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扶贫与社区治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篇 理论探索

第一章 灾后社区扶贫模式

“5.12”汶川地震重灾区多数是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地震之后,因灾致贫、返贫人数较多,灾民负债重,自我发展能力弱。调查发现,“5.12”地震对一些原来生活状况较好的人影响很大,灾区贫困人口显著增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灾区贫困人口占比约在30%~40%。而四川灾区2516个村的贫困发生率由灾前的11.68%上升到34.88%资料来源:《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1~2015年)》。,灾区扶贫解困任务十分艰巨。

在努力恢复地震灾区人民正常生产生活的同时,政府特别注重地震灾区贫困村的扶贫开发工作,为灾区提供了政策、资金、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保障。灾后各类社会组织发挥各自所长,立足于灾区和贫困者需求,协助当地政府开展灾后社区扶贫工作。2011年5月,中国扶贫基金会筹资500万元,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出20个社会组织的灾后社区重建和扶贫项目予以资助,以促进社区建设和生计发展。

本章选择其中10个社会组织这10个社会组织分别是:绵竹青红社工服务中心、益众社区发展中心、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成都办公室)、上海热爱家园青年社区志愿者协会(都江堰龙池站)、中大绿根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北川羌族自治县羌魂文化传播中心、绵阳钧天鼓乐团、陕西妇源汇性别发展培训中心、高新区野草生态社区发展中心。及其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并将这些社会组织统称为“社区型扶贫NGO”。事实上,除了中国扶贫基金会为这些社区型扶贫NGO在灾区的扶贫项目提供援助之外,长期以来还有三十余家境内外基金会或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分别是:中国红十字会、友诚基金会、溢达杨元龙教育基金、中华环保基金会、广州千禾社区基金会、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小母牛)、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心启程残疾人服务中心、日本“味之素”集团、成都市一天公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上海市闸北区热爱家园青年社区志愿者协会、华爱家庭服务中心、云南发展培训学员、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麦田计划、香港康复会、国际行动援助、英国聚贤社基金会、香港社区伙伴、港医疗关怀组织、台湾爱心家园、香港乐施会成都办、美国福特基金会、台湾儿童暨家庭扶助基金会、国际计划等。为这些社区型扶贫NGO提供包括资金、技术、人员、策划、咨询等在内的全方位支持。

大型的筹资型社会组织如中国扶贫基金会,加上大量的社区型扶贫NGO,是构建社区扶贫模式的组织基础。基于前期一年多的全程实地跟踪评估和问卷调查,本研究重点从构成、举措、问题与建议等几个方面分析灾后社区扶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