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视角下劳动力外出务工与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数据和方法

一 数据来源

1.调查地

本书研究的调查地选择了陕西省会西安下辖的周至县南部山区,以此地作为西部贫困地区的代表进行研究,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1)中国贫困人口的分布具有典型的区域特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陕西省是贫困面较大的省份,根据世界银行的贫困标准,全省还有817万贫困人口新华网陕西频道2002年5月30日报道《陕西实施万村扶贫开发工程》。;(2)当地人口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突出,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已经脱贫的部分村镇返贫现象相当严重,而人与自然的矛盾是广大西部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符合西部贫困地区的典型特征;(3)农户生计活动多样化,涵盖了平原和山区较为全面的生计活动,既有典型性又有普遍性,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4)调查所在地为秦岭山区,普遍经济发展水平在西安地区处于最低水平,但对于整个西部山区而言处于中游水平,采用大样本的调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校对样本选择偏误的效果。因此,周至县作为贫困地区背景下的调查地,其农户生计概况,在西部贫困山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周至县距西安市区78公里,面积为2949平方公里,但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76.4%。所辖山区为秦岭山脉的一段,交通不便,山上终年积雪,融化后汇集成河,水质较好,是西安市最主要的饮用水源。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所绘制的表1-1所示(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虽然属于省会城市西安市,但周至县相对于西安市其他三个县和两个郊区县来说仍然相对贫困。从财政收入来说,周至县是西安市最贫困的县。2005年其财政收入仅为3807万元(按购买力平价相当于475.9万美元),而其财政支出则高达23874万元,其财政亏损有20000万元左右。其中大部分亏损要靠西安市财政的补贴弥补。同时周至县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也要比西安其他县区农村居民的低得多,且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表1-1 西安市各县区收入、支出比较(含人均)

因受地理因素的影响,周至县的村镇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分布,由北至南可划为三个区域:西(安)宝(鸡)公路沿线为密集区,这一区域为平原,人口密度为745.49人/平方公里;次密集区是周至县平原二级阶地,地势高低不平,人口密度为354.30人/平方公里;再向南即山区,人口分布为零散区,包括陈河乡、板房子乡、王家河乡和厚畛子镇四个乡镇。这一区域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交通不便,抗灾能力差。村落密度为0.27个/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3.66人/平方公里,大部分村庄均以十几户为一个单位,零星散居于稍平缓的山坡之上或山脚之下,显示出很强的“原生态”特性。本次调查的地点正是在这一区域。

长期以来,西安市为保护水源地,对周至县的工业发展施行严格限制。周至县以农业为主,农业又以粮食生产为主。但受气候和地质条件的影响,粮食产量一直低而不稳。2002年以后,政府对部分坡耕地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家庭的耕地面积大大减少。人均耕地已从2002年的0.80亩降低到2005年的0.61亩。

秦岭北坡是发展果林的理想场所,当地的山茱萸、核桃、板栗、花椒等林产品在该省都小有名气。农民有在房前屋后、沿河两岸种植经济林作为补充农业收入的一种的习惯。退耕还林以后,村民们在政府的帮助下,扩大了经济林的种植面积。但由于经济林的生产周期较长,截至调查时,农户尚未从退耕地的林地上受益。同时,借助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一些类似于“农家乐”的旅游服务也是当地农户在夏秋季节补充收入的一种主要手段。

退耕还林后劳动力从土地上释放,但严格的生态政策限制了传统农林业生计和本地其他非农生计的发展。加之中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外出务工已成为山区当地农户的首选。表1-2是关于样本中的迁移人口信息的描述。

表1-2 样本中的迁移人口信息

2002年该县每户仅有0.167人外出务工,到2005年已锐升到0.785人/户(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2006)。山区家庭对外出务工收入表现出了很强的依赖性。作为重要水源地,为了补偿周至县为水源保护而导致的损失,西安市每年为周至提供约2000万元的拨款。然而,这些资金却被用来弥补财政赤字,而没有用于改善山区农户的生计。从这个角度来看,外出务工对于农户生计的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该地作为贫困山区劳动力外流背景下农户生计的调查地有一定的代表性。

2.调查工具

调查是以结构化的户问卷和社区问卷为主,同时辅以半结构化的访谈,具体内容如表1-3所示。

表1-3 调查的主要内容

社区问卷的对象是所有被选中的村子,一般由村长或村支书填写。在社区问卷中,每个村子报告其生计概况、过去一年人口变化情况、自然地理情况、交通状况、教育卫生设施、农田水利及生产生活条件情况、经济状况、村组织情况、村规民约、林业管理情况10项内容。

户问卷是以家庭中年龄为18~65岁的户主或户主的配偶为主要调查对象,并且调查对象要对本研究表示理解与支持,自愿参加,能够正确理解问卷各条目的含义,并正确回答。户问卷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询问被访者的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共有12个问题;第二部分是询问被访者的家庭资本情况,包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等,共有26个问题;第三部分是询问被访者的家庭生计情况,包括家庭生产行为(农业生产、非农经营、务工行为、财产性收入与财产性损失)和家庭的生活行为(消费行为、家务行为与社会性别),共有69个问题;第四部分是询问被访者对参与式森林资源管理的态度和行为,包括8个部分,共有49个问题;第五部分是询问被访者家中自然生态政策及生态补偿情况,共有11个问题。

此外,课题组还设计了不同主题的半结构式的访谈提纲,分为户个访、户组访和社区个访三块内容。其中户个访包括:以社会性别为主题的访谈,以迁移为主题的访谈,以风险、贫困后果、环境后果为主题的访谈,以社区治理为主题的访谈。户组访包括:以自然生态政策为主题的访谈,以社会性别为主题的访谈,以公共政策、社区治理为主题的访谈。

3.抽样方法

根据研究计划书,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同时进行。农户的问卷调查采用多级整群抽样方法,即先确定拟调查的乡镇,再确定拟调查的行政村。对每个行政村调查期内全部常住农户进行入户调查。

首先,课题组根据调查所需要的特定的自然生态条件,确定了周至山区的4个乡镇;其次,通过咨询乡镇、村干部及周至县环保局的相关人员,主要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两个标准,并考虑该村农户生计类型与人口数量等因素的差异性,将每个乡的行政村划分为收入水平高、低两个层次。每个层次包含基本相同数量的村,组成两个样本框。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依据村民上年的人均收入,地理条件区分了是否为自然保护区及行政村的交通便捷状况。生计类型包括农业生产、劳动力迁移和非农经营。

课题组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个层级中抽取2个村,每个乡镇共4个村。然后,对抽取到的调查村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即调查该村所有的常住农户,并保证每个乡镇中一般有280个农户样本。由于王家河乡人口较少,原计划样本量为210个。原计划农户调查总样本量为1050个,调查4个乡镇16个行政村。

进行调查之前,课题组与一些被调查的村及乡镇干部做了沟通,了解了当地村庄的基本情况,并按照抽样原则确定了样本框和拟调查的行政村。由于山区经济条件落后,居住分散,信息不畅,存在农户离家外出、农户上山劳动难以寻找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课题组设计了详细的准备方案,并做到了各个调查点之间的互相协调。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陈河乡和王家河乡的村调查点与原调查计划保持一致。但在板房子乡和厚畛子镇,农户居住较为分散,贫困村的人口少,为保证计划样本量和不使样本出现偏差,课题组在这两个乡镇各增加了2个贫困村作为调查点。最终确定的镇调查点和村调查点如表1-4所示。

表1-4 确定调查的乡镇调查点和村级调查点

厚畛子镇在周至县的西南部,靠近太白山自然保护区。2001年当地实施了退耕还林政策,坡地和林地全面种植了经济林类。农户的自然资本较为匮乏。除经济林外,人均耕地面积非常少,不能实现日常食物消费的自给自足。另外,由于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交通不便,农林作物常常受到灾害天气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户的经济收入能力和脱贫进程。但部分村落开展了“农家乐”等旅游服务项目,并且接受了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资助项目,厚畛子镇的经济条件在这四个乡镇中算是较好的。

板房子乡和王家河乡,地理特征以山区为主,该区域也为WWF“秦岭保护与发展共进”项目的所在地。两个乡均靠近或位于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王家河乡由于地处西安市饮用水源头地区,属于生态保护区。农户的生活、生产均受到一定限制,加上地理条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现为周至县最贫困的乡镇。其交通不便、农户生活贫困特征显著。

陈河乡是距离周至县城最近的一个乡。但是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产出率十分低下,耕地质量较低,全面为坡耕地。其中三兴村没有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仍以自留山的形式存在。林地的经济效益较低,一般只能满足农户日常生活的燃料需求。

4个乡镇的耕地资源贫瘠,人地矛盾特别突出,人均(坡)耕地仅为1.35亩。近年来,受国家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西安水源地保护工程的影响,山区的可耕地面积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这些基本生产条件的制约使农民收入受到绝对的影响。

农业经济中传统的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商品经济不够发达,90%以上农产品的生产主要是满足自身消费的基本需要,难以转化成有效的货币性收入;农业经济结构比较简单,种植业长期占据农业生产经营的主导地位,其中粮食作物又是绝对的重点,经济作物极其少见;养殖业局限于传统的家畜家禽,很少有规模化的经营,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严重依赖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劳动生产率低下,“靠天吃饭”现象普遍存在,耕地亩产量十分低下。

此外,这4个乡镇的教育事业发展落后,表现为学校少、农户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十分有限、人力资本投资能力极为薄弱。乡镇的社区层面缺乏公共设施和基本设施,农户无法利用公共设施提高农业生产率,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市场交换。而且当地缺乏医疗卫生设施,给当地人看病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4.调查实施

2007年8月,课题组在前期研究和问卷初步设计基础上对周至县板房子乡进行了第一次试调查,并根据试调查数据分析结果和最新的理论研究进展,对问卷、访谈提纲等进行修改;2008年2月28日~3月1日,课题组人员分两路对调查地进行第二次试调查,一路在周至县厚畛子镇,另一路在周至北部平原乡镇。共对50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对20户农户进行访谈调查,测试了问卷的调查时间和所能够提取各项信息的详细程度;2008年3月上旬和中旬,课题组结合2月试调查的最新成果,对调查工具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了问卷和访谈内容;2008年3月20日,课题组一行5人对所调查山区4个乡镇进行实地勘测和联系工作;2008年4月2~6日,课题组对参与本次调查的17名调查指导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调查员的职业道德、调查的基本原则和技巧、问卷的结构与内容、调查的组织工作、提问的技巧和注意要点、调查对象的选择、填写规范等。

2008年4月7日,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一行18人(由教师、博士生、硕士生组成)对陕西省周至县山区4个乡镇(厚畛子、板房子、王家河、陈河)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在这次正式调查中,每个乡镇分配4名研究人员(其中一人为博士生,全面负责协调该乡镇的调查工作)担当调查指导员。同时每个乡镇聘请8~10名调查员,这些调查员以所在乡镇的干部为主。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对问卷的理解能力也较强。由于问卷中的很多问题涉及家庭结构、夫妻及其父母和亲戚的背景信息,而这些调查员熟悉村子和村子里的调查对象,有助于提高调查的质量。因此该调查共包括60个左右的工作人员。同时聘请各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作为协调员,帮助执行调查,提高调查质量。

在正式进行调查前,我们对各乡的协调人和各村的调查员进行培训。培训的重点在于解释调查的目标、问卷结构、问卷中问题的具体含义以及现场调查的基本技能,统一问题的理解、提问方式、填写规范以及调查对象的选择。并告知他们,所有调查问卷、表格须由当事人复核签字认可,调查指导员每天都要检验调查员完成的问卷,严格规范调查进程。并且在调查过程中,调查指导员要根据问卷的质量情况进行实地抽样复核。培训结束后,调查员和指导员分组在附近的村子进行实地试调查。最后各小组汇报试调查中的问题,由博士指导员进行总结。培训达到了以下目标:

①调查指导员和调查员在调查过程中能够向被调查者正确提问;

②调查指导员和调查员能够就问卷中的某些问题(尤其是主观问题)进行适当的讲解;

③调查指导员和调查员能够正确判断被调查者提供的回答;

④调查指导员和调查员能够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正确填写问卷。

正式调查中,一个调查指导员和3~4个调查员负责一个村庄的调查。调查实施前,课题组制订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方案并依据方案对调查质量实行监控,具体包括跟访、问卷复核和复访等:第一,跟访。跟访是此次数据采集过程中最重要的质量控制措施。受制于山区客观环境限制,复访变得相对困难,因为调查指导员很难单独找到复访对象,所以指导员加大了跟访力度。每个指导员负责指导两名调查员的工作,根据对各位调查员工作能力的观察,确定是否需要跟访以及需要跟访的调查员,以便在跟访过程中进一步纠正他们在访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次调查中,为弥补复访困难带来的质量问题,即使在调查员能够单独完成调查后,许多指导员仍然每天进行一定数量的跟访,以保证数据的质量。第二,问卷复核。调查员所完成的每一份问卷都要经过指导员的认真审核,通过审核以后才能判别为有效问卷。审核的内容包括问卷的填写方式是否准确、问卷的编码是否有误、问卷中包含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该跳问的问题是否跳问、问题的回答是否矛盾等。如果发现回收的问卷有错误,指导员必须在第二天与调查员碰头时及时将不合格的问卷中存在的问题向各个调查员说明,要求其修改,对于答案不准确或遗漏的问题要第二次入户访问。大部分问题在问卷复核中都被发现,并要求调查员根据情况进行确认与更改。这样保证数据在录入后,不会出现完全无效的问卷。第三,复访。由于调查地地处深山,本次调查的质量控制以跟访为主,但仍根据情况从每位调查员上交的问卷中抽取了5%的问卷(共约46份)进行复访。重点了解调查员在访问时是否按照要求向被访者说明来意、发放礼品、对问题是否进行了适当的解释。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与调查员进行沟通,访问完成以后要对照两次访问的问卷,分析两份问卷不一致的地方。如果是由于调查员技术上的原因而导致的错误,则要求及时向该调查员进行反馈,以防止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如果是由于调查员人为的原因,则可以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复访结果显示,此次调查的复访一致率均在80%以上,符合质量要求。

2008年4月12日本次调查结束,具体的情况汇总见表1-5。

表1-5 调查基本情况汇总

在数据录入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质量控制,之后又对调查数据进行清洗。课题组有针对性地编写一组逻辑检测程序,在数据录入和自检工作完成以后,统一用这组程序进行检查,发现错误再进行修改,如此不断循环,直至所有可以更正的错误都消失为止,将最后无法更正错误的问卷判为不合格问卷。数据清洗完成后,对所有分类变量作了频次分析并对重要的连续变量作了异常值分析。实地调查完成之后把问卷数据录入Foxpro数据库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10%的问卷(共119份)与数据库文件进行核对,检验数据录入的准确性。户问卷的计算机录入的错误比例皆低于1%。总之,在调查过程和数据录入过程中都采取了相应的数据质量保证措施。从调查的过程控制、数据评估结果来看,数据质量基本得到了保证。

此次调查最终获得1074份(户)有效问卷。根据“家庭是否有外出务工成员”将样本分为非迁移户(459)和迁移户(615)在实际计算时,由于数据的缺失和奇异值剔除,个别指标在实际计算时所用到的样本量与此处的统计量略有出入。。在所涉及的4287个个体中,有外出务工者824人,占总劳动力数量的19.2%。因此,选择该区作为研究劳动力迁移对农户生计影响的调查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 研究方法

首先,本书采取管理学、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定量研究为主,辅之以定性研究,依据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原理建立了分析西部贫困山区农户劳动力迁移对家庭生计影响的系统分析框架。在研究中注重从现实的经济现象中发掘新问题,既注重事实的归纳,又注重理论的演绎,注意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将可持续生计、新迁移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学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综合运用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等分析技术进行分析。在对生计资本的分析中,借鉴前人的研究采用无量纲极差标准化法对生计资本进行量化,并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分析了劳动力外出和迁移类型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其次,分析劳动力外出对农户生产策略的影响,使用了Heckman二阶段法以克服样本选择偏误,在给定参与某项生产活动的前提下分析本地务工人数和外地务工人数对各类生产活动收入的作用。最后,在对汇款影响支出策略的分析中,先使用工具变量法以消除迁移对家庭支出和汇款所产生的内生性问题,之后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tage Least Square, 3SLS),分析汇款对农户支出类别选择和支出系统结构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力求使本书的分析更为准确,解释更为透彻和具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