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开罗会议确定台湾归属中国
1943年2月罗斯福向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表示:“日寇所有岛屿,除其本国外,均应就同盟国警备立场支配之,台湾当然归还中国,将来太平洋警备权自应以中、美为主体,在南太平洋由澳洲及新西兰辅助。”
应罗斯福的邀请,蒋介石参加了1943年11月在开罗召开的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讨论远东的军事计划和战后如何处置日本的政治问题。
11月18日,中国参加开罗会议一行20人起程前往开罗。行前,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向蒋介石提供了一份中方在会议上应提出的军事和政治问题草案。该草案就日本无条件投降时所应接受的条款,开列了关于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几项原则。关于政治方面,提出了两条原则:
(1)日本依照联合国制定目标之名单,将其战事犯及各地伪组织官吏交付联合国审判。
(2)日本应将以下所列地方归还中国。
甲、旅顺、大连(两地公私财产及建设一并点检交于中国)。
乙、南满铁路与中东铁路(无偿交还给中国)。
丙、台湾及澎湖列岛(两地公私财产及建设一并点检交于中国)。
丁、琉球群岛(或划归国际管理或划归非武装区)。
显然,这份草案是以废除从1895年以来日本强加在中国头上的不平等条约为基础的。由于中国政府一直将东北与关内沦陷区同样视为日本理所当然的退出地区,该草案的政治原则中没有涉及东北问题,而只是提出了受不平等条约束缚的旅大和南满铁路。
另外,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厅也向蒋介石提交了一份关于准备在开罗会议上提出的战时中美合作的方案。关于政治方面,提出一条主张:收回1894年以来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另外还提出朝鲜独立、印度自治的要求。
11月23日和25日,蒋介石与罗斯福举行了两次长谈。与史迪威不同,罗斯福对开罗会议的政治目的的热情要比军事目的大得多。他实际上比较怀疑中缅战区的可行性,但是他毫不怀疑在美国的帮助下,一个强大友好的中国的长期价值。
23日上午,王宠惠将预先拟订的政治方案交给了蒋介石,内容增加了四项节略:(1)关于设立四国机构和联合国问题;(2)关于过渡期的安全问题;(3)关于德国投降问题;(4)关于远东问题。该节略内容相当宽泛,每个问题都提出了中国的态度和详细方案,与草案提出的政治原则相比,已经超出了废除中日间不平等条约的范围。蒋介石过目后,态度比较务实,认为此次会议的目的与莫斯科会议不同,莫斯科会议是争取苏联与中、美、英合作,而这次会议中、美、英合作不成问题。蒋认为,此次会议需要议定的,一是调整对日作战的战略,二是日本战败后惩处其侵略的具体办法。此外各项问题仅求交换意见,送备参考。蒋介石始终把废除中日间的不平等条约当作出席该会议的首要政治目标。
当晚,蒋介石夫妇与罗斯福进行了讨论。中美双方一致同意:(1)日本攫取中国之领土归还给中国;(2)日本在太平洋上所占领的岛屿应永久予以剥夺;(3)日本溃败后,应使朝鲜自由独立。这天晚间所达成的口头协议,成了日后整个开罗会议的政治基调。
24日下午,罗斯福的高参霍普金斯根据前一天的会谈结果起草了一份公报草案与王宠惠商讨。霍普金斯的草案在措辞上充分展示了战争的正义目的和团结一致对日作战的决心。不过在涉及归还中国的领土问题上,霍普金斯犯了一个笔误。该句是这样表述的:“日本由中国攫取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小笠原等,当然应该归还中国。凡是日本以武力或侵略野心所征服之土地,一概须使其脱离其掌握。”虽系笔误,当也暴露了美国高层对远东认识的缺失,小笠原(Bonin Islands)和澎湖(Pescadores)相去甚远。王宠惠将草案译成中文交给蒋介石过目,并向他指出霍普金斯的笔误。蒋介石认为修改后可以完全同意。25日,王宠惠向霍普金斯提出了小笠原的疑问,霍普金斯承认这是笔误,并答应修改。
25日,美方约中国和英国就宣言草案的内容商讨修改意见。参与者美国方面是美国驻苏联大使哈里曼(Averell W. Harriman),中国方面是王宠惠,英国方面是外交次长贾德干(Alexander Cadogan),晚些时候,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也参加了会议。英国就霍普金斯的草案提出了两处修改意见:一是将“日本由中国攫取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等,当然应该归还中国”改为“日本由中国攫取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等,由日本放弃”;二是将“日本对朝鲜人民之奴隶待遇,吾人初未忘怀。日本溃败后,于适当时期,吾人使朝鲜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改为“日本对朝鲜人民之奴隶待遇,吾人初未忘怀。日本溃败后,脱离日本统治”。英方并提出,若不同意关于朝鲜一节的修改,建议删除这一节。贾德干这样说明他的修改理由:英国议会会质问为何关于其他被占领地并未说明归还何国,独于满洲、台湾则声明归还中国。王宠惠当即表示不赞成英国的修改方案,指出这次大战是由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引起,如果不言明这些被占领地归还中国,不但中国不同意,世界人民也将会疑惑不解。贾德干辩说,前面已经提到“日本由中国攫取之领土”,这些地方归还中国当然没有异议。王宠惠不同意,坚持认为如果不言明归还中国,则这次联合国共同作战,反对侵略之目标就不明显。
这个草案是由霍普金斯起草的,美国对远东的态度很明显:满足中国收回领土的愿望对美国有利。英方修改方案实际上是降低了中国在远东的作用,这与美国试图突出中国在远东的地位不符。美方哈里曼赞同中国方面的建议,遂维持了原案。
从几年以后的情况来看,王宠惠的据理力争是有先见之明的。当然,英国的修改方案倒不是专门针对中国的,而是为英国重返远东殖民地做打算。日本南下是打着扫除欧洲白人殖民地的幌子,如果直接在宣言中声明将这些殖民地重新归属英国(主要是香港、缅甸、马来亚等),显然对战争的进程不利,因此有意淡化战后领土归属。王宠惠反对对朝鲜方案的修改。英国方面以不了解苏联对此问题的态度为由要求修改。哈里曼按照罗斯福的意见,认为这个问题不必和苏联商量。讨论后,遂维持了原案。
不久,丘吉尔根据讨论结果提交了英国的宣言草案新稿。这份新稿与霍普金斯的草案没有多大出入,王宠惠提议将英国稿件中的“包括满洲与台湾”改为“例如满洲与台湾”,三方没有异议。当天晚上定稿出来。
1943年1月27日,《开罗宣言》全文公布,宣告:
我三大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绝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我三大国念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独立。
后来,在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把《开罗宣言》的内容告诉了斯大林,斯大林没有表示异议。11月30日,丘吉尔也向斯大林提出了关于《开罗宣言》的事情,斯大林说,他虽然不能承担义务,但是他完全同意公报和公报的全部内容。朝鲜应该独立,满洲、台湾和澎湖应当归还中国,这都是正确的。
《开罗宣言》对中国抗日战争无疑是个很大的鼓舞。蒋介石从开罗回来以后,在1943年12月20日的国防最高委员会第126次常务会议上报告了有关领土问题交涉始末。蒋介石踌躇满志地回忆了自己与罗斯福就亚洲国家未来去向的谈话,在涉及印度、越南、朝鲜等周边国家问题上表明自己与罗斯福达成了广泛一致。在谈到台湾时,蒋介石先交代了琉球问题始末。他说:“在开罗会议时,如果我们硬要(琉球),美国也不会同我们争,但是要来之后,第一,我们没有海军,就是战后三十年,我们在海上也没有办法;第二,要引起英美的怀疑,所以我们对于收回琉球不必过于坚决。”谈到台湾和澎湖,蒋介石将其与琉球做了明确的区分。蒋介石说:“台湾、澎湖是1895年被日本占领去的,而琉球是1895年以前就被日本占领去;所以对于琉球我们可以不收回,而对于台湾、澎湖是决定要收回的。”在这里,蒋介石强调了1895年这一时间,毕竟琉球在这之前就存在着纠葛。而台湾则明确是中国领土,只是因1895年不平等的《马关条约》而割让给日本。
经过中国人民的严正斗争,“台湾国际共管论”受到了遏制。由于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巨大贡献,台湾回归祖国的问题,终于在《开罗宣言》中得到了国际法的确认和保障。
《开罗宣言》发表后,《新华日报》于12月4日发表了社论——《中美英开罗会议》,随后又在1944年1月20日、1944年4月17日,分别发表社论——《新约一年》《台湾沦陷四十九年》,积极评价和肯定了《开罗宣言》,并希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沦陷四十九年》的社论云:“开罗会议既经正式决定把台湾归还中国,我们在祖国的人民,也正热烈地期待着台湾的同胞们能够尽快的粉碎敌寇加在他们颈项上的枷锁。”