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老城区历史演变与保护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大昭寺与八廓街地区

大昭寺和八廓街是拉萨老城区的中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是拉萨老城区最五光十色、富有魅力的区域。在视觉上,方形的庙宇与环形的街道巷相依衬、堂皇的佛殿与朴素的民居相呼应,转经路上的诵祷与五彩琳琅的商品相交织。这一区域是如此紧密而有机地将佛教圣地与世俗生活融为一体,将精神生活与商业活动集于一身,具有十分丰富的视觉效果和实用功能,是拉萨城市特色最鲜明的体现。

图3-5 大昭寺和八廓街地区

注意:图中深色部分为大昭寺,围绕大昭寺的浅色环线为八廓街。

资料来源:蒋其平、刘要收、周满、晋美:《对拉萨老城转经道的认识与思考》,《南方建筑》2013年第1期。

一 大昭寺的历史变迁

对于拉萨老城来说,大昭寺的功能和意义已超出宗教建筑本身,而具有宗教中心、视觉中心和城市空间格局中心的多种地位,它是拉萨老城的灵魂。没有大昭寺便没有八廓街,也就没有转经路和老城的格局。

(一)大昭寺的初建

大昭寺是西藏佛教的最高殿堂,是西藏各教派共同尊崇的神圣寺院。它初成于公元647年的松赞干布时期,后经数代赞普、地方政权和达赖喇嘛的修缮、扩建而最终成形,总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1961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大昭寺不仅具有神圣的宗教地位,也是一座技艺高超的建筑、一座艺术博物馆。它是西藏现存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据研究,大昭寺的中心佛殿与印度那烂陀寺遗址的建筑形制十分相似。大昭寺有20多个殿堂,保存有佛像、壁画、经书、木雕等大量珍贵文物。每天在或幽暗或阳光漫洒的殿堂内,都有不绝的诵祷声、长明的酥油灯,无数的虔敬合掌。

大昭寺建造前,文成公主运用八卦推算西藏地形后认为,拉萨并不具足八种吉祥之相,而且有五种地煞,其形为一仰卧魔女,拉萨的湖泊为女魔心血集聚之处,应在此建寺镇压,在建寺之前要在四如各建神殿,于是在女魔四肢处建造了噶蔡寺、昌珠寺、臧赞寺、仲巴江寺等,又在女魔关节和手足处建造了寺庙,之后才进行大昭寺的奠基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汉藏史集》,陈庆英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第97页。注:根据释迦仁钦德《雅隆尊者教法史》,由于大昭寺建造之初屡建屡毁,因此才在女魔各处建造寺庙镇压地煞,而非先镇压地煞再造大昭寺。。但是“因有吐蕃之凶神恶鬼,日筑夜毁……王(松赞干布)现变化身,大昭寺大殿即于两昼夜间竣工”释迦仁钦德著《雅隆尊者教法史》,汤池安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第31页。。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中说,松赞干布借助神力,变化成各种形象,用四昼夜筑好墙、用六昼夜完成木工活,用两昼夜建造了殿顶,用了七昼夜完成下殿,而后在四边的门上画坛城以使喇嘛喜悦,在大殿的柱子上画金刚橛形以使咒师喜悦,在殿的四角画卐字以使苯教徒喜悦,再画网纹格以使藏民喜悦,使神人尽欢喜,此后赤尊公主从尼泊尔召来能工巧匠继续建造其他殿堂,一年之后大昭寺上殿与小昭寺同时竣工索南坚赞著《西藏王统记》,刘立千译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第85页。

大、小昭寺竣工后,赤尊公主与文成公主请松赞干布到布达拉宫之顶俯瞰,后两日又分别请松赞干布到大昭寺和小昭寺观看。建造一新的大昭寺地如镜湖,竟使松赞干布误以为被填的湖又出现了,于是大昭寺有了“神变殿”之名。松赞干布看到新落成的小昭寺也很舒畅,随后为两寺举行了盛大的迎神开光仪式索南坚赞著《西藏王统记》,刘立千译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第87、91页。

(二)后世对大昭寺的修建

在松赞干布之后,大昭寺得到过多次修葺和扩建,也遭到过破坏。吐蕃王朝时期佛教和苯教之争时断时续。赞普赤松德赞幼时尚仲巴杰等大臣曾反对佛教,当时大昭寺的佛殿成了工房,佛手上挂着屠宰后的羊。赤松德赞成年后则积极推行佛教,维修和扩建了大昭寺。赤祖德赞时期还修整了大昭寺,扩建了庭院。到吐蕃末代赞普达玛时,对佛教先扬后抑,先是塑造了大昭寺的四个弥勒佛,而后又实行灭佛,将大昭寺改为屠宰场,达玛也成为最为后世所愤恨的赞普。

在10世纪中期后的西藏后弘期,阿里桑嘎尔地方帕巴西绕大师等对大昭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缮,扩建了大昭寺的东面,并在殿内新塑了许多佛像。1116年,大昭寺内部两个僧团的冲突损坏了神殿,此后得到修复;1220年代拉杰哥喇嘛修建了神殿外的围墙和神殿楼上的屋檐。13世纪中期至14世纪中期,掌管拉萨地区的蔡巴万户长主持塑造了法王、母后、文武吉祥天母等造像。1310年阿里王派智者仁多尔等修建了释迦佛殿金顶和观音佛殿金顶,1340年左右萨迦本钦旺久尊珠塑造了五种性佛和紫檀大门楼阁上的尊者堂。帕竹王朝时期,第三代乃东王札把强曲根据宗喀巴的要求,新置了12根天井的柱子和10根廊柱。

1409年第一次传召法会前后,宗喀巴向释迦牟尼像献上了五佛冠。永乐年间太监杨瑛等120余人在神殿正中立有一碑。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对大昭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和扩建,更换了旧顶,将琉璃瓦顶换成金顶铜顶,新建了四个角楼佛殿,还在神殿正门两侧塑造了四大天王像等。郡王颇罗鼐和八世达赖喇嘛时期也都对大昭寺进行了小规模的增建。1950年,重建了达赖住宅区、新修了威震三界阁等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拉萨文物志》, 1985,第22~23页。,大昭寺的规模基本定型。

西藏和平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视对西藏重要文物的保护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至“十一五”末期,国家已投资13亿元维修西藏文物《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投入近13亿元保护修缮西藏文物》,西藏新闻网,http://tibetnews.cn, 2011-4-20。,此间大昭寺得到过数次修缮。其中:1970年国家投资70万元维修了大昭寺中心殿;1990年又投资300万元对大昭寺进行了全面维修拉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拉萨市志》,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第713页。。1994~2000年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先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重要文物的保护和修缮力度。“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5.7亿元实施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对大昭寺、扎什伦布寺、哲蚌寺等22处重点文物进行维修《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投入近13亿元保护修缮西藏文物》,西藏新闻网,http://tibetnews.cn, 2011-4-20。。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国家投资1817万元进行大昭寺保护维修工程,包括拔正、替换主殿、千佛廊和北廊木构架中出现歪闪、变形、断裂的木构件,对附属建筑中存在的虫蛀木构件进行替换,对新替换的木构件实施防腐、防虫蛀处理,对屋顶及屋面局部阿嘎土重新打筑、挑檐局部糟朽更换等《藏传佛教大昭寺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竣工》,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 2011-6-8。; 2011年上半年至2012年底,国家又投资1.2亿元启动了大昭寺金顶维修工程,主要对5座大殿金顶和部分房檐进行修缮《大昭寺金顶维修:‘钉子都和三百年前一模一样’》,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 2012-7-6。。2012年6月,又启动了大昭寺壁画维修工程,首次对大昭寺室内外壁画进行大规模维修,维修面积为4000余平方米,总投资1000余万元,将历时3年多完成《中国首次对大昭寺壁画进行大规模维修》,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 2012-6-14。。这一系列接连不断的维修工程,对延续大昭寺的建筑生命、保护大昭寺的文化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 八廓街

八廓街全长约一千米,是一条围绕大昭寺的环形街道,从大昭寺出发,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八廓北街、八廓东街、八廓南街,西面原为八廓西街,现为大昭寺广场。

八廓街既是一条文化街,又是一条商业街。它既有无数的传说和故事,又有许多物化的遗存,既有历史遗迹,又有新的发展,随着拉萨文化特色的吸引力和旅游业的发展,八廓街日益民族化和国际化。民族化是保留和延续其自身固有的性质,而国际化则是拉萨老城与时俱进、不断开放的结果。

自从大昭寺建成后,大昭寺周围就逐渐成为居民集中的街巷,形成八廓街的雏形。到赞普赤德祖赞时,宣示吐蕃与唐朝世代友好的唐蕃会盟碑立在大昭寺前,朝圣、转经更加盛行,于是围绕大昭寺便形成了转经道木雅·曲吉建才:《西藏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第119页。。15世纪传召法会的定期召开,进一步提高了大昭寺和八廓街的崇高地位和吸引力,到拉萨礼佛者逐渐增多。到19世纪初期,环绕大昭寺的八廓街成形,成为商人云集的商业中心,民国时期进一步兴盛。八廓街一带房舍密集,寺庙众多,与大昭寺交相辉映,街上人流如织,朝圣者络绎不绝。如今众多的历史遗迹都已成为八廓街的历史见证和宝贵的文化遗产,1995年八廓街被公布为拉萨市文物保护单位。

(一)西藏和平解放前八廓街的景观

尽管八廓街附近的商业活动在松赞干布时期就已存在并有一定发展,但真正获得稳定和较大规模的发展,则是在17世纪中期以后,这时拉萨与内地和周边国家的贸易发展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由于关于拉萨城社会生活、商业活动、建设活动的历史记载较少,因此我们借助国外探险者的记述,来了解拉萨老城区的一些历史面貌。

1882年,印度情报人员萨拉特·钱德拉·达斯到达拉萨,他在拉萨停留数月,目睹、搜集和记录了许多当地情况。1882年5月当他从宇拓桥进入拉萨城里时,他看到:“街道两旁全是本地人和汉人开的商店;每个商店门前有一个金字塔形的土台,在这里焚烧从查日弄来的松枝和干树叶,作为献给神的祭品。来到吉科定(大昭寺)南边的街上,我们发现街道两旁有几层楼的尼泊尔商店,也有汉人商店,丝绸、瓷器和各种砖茶都摆出来卖。”〔印〕萨拉特·钱德拉·达斯著《拉萨及西藏中部旅行记》,陈观胜、李培茱译,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第119~120页。

十几年后的1897年,日本僧人河口慧海离开日本,1899年他从印度和尼泊尔进入西藏,并在拉萨居住了三年时间。作为第一个来到西藏的日本人,他对拉萨做了多方面的观察。他注意到八廓街繁华的商业活动,将八廓街称为拉萨的银座大厦,他发现那里不仅有印度商品,还有日本的火柴,他在贵族家中还看到了日本九谷窑制造的陶器〔日〕河口慧海著《西藏秘行》,孙沈清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第222页。

河口慧海离开西藏不久,1904年荣赫鹏带领的英国军队以武力进入拉萨,随军同到的英国《每日邮报》驻印记者埃德蒙·坎德勒记述了他在八廓街的见闻,在这里他不仅看到了热闹的街市、朴实欢乐的居民和衣着华贵的噶伦,还看到了蒙古人、尼泊尔人、克什米尔人和内地商人:“一名骑马而过的噶伦将人群一分为二,他身着华丽的黄绸缎服,后面跟着一队骑在马上的侍从,他们的头饰会使得歌剧制帽商都自愧不如……每逢晴天,这些商品就铺在圆石街道旁,这些五彩色布和瓷器在花园盛开的鲜花的背景衬托下形成了一幅漂亮的图画。……(尼泊尔商人)头戴平顶棕色帽,身上的赤褐色长袍比喇嘛袍的颜色更深一些。卡什米里(即克什米尔)店主戴着头巾,身着屠夫样的蓝色斗篷”〔英〕埃德蒙·坎德勒著《拉萨真面目》,尹建新、苏平译,尹建新校,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第185~186页。,他感觉尼泊尔、克什米尔和内地商人几乎垄断了拉萨的商业。

民国以后,八廓街一带的商业活动继续发展,特别是抗战时期拉萨曾一度成为内地与南亚国际运输线上的重要枢纽,担负起为内地输送战时物资的任务,商贾云集,十分繁荣,甚至有一些商人在这期间大发其财。

沈宗濂、柳陞祺先生在《西藏与西藏人》中这样谈到1940年代的八廓街:“八廓是一条较宽阔的街道,圈起了一个不规则的四方形,里面便是拉萨城的主寺——大昭寺。这条街不足一英里长,热闹的新集市就在这里。除了寺庙和几个老贵族的住宅,街道的两边排满了商铺,有些还很现代化。得益于市中心的位置和恰到好处的长度,这条街成为拉萨居民最喜欢的步行街……尽管八廓是一条未经铺砌的土路,没有路灯,有点肮脏,还有不少护卫着自己地盘的狗,但每年的狂欢和节庆都在这里举行。它不仅是拉萨的主要大道,也是全西藏惟一的一条真正的街道。”沈宗濂、柳陞祺著《西藏与西藏人》,柳晓青译,邓锐龄审订,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第207、210页。

(二)西藏和平解放前八廓街商户的分布

就八廓街客商的来源看,除西藏本地的商人外,其他主要来自周边省份和接壤的国家与地区,包括四川、青海、甘肃、云南、尼泊尔、克什米尔、印度等。其中,尼泊尔商人自吐蕃时期就来到拉萨,至今有千余年历史;克什米尔商人从14世纪开始来到拉萨,他们从事拉萨与克什米尔之间的贸易,其中部分商人逐渐定居在拉萨,成为现今拉萨老城区的克什米尔回族,据统计在2004年左右有300余人格勒、朱春生、雷桂龙主编《拉萨十年变迁(1994~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259页。。除此之外,自19世纪中后期还有一些来自北京、河北一带的客商。这些客商形成了各自紧密的社会联系网,以其来源地形成了平帮、滇帮、川帮和回帮,分别指北京一带、云南、四川和青海商人,他们给拉萨带来了各色各样的商品,丰富了拉萨的商业活动和社会结构。

据统计,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除摊贩外,大昭寺周围的商户有近千家任乃强:《喇嘛教徒的圣城——拉萨》,《西南边疆》16期,民国31年。转引自张保见《民国时期(1912~1949)西藏商业及城镇的发展与布局述论》,《中国社会史研究》2011年第3期。,而当时全西藏地方商户总共才有3000多户罗莉、拉灿:《西藏五十年·经济卷》,民族出版社,2001,第170、177页。转引自张保见《民国时期(1912~1949)西藏商业及城镇的发展与布局述论》,《中国社会史研究》2011年第3期。,足见拉萨在西藏商业中的地位。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的随员朱少逸,曾自1939年11月起在拉萨居停5个月,他将观察到的诸多事物记叙在《拉萨见闻记》中。据朱少逸估计,当时在拉萨的汉人约有两千人,其中有北平商人五六十人,开设七家店铺,经营绸缎、瓷器及北平玩物,资本雄厚,店铺整洁;有回族商人二三百名,以经营杂货为主,内部十分团结;有云南商人百余人,主要经营茶叶,有的商人有数十万资本,但精神比较散漫。在拉萨的四川人最多,有一千余人,多从事屠宰、收尸等低微辛苦的工作,生活艰苦。还有约150家主要经营杂货业的尼泊尔商店,以及大量来自各地的流动商人及当地小贩朱少逸:《拉萨见闻记》,商务印书馆,民国36年,第107~108页。转引自张保见《民国时期(1912~1949)西藏商业及城镇的发展与布局述论》,《中国社会史研究》2011年第3期;王川《民初西藏拉萨的汉人社会生活——以拉萨土地庙的两块民国时期匾文为中心的考察》,《民国档案》2006年第3期。

20世纪初期,随着内地和国外客商的增加,八廓街的商人出现了区域性分布。其中:八廓北街多是尼泊尔人开设的商店,主要经营彩缎、手表、布匹、毛料、糖果等;八廓东街、八廓南街藏族、汉族和外国客商交杂,八廓东街的北部为尼泊尔商人、中部为北京商人、南部为克什米尔和内地回族商人,经营珠宝首饰、工艺品、食品、服装、布匹、生活用品、土特产品、高级毛皮和藏帽等。八廓街东部和南部的国外客商主要是克什米尔人,他们以经营各式高级毛皮和藏帽为主;八廓街西面一般是藏族商家,他们经营各类小商品,如纸张和笔墨、由植物和矿石制成的传统颜料,从印度进口的各种日用品、头饰,等等。与八廓北街相交的夏萨苏巷(意为买卖新鲜肉的街角)是藏北商人的集中区,主要经营藏北的牛羊肉,酥油、奶渣等。以前小昭寺西北面有个小型屠宰场,牛羊屠宰后被运到夏萨苏出售。除商店以外,八廓街上还有饭馆、茶馆和酒馆参见拉萨市政协文史民族宗教法制委员会编《老城史话》,第9页,2005年 [藏新准出字第(2005)002号]。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撰《拉萨市城关区志》,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第698页。

外来客商不仅在八廓街广泛分布,在八廓街周边的街巷也有一定聚集,编织起老城核心区的商业网络。在八廓街外围,云南商人主要在八廓街东北方向的吉日巷集聚,多经营茶叶生意,他们以水陆两线将云南的茶叶运到西藏,至少自宋代就有了滇藏茶马古道,云南商人在拉萨还建了云南会馆。川帮为康巴商人,主要分布在八廓街东面的八朗学一带,经营犏牛、走骡、皮张、酥油、鹿茸、麝香、刀剑、金银和黄铜制品。八廓街西边的丹杰林寺一带则分布着青海、甘肃一带的商人,主要经营骡马、枪械、毛驴、白酒、马具等。八廓街东南角的东孜苏路以前是菜市场,八廓街东面河坝林一带的内地回民主要经营屠宰、磨面、餐饮、水果、蔬菜等廖东凡:《拉萨掌故》,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第139~142页。

随着八廓街商业的繁荣,在八廓街周边的街巷也形成了一些由西藏商人经营的特色商业区。八廓东街附近的措纳巷有老城区最大的菜市场,菜市场里有专门售卖牛肉的市场,均由回民商户经营,因而肉市所在的街巷被称为夏冲沃(意为卖肉街)。夏冲沃巷以东是卖各类旧衣服、旧家具和藏茶等的翁堆兴卡巷,巷子北面为皮革加工作坊和皮革商店集中的吉日巷。吉日巷以东是八朗学(意为黑帐篷),因最初到拉萨朝圣的人们在此搭建许多帐篷栖身而得名,这一带是昌都商人的集中地,主要经营茶叶生意。八廓南街附近有来自拉萨郊区堆龙德庆县农民经营的僧靴、皮包、草垫市场,巷子向西是陶器市场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撰《拉萨市城关区志》,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第699页。。由于社会变迁和人口流动,八廓街的这些分布特征已经淡化了许多,但八廓街东南侧至今仍为回民聚居区,有不少专营牛羊肉的店铺。

由于客商的多元化,特别是藏族、汉族和穆斯林商人共处,汉族和穆斯林人与当地居民相融合,构成拉萨特殊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画面。至今在拉萨,还保留着专为汉族和穆斯林用的墓地。汉族墓地在纳金乡藏热村种子站附近的山脚下,它始于清乾隆六十年的汉族墓地,是驻藏大臣松筠为安葬病故官兵和民众所设的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撰《拉萨市城关区志》,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第478页。。两处穆斯林墓地,一处在拉萨市北郊的夺底乡夺底村西北,建于16世纪,用于安葬客死拉萨的内地回民。这处墓地在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和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先后进行了扩建,墓地内还有一座小清真寺;另一处位于西郊现自治区艺术学校的北面,它建于清初,据说是五世达赖喇嘛赏赐给克什米尔穆斯林的一箭之地,当时八廓穆斯林的辟尔·亚古博受到五世达赖喇嘛的赐封,并被准许在西郊建造礼拜堂和墓地。墓地中除克什米尔人外,还有拉达克、尼泊尔、锡金、英国等地的穆斯林教众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撰《拉萨市城关区志》,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第479~481页。格勒、朱春生、雷桂龙主编《拉萨十年变迁(1994~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259页。,他们将身后留在异乡。

回溯历史,可以确定拉萨有不少人具有汉族血统。吐蕃时期文成公主进藏时,曾有许多仆从和工匠随从,他们在卧玛塘一带定居,当70年后金城公主嫁藏王赤德祖赞后,在卧玛塘一带居住的汉人已有数百名。13世纪掌管拉萨地区的蔡巴万户府长噶德贡布曾多次带回工匠和技艺。到明代永乐年间,宗喀巴大弟子释迦益西曾两次觐见永乐皇帝,还从内地带回一批汉族和尚。清代前期由于进藏驻守的官兵增加,汉人进入西藏的规模较大,后来一些官兵退役后就在当地定居,与当地藏族女子通婚,从事农业或商业活动。此后到拉萨居住的汉人仍有增加,主要来自云南、四川、陕西等西部地区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撰《拉萨市城关区志》,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第572页。,民国时期在拉萨经商的北京商人也有不少,与拉萨当地经商的贵族、中央政府驻藏机构中的人员均有交往。

在旧西藏,最大的商户多为贵族,且有不少分布在八廓街一带。据统计,直到1950年代,邦达仓、三多仓、热振仓、擦绒、贡德林、大昭寺、索康、吞巴、拉鲁、阿沛、尧西彭错、桑颇等12户大商家拥有商业资本500多万银元,占拉萨900多个商户总资本1163万银元的43%,其余98.7%的商户仅拥有资本的57%罗莉、拉灿:《西藏五十年·经济卷》,民族出版社,2001,第162页。转引自张保见《民国时期(1912~1949)西藏商业及城镇的发展与布局述论》,《中国社会史研究》2011年第3期。。1959年,在拉萨市资本较大的41户藏族批发商中,属贵族、官商、土司、头人的有23户,属寺庙的有9户,两项合计占藏族批发商户总数的78%李坚尚:《西藏的商业和贸易》,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所《西藏的商业与手工业调查研究》,第3页,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转引自张保见《民国时期(1912~1949)西藏商业及城镇的发展与布局述论》,《中国社会史研究》2011年第3期。。这些大商户的商品大都来自英印等地,内地商品量少,种类亦少,以茶叶、绸缎为大宗。三大领主在各经济领域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商业利润,反映着旧西藏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高度不平等。

现在,八廓街的客商构成更加多样,分布也有所变化。在八廓北街不仅保留着像夏帽嘎布这样经营尼泊尔物品、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店,更多的是近年来新开设的店铺,在八廓北街的西部主要经营珠宝、布匹、铜器,尼泊尔和印度工艺品、香水、香等,东部主要经营藏装、卡垫、唐卡、藏族工艺品等;在八廓东街则主要经营尼泊尔及藏族服装、布匹、唐卡等,也有一些中型工艺品商场、餐饮店等,在八廓东街的南端是有名的黄房子餐馆玛吉阿米;八廓南街主要经营布匹、供器、康卡、尼泊尔服饰等,也有新建的桑尼辰波商场、琅赛商场等中型旅游产品商场。八廓街客商们的分布似乎没有太强的规律性,一般经营唐卡、供器、尼泊尔和藏式服装的店铺多为西藏或拉萨本地人,而经营餐饮、披肩、内地制作的藏式工艺品的店铺则以外地人为主。在八廓东街以东的回民集聚区,还保留着售卖肉类和清真食品的传统,同时也有一些藏式家具店、百货店、甜茶馆等。八廓街外围的街巷大多以经营内地服装、生活用品、食品为主,以内地商人居多。

西藏和平解放后,八廓街上的店铺成分发生了一些变化,开设了一些国营商店,有些国外商户离开了八廓街,但它仍然是拉萨最热闹的一条商业街。根据1980年代末的统计,八廓街上有各种货摊店铺1012个,商贩2105名,其中国营店铺30个,有727名职工;群众联合店46个,有237名从业者;个体货店936个,有1141名从业者城关区八廓街居委会:《八廓街居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载于中共拉萨市委宣传部《拉萨三十年》,第133页,1989年 [藏新准出字第000025号]。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政府开始对八廓街进行改造,改造的重点为危旧民居和市政设施,到1980年代中期以前,八廓街的格局和建筑基本保留原貌。此后八廓街在改造过程中,市政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如1991年拉萨市政府投资123万元,将八廓街沥青路面改为花岗石路面,2000年街道全部铺上花岗石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撰《拉萨市城关区志》,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第369页。拉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拉萨市志》,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第714页。,但一些建筑结构和街道格局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造成了原有街区风貌的改变,以及一些重要历史建筑的消失。

三 小昭寺地区

小昭寺位于大昭寺以北约500米处,始建于7世纪中叶,由文成公主设计、主要由汉族工匠建造,与大昭寺同时竣工。小昭寺与大昭寺一样,也是仿照密宗坛城而建,初建时与大昭寺的规模相当。它正门向东,以示遥望都城长安。

小昭寺面积为4000平方米,主楼共三层,底层分门庭、经堂和佛殿,外有转经廊道。文成公主进藏时所带的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最初就安放在小昭寺内,明清以后小昭寺为格鲁派的密宗上院。1962年小昭寺被列为西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昭寺曾经过几个建造时期,也受到过几次损坏。最初时,它只有扎康和内部转经路,与大昭寺的情况相仿。10~13世纪时建造了议事大厅,15~16世纪时建造了护法大殿,17~18世纪时建造了入口的外廊和外环转经路。1474年,宗喀巴的第二代弟子将小昭寺改做上密院,建成后拉萨三大寺的数百名僧人来此学习密法,也就近居住在小昭寺附近Knud Larsen, Amund Sinding-Larsen著《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传统西藏建筑与城市景观》,李鸽、木雅·曲吉建才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113页。,不过目前除了底层神殿外,小昭寺内的建筑大多为后世重建。历史上较大的人为损毁发生在吐蕃达玛赞普灭佛时,小昭寺曾被作为屠宰场。

图3-6 小昭寺(李青摄于2005年10月22日)

历史上,小昭寺东面曾有一片湿地,溪流从北向南经小昭寺一带、药王山南侧,最终汇入拉萨河。在小昭寺附近的河流流经之处曾建有两座石桥,1960年代这一带进行了改造,改造后湿地和石桥均已消失,但目前这里仍有以石桥命名的旅馆和餐馆。

小昭寺一带也曾发生过一些历史事件,有一些文化遗产如甘丹康萨(现为策墨林寺的一部分)、札什兵营(已不存)、喜德林等。附近还有一条名为居康雄(意为密宗院建筑街)的街道,因有上、下密宗院和寺庙僧舍而得名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撰《拉萨市城关区志》,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第699页。

小昭寺附近的吉崩岗一带在一两百年前是人们朝拜宗喀巴大师的主要区域之一。18世纪初,那里曾建起一座5层佛塔,塔内装有10万尊宗喀巴大师的塑像,因而此地被称作吉崩岗,即“供奉宗喀巴大师塑像的地方”。19世纪时佛塔被拆除,塔内的塑像被供奉在街道中央很长的黄色玛尼墙上,同时在佛塔的废墟上新建了一座3层寺庙,寺内供奉一尊2层楼高的强巴佛塑像,而今这座寺庙不再具有原来的功能,作为城关区粮食局的仓库使用《吉崩岗:小昭寺路上的市井生活》,中国西藏新闻网,http://www.chinatibetnews.com, 2009-7-22。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小昭寺一带早成为居民集中、商业兴旺的区域,至迟在民国时期,这里逐渐成为藏北商人集中的地方。它的西面有个小型屠宰场,山羊、绵羊等屠宰后被送到八廓北街外夏萨苏售卖。小昭寺前的街道有不少饭馆,街巷因而称名萨康雄(意为饭馆街)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撰《拉萨市城关区志》,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第699页。。目前小昭寺一带民宅密集,各类店铺林立,商业活动兴旺。与八廓街一带不同,这里的商业活动主要服务本地居民,经营的商品多为内地生产的服装、日用百货等,因而这一带显现着一种平实的城市氛围,喧闹而自然,神圣而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