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扶贫与社区治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清平乡、社工站与灾后重建

2.1 清平乡的简要描述

清平乡地处绵竹市西北部,距市区32公里,面积302平方公里,占绵竹市总面积的1/4。清平乡于1958年从原茂汶县划出归到绵竹县(现在为绵竹市),南与天池乡、汉旺镇、金花镇相邻,西靠什邡市,北邻茂县,东邻汶川县。

该乡辖5个行政村(即院通村、盐井村、棋盘村、元包村、湔沟村), 35个村民小组,2116户。2007年年末总人口6185人,其中农业人口5874人,占比95%,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全乡人口基本上都是汉族,有少数几户是羌族。

2008年,全乡有劳动力1600余人,其中有约1000人在本乡的多个磷矿里打工,矿山上外来务工劳动力还有约1000余人。清平乡幅员中耕地很少,大部分是原始森林,其中95%的林区在行政区划上属于清平乡,但按照国家政策由国有伐木场独立管理。

全乡居民主要是沿横穿境内的绵远河两岸、依公路居住在约1公里长、3公里宽的一个小盆地内,和其他山区乡村相比,清平乡居民分布比较集中,人口密度也比较大。

盐井村是清平乡的1村(当地人称之为1大队),由6个村民小组组成。盐井村有385户农户,总人口为1253人。2006年起,当地农户依托清平乡打造的“中国银杏沟”生态文化旅游项目,统一修建了别墅,以“居住带经营”的形式搞起了多种经营,比如经营运输、搞农家乐、开商店等,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在“5.12”地震中,盐井村有94人遇难。其中,位于盐井村6组的文家沟(也叫王家沟),有48名村民被地震震垮的山石整体掩埋。另外,由于盐井村的楼房修建时间较晚,且为砖混结构,因此该村的房屋大多受损,经过加固、修缮则可以重新居住。

元包村是清平乡的4村(当地人称之为4大队),由8个村民小组构成。元包村有366户农户,总人口约1200人。相较于盐井村,该村的经济发展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在“5.12”地震中,元包村有36人遇难。另外,元包村的绝大多数房屋都是老旧住房,且多为砖瓦、砖木结构,因此,在地震中几乎全部倒塌,只有6处住房可以加固、维修,重新居住。

整体来看,“5.12”地震灾害后,清平乡损失惨重。全乡6000多人受灾,死亡278人,重伤190人,失踪18人;全乡90%的村民住房倒塌,其中农房倒塌16438间,耕地受损2063亩;全乡道路交通曾一度中断,其中损毁乡级公路18公里,村级公路24.7公里,其他公路如矿山公路168公里;损失防洪堤1.3公里,引水工程3000米。全乡经济损失共计70.8186亿元。

2.2 清平乡灾后重建的总体情况

“5.12”地震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灾后重建工作,不仅确立了“一省帮一重灾县,加快恢复重建”的战略目标,而且制订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导全省各灾区的灾后重建工作。《规划》列出了29704个项目,其中主要涉及居民住房、学校、医疗卫生机构、交通、通信、邮政、水利等各类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截至2010年4月底,97.2%的项目已开工,78.2%的项目已完工。

2.2.1 农房重建基本完成

在地震造成的损失中,房屋的损失是惨重的。调查发现,80.3%的农房全部或部分倒塌,12.9%的农房严重受损,村民们无家可归。为了鼓励村民们尽快返乡建房,2008年年底,清平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房重建和加固的补贴政策,即房屋重建人均补贴一万元,房屋加固人均补贴7000元。在乡政府的号召下,青壮年们陆续从汉旺、马尾板房回乡重建、维修农房。截至2010年7月,笔者重访清平乡时,当地的农房重建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绝大部分村民住进了新建的房屋。

由于地震对农房造成的损坏程度有所不同,且受灾居民家庭条件、生活习惯和原房屋所在地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程度有所差异,因此,村民们对于重建的选址、居住面积等要求各不相同。结合实际情况,当地政府制订了多种房屋重建方案。

1.原址重建

原址重建,即灾民在原合法取得的宅基地上,自主设计,自行购买建筑材料进行农房重建。通过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在实际重建中,这种重建方式是主导。原址重建给灾民以很大的发挥空间,结合了灾民家庭的经济实际,充分尊重了灾民的农村生活习惯,顾及到灾民对原居住社区的归属感,有利于社区秩序和社会关系的快速恢复。

2.统归自建

据了解,因原宅基地被泥石流掩埋,或因地质专家测定原宅基地所在地存在地质灾害危险,不能居住,一部分灾民只能放弃原来生活的社区,重新选址建房。乡政府划定了集中规划区,清平乡所辖的5个村的灾民都可以在此处购买地皮,自建房屋。在集中规划区购买地皮的价钱是740元/m2。另外,规划区建房的施工方是由乡政府牵头,面向市场统一招标竞选出来的。农户可以自由挑选中标的施工队。在修建过程中,施工方负责挑选建筑工人、选购建材等,农户只需进行监督和验收。此外,农户可以在房子周围自行搭建厨房,开辟自留地。统归自建模式既有规划设计,又有村民的自主参与,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尊重了农户建房的差异化需求。

3.统归统建

清平乡的幸福家园就是由江阴市援建的,以统归统建方式建成的住宅小区。房屋以联排别墅、一楼一底的形式,井然有序地坐落在绵远河畔,毗邻清平乡政府新址。据了解,凡符合原宅基地被地震损毁,或处于地质灾害危险区,或者家中有人遇难这些情况,受灾农户便可以在幸福家园购房居住。房屋售价是800元/m2。房屋的户型结构完整,配套设施比较完善,通路、通水、通电。家户门口都有一小片公共绿地,但不允许种菜、养殖。目前,全乡有480多户家庭杂居在幸福家园。统归统建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方便了公共服务的输送,也改变了农民的居住生活习惯。

4.加固维修

房屋在地震中没有倒塌,经过维修加固可以入住的,由房屋所有权人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修缮处理。以盐井村为例,由于该村的楼房修建时间较晚,且为砖混结构,因此在地震中,该村的房屋多为不同程度的受损,经过加固维修则可以入住。

2.2.2 基础设施主体基本完工

目前,除德阿公路(也叫绵茂公路)清平乡一段仍在建设当中以外,清平乡的乡道、村道等微型道路网络已经修复完成。位于绵远河出口的,由江苏省援建的,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灌区人(畜)用水、工业用水、发电、水产养殖、城市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的官宋硼堰取水枢纽工程也于2010年8月底完工。在银杏沟大桥附近,还新落成了一个自来水厂,主要向幸福家园和清平乡场镇的住户供水。另外,清平乡的供电系统和电信网络也已经恢复正常。学校、卫生院和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也已经修建完成,目前已投入使用。整体来看,清平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主体建设基本完成。

2.2.3 产业恢复缓慢

一直以来,清平乡的旅游业、采矿业较为发达。随着灾后重建工作向纵深推进,产业的恢复、调整和升级日益被提上未来经济发展的日程。

为扩大优势产业的规模效应,改变由于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导致的各行政村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同时扩大群众的受益面,从2009年开始,清平乡的8个矿山企业被整合、归并至乡一级,由川农公司统一管理。整合之后,这些矿山企业的部分利润由乡政府用于还贷,因为补贴农房重建,乡政府欠下了一笔高额贷款。2010年三四月份,清平乡的矿山企业相继恢复开采。然而受地震影响,当地的旅游业仍然处在低迷期。

2.2.4 家庭负债累累,生计重建滞后

在农房重建方面,当地村民获得了较好的补贴政策国家关于灾后农房重建的补贴政策:给予家庭人口为1~3人的农户,每户1.6万元的建房补贴;给予家庭人口为3~5人的农户,每户1.9万元的建房补贴。乡政府关于灾后农房重建的补贴政策:农房重建人均补贴1万元;农房加固人均补贴7000元。,享受到了低息贷款的优惠在农房重建方面,银行的贷款利息为4.5厘,贷款的最高额度为3万元,还款期限为3年。而同期商业贷款的利息高达9厘。,得到了社会资金的支持当地村民分别得到了江苏省党员、红十字会给予的每户1万元的捐款。。尽管如此,建房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其中的重大事件,对大多数农民而言,修房子将耗尽他们大半辈子的积蓄。通过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当地农民贷款建房的比例较高,家庭负债现象普遍。并且,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一部分农民没有还清贷款。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地旅游业、采矿业没有全面恢复,影响到村民开业、就业,致使家庭收入减少造成的。加之,矿山开采受到洪水期、国家重大节日活动例如,上海举办世博会期间,全乡的矿山企业都被禁止开矿。的影响,有较长的休假期,工人的收入必然受影响减少。在建房耗空了积蓄,家庭收入来源减少的情况下,偿还贷款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农民面临着严重的生计危机。

到目前为止,清平乡的灾后重建主要集中在:受灾居民房屋重建和加固维修;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如学校、卫生院和养老院等;基础设施重建:如水、电、路、桥等。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主体之一,政府在这些重建中发挥着组织、筹措资金等主导作用。然而,我们也发现灾后社会建设是一个被政府忽略的领域。

2.3 社工站与灾后重建

清平社工站全称清平乡社会工作站,它是由香港理工大学和四川大学于2009年2月联合成立的。从组织结构来看,该社工站有一位香港方面的项目总负责人、三个项目督导(其中,两位香港督导,一位内地督导)、四个常驻社会工作者(均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另外,还有一些流动性较强的实习社工。该社工站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即与社区居民一起发掘个人及社区的优势资源,提升居民建设社区的能力,恢复生计、基本保障和社会服务,最终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从2009年2月社工站入驻清平灾区板房,到2009年10月社工站搬迁至清平乡幸福家园,再到2011年3月,清平社工站已经建站两年多时间。若以社工站搬迁这一事件为中点,可以将社工站服务清平灾区的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全面调研和项目确立的准备阶段。

为了能尽快熟悉社区,了解当地居民的需求,从2009年2月1日起,清平社工站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入户调研访谈工作。整个调研访谈在“资产为本”的理念指引下,将“资产”分解成人力资本、财务资本、有形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五个方面,分别从家庭和社区两个层面进行调查。最后,社工站共计完成了440余户的样本调查,调研样本量约占社区总户数的25%。

在完成前期调研工作的基础上,社工站逐步确定了未来工作开展的方向,确立了四个具体的工作项目:文化历史项目、青少年储蓄项目、“轻钢房”项目和生计项目。文化历史项目旨在通过小组活动、社区活动以及以社区老人为对象的口述历史等方式,丰富当地百姓的业余生活,促进当地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村民对灾后新建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青少年储蓄项目设想以“储蓄”为媒介,通过青少年对自身未来的设计,利用有针对性的培训,促使其个人能力提升,达致其人生规划的形成与实施;“轻钢房”项目是以清平社工站为主导推广,乡村建筑工作室乡村建筑工作室(Rural Architecture Studio)是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乡村建筑工作室的简称,其基本理念是通过改善村庄的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实现节能型社会与可持续发展。因此,该机构致力于研究、开发一种结合农村经济与社会条件的环保绿色建筑,并希望通过培训、合作等手段鼓励当地农民的积极参与,以草根组织的形式推行环保理念和实践。汶川地震后,乡村建筑工作室致力于在灾区推行“轻钢生态房”建设,一方面希望能切实帮助村民重建家园,另一方面亦希望在组织村民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强化社区意识,增进社区发展动力。参与合作的形式,通过提供信息、组织互助和资源整合等方式,促使因贫困无法建房的困难家庭修建永久性住房;生计项目旨在通过参与式方法,发掘清平乡本土资源,恢复及发展社区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它主要包括养殖生计项目和旅游生计项目。项目确立以后,社工站相继小规模地开展了一些小组活动,组织了一两场大型社区活动,为后期各个项目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阶段为项目全面开展的实施阶段。

在文化历史项目方面,社工站相继举办了“湔沟村寺庙信仰”、“羌汉山歌”口述历史茶话会,并以清平乡幸福家园广场为据点,先后举办了大型的社区趣味游园活动、以“迎新接福虎、百姓乐开怀”为主题的2010年新年庆祝活动和“山寨版”银杏文化艺术节篝火晚会银杏文化艺术节是清平乡政府为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每隔一年组织一次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时间为每年的4月26日。截至2008年,已成功举办两届。由于汶川地震的发生以及重建家园的紧迫性,清平乡政府取消了该年的银杏文化艺术节。为使这一传统很好地延续下去,社工站举办了这样一场“山寨版”的篝火晚会。。至此,幸福家园社区广场逐渐成为清平乡的文化活动中心。由于幸福家园广场场地位置优越、硬件设施较为完善,离居民集中居住区较近,加上以前清平乡旅游业较为发达,整个文化基础较好,社区里有不少能歌善舞的人,因此,社工站牵头,找到一名本地的具有从事幼儿教育经历的领舞人,带领社区居民在广场上跳“坝坝舞”,这样的活动形式逐渐固定下来。到后来,老百姓意识到自己可以自由掌握跳舞的时间,社工也逐渐将活动的组织权移交给了“坝坝舞”的领舞人。社工站运用社区工作方法,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活动,调动了居民的社会参与积极性,调整、修复了社会关系,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发掘并培养了社区的精英。从牵头组织“坝坝舞”到组织权移交于民的整个过程,都体现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即:助人自助——社会工作者通过发掘案主的潜能,增强案主的“自救”能力,而非越俎代庖帮助案主解决问题。

另外,2009年10月,社工站对原来的青少年储蓄项目作了重新评估,认为该项目投入大且周期太长,实施起来非常困难,最后决定取消该项目。同时,通过对清平乡的评估,社工站认为在妇女工作上可以有较大突破。因为在地震后,大多数家庭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妇女每天的劳作时间减少,闲暇时间明显增多,因此,社工站决定将妇女群体纳入项目活动中。同年12月份,社工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对幸福家园中10个住户的妇女进行了访谈,了解她们的家庭基本情况,对妇女每天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的时间进行了深入分析,了解妇女群体的需求,并策划开发出专门为妇女群体服务的项目。

在“轻钢房”项目方面,根据清平乡政府提供的名单、居民的意愿和当地实际情况,社工站选择了棋盘村1组村民孟贵兴作为“轻钢房”项目的第一户服务对象。建房过程中,孟贵兴充分调动了身边的资源:建房工人是自己的同姓兄弟兼邻居;运输钢材和沙子用的工具是邻居的车;联系各类建材的是自己的叔叔——村里的小队长;做饭的是自己的婶娘;一些必需的建材是从附近工地借来的。事实上,从动手放线、挖地基开始,到充分调动身边资源,最终建好房屋,孟贵兴的潜能被一一发掘出来。截至目前,一共有两户家庭建成了社工站补贴修建的轻钢生态房。相较于本土的行政性社会工作惯常采用物质救济的“输血”式助人方法,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方法更能培养案主的主体意识,增强案主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避免单纯“输血”助长案主“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经过社区和家庭评估,以及数十次生计方向的小组讨论后,首批养殖生计项目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2010年3月,社工站提供的首批扶持基金到位,确定具体实施项目的几位成员在自己的努力下和社工站的帮助下,陆续购买到了生猪。与此同时,首批养殖生计项目实施户自发组织,进行了统购饲料、兽药的工作,这种自发互助的举动有效降低了零散购买饲料的成本,也增加了项目成员发展养殖事业的信心。另外,为了帮助项目成员更好地发展养殖,社工站协助几位养殖项目户对自家圈舍的供水系统进行了改造。改造工作主要是把圈舍的人工加水,改造为水塔自动供水。养殖的猪也从水槽喝水变为通过水龙头进水,这种改变既能减少育肥猪感染疾病的危险,也有利于圈舍的清洁卫生,为养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2010年3月中旬,清平乡社工站的工作人员对清平乡的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基本了解,对农户进行了走访,完成了大型农家乐的调研工作和小型农家乐农户的二十多份问卷。最终确定旅游项目实施的地点为清平乡盐井村六组,实施对象以文家沟迁移户为主,主要的工作方向是扶持小型农家乐的发展。同年4~5月,社工站工作人员与项目成员共同进行了8次小组活动,探讨家庭生计的方向,并对发展旅游业所需要的物质进行了初步的成本计算。为了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吸收其他地区农村旅游发展的经验,社工站的工作人员先后走访了眉山市洪雅县曲沿村、成都龙泉驿万亩观光果园、幸福梅林、郫县农科村等地,并组织旅游生计项目组成员到彭州通济镇的乐和家园,实地参观、学习当地农家乐的经营管理经验。社工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把致力于发展旅游生计的村民组织起来,形成目标明确的小组。在小组中,村民通过分享不同的经验,丰富和扩大了见识,结交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小组中,利用团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共同探索发展旅游业的致富之路则避免了个人行动的势单力薄。

自从社工站介入清平乡灾后重建工作以来,知晓社会工作者的当地村民也越来越多了。在119个受访村民中,有97个知道社工,其中有85个表示,在“5.12”汶川地震前根本没听说过社工。也就是说,“5.12”地震是社会工作进入清平乡的一个重要契机。在清平乡百姓接受社会工作者的项目服务的同时,社会工作的知名度也在这个山区农业乡里扩大了。

另外,为了解当地村民对社工站开展的上述活动的评价,笔者设置了“您认为社工开展的这些活动怎么样”这一问题,并给出了“非常好”、“还可以”、“一般”、“不是很好”、“不好”五个选项。调查结果显示,83%的受访村民对社工开展的活动给予了好评,表示“非常好”的比率不高,而认为“还可以”的占绝大多数。另外,也有3.4%的受访村民对社工开展的活动表示不太满意。

从某种意义上说,村民对社工开展活动的主观评价能直接反映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重建的成效,除此以外,也能通过村民对社工站的依恋程度来间接评估社工站在当地发挥的作用。为此,笔者设置了“如果在重建完成后,社工(或社工工作站)撤出,会对您或您的家人有影响吗”这样一个问题,并相应地给出了“有很大影响”、“有一些影响”、“一般”、“没什么影响”、“没有影响”五个选项。调查结果显示,67.5%的受访者认为,社工撤走后,对他/她或他/她的家人“没什么影响”或根本“没有影响”;19.7%的村民表示,社工撤走对他/她或他/她的家人“有一些影响”;只有3.4%的人觉得社工撤走后,对他/她或他/她的家人“有很大影响”。由此可见,当地村民对社工的依恋程度较低,社工站与当地村民在关系层面上不存在深度卷入,因此,社工在与不在,对他们的生活而言,是没有多大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