我国整体设计行业较长时期停留在“品牌代工”阶段,造成深刻的产业依赖性。我国制造业庞大却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底层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忽视创意设计,丧失自主知识产权,产业链中的设计环节日趋弱化。诸如工业产品设计、工艺品设计、玩具设计、服装设计等传统行业长期处于模仿或贴牌生产,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创新能力极弱。
长期以来,本土“设计”被定位于服务性行业,企业普遍重视市场与技术,而轻视设计、创意。这种战略定位和生产模式无法获得与国外企业持久抗衡的竞争力。相应的设计市场机制的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乏力导致设计抄袭、模仿现象严重,设计投入少和设计水准低也使中国设计创新乏力。
4.我国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趋势
培育和发展创意设计,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逐步搭建沟通创意与技术、思想与行为、文化与科学的桥梁与纽带。同时,加大设计创新与产业融合,推进“中国创造”的发展,将形成强劲而持久的产业竞争力,有效提升产业地位,并创造大量创新型的就业岗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因此,构筑具备高度的想象力、充分的创造力和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的创意人才资源成为产业发展的基础课题。
同时在市场环境中要逐步建立健全设计管理体制。设计行业具有极强的知识原创性,需要尊重和保护创意设计的知识产权,设计行业标准与准入资格审查制度也应该逐步建立健全。
并且,本土创意设计实现从低端OEM(代工生产)走向ODM(委托设计)进入高端的OBM(自有品牌),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可服务于产品创意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使之成为企业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协同化、虚拟化和智能化设计与管理的平台。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产品设计质量、内在品质,以及增强企业快速而持续的创新设计能力。
五 世界城市的构想与设计之都的建设
2009年12月,北京提出了“瞄准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在建设世界城市进程中,发展其创意设计产业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同时,也是将北京打造成世界设计之都的重要保证。推动北京市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必须完善产业政策,立足政府引导;实现产业升级与转型,促进经济发展;依托人才优势,发展高端服务业;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树立北京城市形象与文化品质;提升首都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国文化的主张。
1.北京现代服务业中的创意设计产业
(1)服务业为主导的北京经济结构
北京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与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和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不同,后两者的设计发展与南方家电、家具、玩具、汽车等工业的发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北京地区以软件、信息服务、研发为主的高新技术服务业为主,发展以移动通信、计算机及网络、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生物为主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因此,北京的服务业结构以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
现代服务业是现阶段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北京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居于全国领先地位。2008年,北京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以下称地区GDP)的比例高达73.2%,已超过了2006年世界发达国家平均72%的水平。2007年,北京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达到71.1%,已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08年,北京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例高达51.7%,已超过理论上界定的反映后工业社会特征的新服务经济标准。从而在我国的省级区域和国际大都市中率先迈入新服务经济行列。
(2)创意设计产业成为北京经济新的增长点
北京现代服务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成为北京经济支柱之一的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既是技术、经济、文化的交融,又包含了城市的创造力和文化底蕴,是一种高风险、高附加值、资源节约生态型产业。以2007年为例,北京市服务业占GDP比重达72.1%,而以创意设计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实现产值4372.8亿元,占全市服务业产值的68.05%,数据显示,2006~2011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1.9%,高于全市GDP增长率7.5个百分点。2011年上半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938.6亿元,占全市的GDP比重为12.6%,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长点。
实际上,北京现代服务业不仅已进入国际前列,而且正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服务经济全面转型。2005~2009年,北京市GDP累计增长74.4%,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累计增长高达109.8%, 2004年,北京市工业设计产业的产值为100亿元,从部分设计企业反馈的情况看,其中约40%的设计收入来自北京市工业企业。因此,北京市工业企业在工业设计上的投入达到了40亿元。创意设计产业成为拉动首都经济的强大引擎。
(3)北京创意设计产业的规模化态势
2005年,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到2006年的《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07年的《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2009年广泛征求意见的《北京市关于支持设计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草案》, 2010年的申办世界设计之都和《北京市促进设计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的公布。随着北京市政府对创意设计产业的认识不断深化,不仅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而且市政府还直接参与,切实促进北京设计产业的建设发展,使北京设计创意产业呈现规模化的态势,成为除上海、广东地区外国内设计力量最集中的地区。
据统计,近年来,北京市创意设计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形成了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工业设计、集成电路设计等优势行业,涌现一批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和一批高水平的专业设计机构。截至2009年底,北京现有包括工业设计在内的各类设计院所、设计公司两万多家,在北京的联想、方正、恒基伟业、LG等一批高科技企业和跨国公司都建有独立的工业设计研发部门。设计从业人员约25万人,其中工业设计产业从业人员已达10万人,设计产业服务收入超过800亿元。在设计教育方面,北京开设设计专业的院校达112所,在校生3万余人,有3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业设计类专业;此外,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751时尚设计广场等一批产业集聚区正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已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内权威专业设计大奖。随着国际设计机构和企业大量涌入,制造业升级、国内设计需求不断增加,2010年,北京还成立了首家中国设计交易市场,以提升设计产业、打造世界设计之都。
2.推动北京市创意设计产业发展
目前,国际公认的世界城市无一不是世界设计的中心。因此,打造北京设计之都,必然成为北京总体发展战略。同时,北京创意设计产业的现状及其蓬勃的发展势头,也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设计协会申请国际“设计之都”称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在以工信部为首的11个国家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后,北京市人民政府在10月12日批转了市科委《北京市促进设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用5~10年时间,推动北京成为全国设计核心引领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设计创新中心,将北京建设成为世界设计之都”的发展目标。2012年北京已获得设计之都称号。
(1)北京创意设计的阶段性特点
北京设计资源汇聚。作为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都,北京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50年的建都史,拥有故宫、天坛、长城等6处UNESCO世界遗产、8个UNESCO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各类不可移动文物3500余处。
北京还是中国科技创新之都。目前,北京拥有全国1/3的国家级科研院所、实验室和技术中心,科技人员47.3万人。被誉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以联想、普天、华旗、水晶石、新浪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高素质人才超过百万。
北京也是中国教育的中心。全市有以中国最优秀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80多所高校和100余所科研机构,在校大学生、研究生80多万人,各种学历教育、进修及培训超过54万人,外国留学生近3万人。其中,开设设计专业的院校(机构)112所,每年近万名毕业生加入设计行业。清华美术学院在中国最早开设工业设计教学,中央美术学院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009年度全球30所最佳设计院校之一。
北京更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全市有国家图书馆等47座公共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等156座博物馆和84家影剧院、6座广播电视台。245家出版社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全市互联网用户已达到1100万户,网民和网站数量均居中国首位。北京是世界国际交往的大城市。北京还是全球前10名的国际会议城市,每年举办的国际会议5000余个,国际展览超过240个。
北京市创意设计产业生态繁荣。北京的创意设计氛围在全国最为活跃,创意设计产业链条十分完整,产业生态非常繁荣。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设计在北京崛起。当时,全国80%的高端印刷品都产生于北京,全国各地的品牌都来这里寻求最满意的包装。设计师李红兵对此评价说,因为对外开放早,吸收的先进东西多,北京不仅拥有先进的设备,还有先进的管理模式、经营模式。
随着时代变迁,创意设计概念变得普及而宽泛,并对各行各业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以建筑行业的创意设计中的地标建筑为例,北京的创意设计理念无处不在,“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国家图书馆二期等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成为全新的景观;奥林匹克公园、地铁10号线、地铁4号线等充满现代感的设计给市民带来新鲜体验;798艺术区、宋庄艺术区、南锣鼓巷等创意街区使旅游和艺术得到双赢。
设计产业推动经济转型。近年来,北京市一直致力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北京市将创意设计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点。2006年以来,北京关停或搬迁了一部分耗能、耗水和排污多的企业,利用一些废旧厂房,建成DRC工业设计基地、798艺术区、二通厂动漫游戏城等30个设计产业集聚区,汇集上万家企业,生产总值占全市的4.6%。与此同时,北京将年产3154万吨钢的首钢迁出北京,其工业遗址建设成为设计公园;将生态退化的永定河,建设成为绿色生态走廊;已有超过3000辆电动汽车在北京运行。
北京着眼于全球的战略布局,在全球制造业服务中,积极寻找世界城市的定位和资源配置,增强话语权。而设计是从制造业中分化出来的,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特点,是现代制造业中的高端部分。设计是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北京市无论是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还是园林设计等其他设计领域,都起着引领作用。
(2)立足市场,引导完善北京创意设计产业政策
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支持。为推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建立规范的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和统计体系,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制定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该标准包含了“设计服务”大类,设计服务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支撑力量,从行业规模、行业产值、行业人才队伍、创新辐射带动城市发展方面,勘察测绘设计产业在推动文化软实力上要有更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立足于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立足于产业发展自身特有的规律,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吸引全社会资源向文化创意产业集聚。该政策共计7大部分,分别是“放宽市场准入,完善准入机制”“支持创意研发,鼓励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营造创意环境”“加大资金支持,拓宽融资渠道”“拉动市场需求,促进内外贸易”“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实施人才兴业,强化智力支撑”。政策对于勘察测绘设计行业文化建设、行业自身发展有着极为明晰的外部环境,也势必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北京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已从培育引导期转入全面繁荣发展期,成为全市服务业中的第三大支柱产业,成为首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亮点。从结构上看,北京创新创意行业快速增长,文化内容产业活力有所显现;从布局上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高度集聚,新兴区域发展态势喜人;从资源上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资源转化利用效果初显,潜力巨大;从需求上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消费双放量。
2011年全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9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北京市发展创意设计产业的政策支持。要发展创意设计产业,就需要政府完善法规、政策,通过在企业财政扶持、人才激励机制、保护知识产权、开展国际合作方面建立健全的机制,使政府控制和主导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进度、发展重点,引导和推动北京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目前,《北京市促进设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从目标定位、提升产业竞争力、市场建设、人才建设、组织保障等九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2010年6月2日,北京市通过《全面推进北京设计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强调要在北京实施“首都设计创新提升计划”,并成立“申都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设计之都”。“首都设计创新提升计划”将利用三年时间,培育设计产业50强企业,建设3~5个设计产业集聚区,到2012年,设计产业服务收入突破1300亿元。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融合了较多创意元素,符合上述设计产业范畴,北京市打造“设计之都”,为这些设计产业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011年,中央提出“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北京市通过了《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确立了“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宏伟目标。一方面大力弘扬“北京精神”,努力在认知、践行、引领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在文化体制和文化产业方面进行改革,培养文化企业和文化人才,推动文化创业产业发展,大力建设公共文化体系。
(3)实现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
建设世界城市目标的提出,对北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创意设计产业作为生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成员将发挥重要作用,到2012年,设计产业收入突破1300亿元。正如英国约翰·霍金斯说,21世纪的任何产业都将是创意产业,创意和创新无所不在,并将成为一切产业的核心。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一方面,通过设计服务,使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化方向发展。2008年,以现代汽车、奔驰汽车等为代表的北京现代制造业实现增加值832.7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7.9%。但通过对制造企业的调查可以发现,要进一步提升北京制造业的竞争力和集约发展水平,将现代制造业由“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还有待通过设计提升产业到达价值链的高端,因为设计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自身的服务所得到的报酬,更体现在通过设计为企业所创造的高附加值上。另一方面,在第三产业中,进一步拓展现代服务业,加快设计、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结合北京特点和优势,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工程勘察设计、规划设计等一批产业规模较大、集聚效应明显、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设计行业”。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工业设计为代表的设计创意产业不仅是北京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由于它在企业、市场中的特殊作用,在提高设计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设计技术和设计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方面,能够结合设计新技术的发展及行业应用特点,不断创新设计产品和服务,帮助北京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依托资源优势和制造业空间布局,设计创意产业将优化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积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互动发展,由此扩大设计创意产业服务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促进北京城市经济的发展。
(4)依托人才优势发展高端服务业
从伦敦、纽约、东京、巴黎四个世界级设计中心发展来看,“创意设计产业”的高地形成,必须是该国家最集中、最发达、最先进的高教育、高科技、高文化、高人才地区。北京汇集了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了大量的人才,高新技术的发展在国内居于最高水平,在抢占全国创意产业中心城市地位,进而发展为国际设计中心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多渠道设计教育,培育人才资源。一是加大政府对创意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加强北京高等院校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鼓励产学研联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型设计人才;二是发挥社会力量,利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增加设计教育投入,如开展企业与院校的合作。企业为指定设计项目投入一定经费,学生得到实际锻炼,企业获得更多的创意,实现企业与院校的双赢;三是注重人才培训,树立“终身培训第一”的理念。
认定专业职称,建立人才数据库。建立设计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认定,既对设计行业人才的管理进行规范,又有助于吸引国内外优秀设计人才来京创业或从事设计创新工作,有利于企业招聘国内外高端设计人才,调动设计人才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专业职称的认定,建立起自由设计师动态数据库,为设计师更好地在设计产业集聚区、企业设计部门和设计企业工作搭建平台,为设计师成长和创业、创造便利条件。
(5)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树立北京国际品牌形象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意城市网络章程,“设计之都”不仅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和顶尖创意城市进行交流、合作,引进国际上最新的创意理念和高端的创意活动,而且,加入创意城市网络在某种意义上是让享有“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加入国际文化产品营销网,进入全球文化产品供应链。通过打造设计之都,使北京加入国际创意城市网络,将为北京提供一个国际化平台,使之向世界城市目标大步迈进。
建设国际合作平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要想北京创意产业在国际舞台上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中国设计既需要请进来,吸引国际设计组织、跨国公司和境外著名设计机构来京设立设计中心或分支机构,在京举办设计创新活动和商业活动;又需要走出去,鼓励设计企业、机构和设计师积极参与国际设计领域竞争,与国际设计组织建立交流合作机制,与国际设计企业、机构及设计师建立多种形式的业务往来,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开展国际设计项目合作,共享设计信息渠道。
树立北京品牌,增强产业辐射。为了提高北京创意设计产业的国际地位,需要搭建国际间的创意设计展示交流平台,重点打造“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等活动,使之成为具有专业引领性、产业推动力、国际影响的大型创意设计产业品牌活动项目,使北京加入国际品牌城市行列。同时,举办设计活动和开展设计宣传,使优秀设计得到大众的关注,通过优秀的设计产品的使用将设计意识渗透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增强城市对持续创新的自信,更全面地向世界展示北京城市的新形象。打造国际性的创意设计推广、品牌展示活动。
六 进一步推动北京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建议
第一,设置北京创意设计产业促进中心,作为创意设计协调管理、促进与指导机构来有力推进北京创意设计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设立北京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创意设计产业宣传推广、设计管理培训、创意设计产业链与公共服务设计体系建设等。把创意设计产业企业纳入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基金给予支持。拓宽创意设计产业融资渠道,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创意设计产业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消费需要的创意设计产品与文化服务贸易。
第三,鼓励和支持创意设计服务外包业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鼓励大型文化企业承接国际创意设计服务外包业务,支持创意设计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业务,对企业在创意设计产品和服务出口过程中所发生的境外市场推广费用,经核定后给予支持。培育辐射国内外的创意设计产业营销网络体系。
第四,增强创意设计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诚信意识,形成尊重设计、维护设计创新的良好氛围。鼓励和扶持企业经营与管理人员、政府相关行政管理人员学习设计管理知识,提高设计审美水平。
第五,培育一批创业板上市的较大型创意设计型企业,大力扶持中小型艺术创意设计企业发展。
第六,在北京建设中国创意设计博物馆,集中收藏和展示不同时代的创意设计成果和设计文化遗产,有助于人们理解设计与生活、设计与艺术、设计与科技的关系,成为人们学习、体验设计和培育审美的场所。同时,这也将标志着创意设计在国家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也是国家创意设计文化水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