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不同时期新疆民族乐舞的历史变迁
追溯历史,西域乐舞与中原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始于秦汉时期,并且与印度输入的佛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体系将世界分为佛国与世俗两大世界,同时又把世俗世界分为欲界、色界与无色界,而人类崇尚的乐舞文化则被佛界安排在欲界之“天界”与“人界”。
“乐”,梵语曰“素佉”,又曰“苏吉施罗,遇好缘好境而身心适悦也”。《佛地论》卷五曰:“适悦身心名乐”,乐音被视为天界之“管弦丝竹之声”,设乐以供娱神。佛教“天界”乐人即“音乐天”,亦作“音乐之天部也”。《胎藏界曼陀罗大钞》卷七曰:“是八部众紧柳罗众也。”法华疏曰:“天帝法乐神也,佛说法时,与诸天来奏乐,故两所击鼓形出。”
在佛国世界有“八部护法神”,即天众、龙众、夜叉、阿修罗、迦楼罗、摩睺罗迦、乾闼婆、紧那罗,其中后两位护法神即佛教乐舞天神,亦称飞天的艺术化身。慧琳《音义》载:乾闼婆与紧那罗“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故名“音乐天也”。梁僧曼、宝唱撰《绍律异相》云乾闼婆“常有伎乐之声……持瑙璃琴于佛前歌佛”,紧那罗“皆悉与乾闼婆分番上下天欲奏乐”。
乾闼婆,其名始自印度古典史诗《罗摩衍那》,对此有诗为证:“一大阵辉映的花雨,从碧空五彩缤纷落下。天鼓发出阵阵的声响,歌声乐器依次迸发,成群的天女在跳舞,乾闼婆在曼声歌唱。”《妙法莲花经》玄赞云:“西域由此呼散乐为乾闼婆,专寻香气,作乐乞求故。”《二十唯识述记》曰:“西域呼俳优亦云寻香。”文中“寻香”系指能歌善舞的西域乐舞神乾闼婆。
乾闼婆与紧那罗因在印度与西域传说中浑身散发香气,故合称为香音神,亦分称为“天歌神”与“天乐神”。随佛教东渐至中国而被统称为“飞天”,此系指佛国世界里经天飞翔,具有特殊的乐舞职能的诸天神,他们在极乐世界中悠然奏乐,翩然起舞,娱乐天界诸神,为佛国大千世界带来欢乐与勃勃生机。在西域佛教经典与佛窟壁画中,乾闼婆与紧那罗的艺术形象比比皆是。例如龟兹高僧若那译《佛顶尊胜陀罗尼别法》云:
山中心作禅窟,窟内作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左边作天主帝释,一切眷属围绕;右边作乾闼婆儿,名善住,颜端严似菩萨,顶髻衣冠也复如是,以种璎珞花冠严饰,又以白叠斜勒左臂,右手把毬□,又作乾闼婆眷属,围绕善住歌舞作乐。
新疆古称西域,据记载,汉元封二年(前109),西王母于中原会见汉武帝,令其侍女为中原盟主大奏其乐,大演其舞,并使用业已失传的“八琅之璈”演奏《云和》之曲,以及击“昆仑之钟”,奏“震灵之簧”与“五灵之石”,唱“元灵之曲”,吟诵作答,歌舞助兴,此与周穆王会盟乐宴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